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要解釋這一點,就讓我先介紹三個特定的大腦區,就是杏仁核、海馬體和前額葉皮層。杏仁核是邊緣系統的其中一部分,負責管理我們的情緒反應。當我們受到威脅或感到危險時,杏仁核會作出迅速的反應,啟動了戰鬥或逃跑反應。而海馬體就是記憶的中樞,記錄事件的時間順序,並通知理性的大腦。前額葉皮層就是理性的大腦,幫助我們理解事件後作出最合適的選擇。

當一個人發展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時,在這三個大腦區域中的連繫會受影響甚至中斷。正如我在上一篇網誌提到,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即使他知道當下沒有威脅或危機,但仍然會持續釋放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背後的原因是杏仁核不斷地發出虛假警報。

如果在這個時候,海馬體能夠介入並通知和前額葉皮層創傷事件已經完結了,那麼理性的大腦可以抑制杏仁核的反應並使身體恢復平衡。而到底什麼原因導致海馬體衰竭?當一個人的壓力水平很高時,所釋放的壓力激素會使海馬體失去功能。結果,事件的時間順序未得到被準確地記錄,因此理性的大腦永遠不會收到創傷已經結束的訊息。正因杏仁核不受前額葉皮層的抑制,導致激素持續釋放,通知作出戰鬥或逃跑反應。

事實上,創傷後壓力症的病徵是有關大腦內的機制的瓦解而非患者的個人弱點。基於這樣,我們可以更應同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