網誌

成為「社交蝴蝶」是積極發展人際網絡的唯一途徑嗎?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欣賞那些非常擅於交際、有魅力和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因為他們看似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擁有幾萬個聯繫人,或在Facebook 上擁有幾千個朋友,在網絡上都會不時看到他們與不同人士參與聚會。在社會上,那些人脈廣闊和社交能力強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揚,人們都普遍認為他們更成功和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內向或擁有與他們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於建立人際網絡?你需要學習成為一隻「社交蝴蝶」嗎?

社交蝴蝶也許真的更具魅力和吸引力,因為他們非常擅長讀懂他人的想法並建立即時的聯繫,能夠在互動中閱讀他人的說話和非口頭的語言。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比較有信心,在社交上也善於表達和放鬆自己。此外,他們對別人更加慷慨,傾向認為付出者會有所收獲。然而,成為社交蝴蝶可能也有一些缺點,他們可能會缺乏時間或精力來發展和維持不同的社交關係。試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擁有非常龐大的社交網絡,他或她難以有足夠的時間去加深社交網路中與所有人的連繫。無疑,有些社交蝴蝶已經建立了一個系統來組織自己的社交網絡,甚至有設定提醒來與他人連繫。如果社交蝴蝶不能與某些聯絡人保持密切的聯繫,他或她可能會感到孤獨,甚至在經歷情緒崩潰或在生活中面臨危機時缺乏支援。即使他們有廣闊的社交網絡,但是在需要他人的支援時有機會沒有任何親密的朋友來陪伴他。

有些人可能較為內向或對於社交孤立排斥更為敏感,他們傾向發展安全可靠的社交網絡。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可能與不同的個別對象有緊密的聯繫,傾向在一對一的關係中培養更深層次的關係。在某些情況下,與這些人有密切的聯繫的對象也有機會互相是朋友關係。這些人在自己的個別關係中更容易被他人信任,因為與他或她有密切關係的人亦知道別人與對方也有緊密的聯繫。這些人能夠滿足自己對於一對一關係的深層心理需求,是很好的傾聽者和分享秘密的對象。這些人對於他人的需求有敏銳的觸覺,善於換個角度來思考。從表面上來看,這些人也許未必受每個人歡迎。然而,他們打動了很多人的內心,並能夠與他人保持深厚而牢固的長期關係。這種社交風格非常適合內向、社交焦慮和對社會孤立較為敏感的人。但是,這種風格的缺點就是在社交網絡中缺乏多樣性,因為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外向的風格,難以與不同領域的人建立密切的聯繫。

在某程度上,有些人可能缺乏成為社交蝴蝶的一些先天性特質。但事實上,沒有一種社交模式可以被認為是最好的,因為每一種風格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很多人可能在自己的社交模式中混合了不同的風格,因此接受自己的特質和擁抱真實的自己是很重要的。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找到適合自己需求和性格特質的社交模式。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會不與他人比較和擁抱自己,才能夠自由自在地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