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皓宜 博士

陳皓宜博士在香港青山醫院任職臨床心理學家七年後,於二零零八年開始私人執業。她是一位擁有超過二十年臨床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對治療及扶助曾經經歷童年逆境和創傷的人累積深厚的專業資歷,協助他們促進心理健康。陳博士對於治療各種精神疾患和心理問題均具豐富的經驗,如適應性問題、哀傷、抑鬱症、焦慮症、躁鬱症、人格障礙和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等。陳博士憑其豐富的臨床經驗並接受過科學家與實務模式的培訓,致力把不同具研究實證的治療方式揉合到她的心理治療中,當中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基模治療、接納與承諾治療、情緒取向治療、辯證行為治療及以靜觀與慈悲為中心的治療方式。

除了心理治療的核心能力外,陳皓宜博士亦會為遇上法律問題的客戶提供法醫心理評估。於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八年任職青山醫院法醫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家期間,她同時也是青山醫院成人精神科的臨床心理學家之一。陳博士熱心服務社會,曾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監護委員會及監管釋囚委員會會員。此外,陳博士立志透過她所創作的文章、書籍、播客和影片來讓公眾接觸更多有關心理學的知識和資訊,並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活於內在的滿足和自由中。陳博士竭力透過治療和扶助曾經經歷逆境和遭受創傷的人建立韌性和安定心神,幫助他們過有意義和充實的生活。

網誌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也能感覺良好嗎?

毫無疑問,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與家人和朋友相聚交流是一種既快樂又充實的經歷。此外,社會提倡擁有龐大的人際網絡與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有些人可能因某些特別原因而導致社交聯繫較少或被迫經常獨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突然和他的妻子離婚了,而他所有密友也是和妻子的共同朋友,在同一個社交圈子裡。結果,在他們離婚後,他的好朋友都離他而去,只選擇和他的前妻來往。由於缺乏社交支援和經歷強烈的孤獨感,他在離婚後患上抑鬱症。他亦反映自己以往在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期間都顯得非常包容,但當他開始變得更加果斷和向他們說「不」時,他們就開始疏遠他。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將來或許希望建立一些有意義的友誼。目前,他只想學習自己該如何獨處,並且不會感到沮喪。他認為在擁有豐碩的關係前,能夠自給自足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他獨自一人時,可以怎樣感覺良好?

面對香港「百年一遇」暴雨的韌性

上星期五,香港出現了所謂「百年一遇」的暴雨情況,導致整個城市受到嚴重影響,造成大量損失及人命傷亡。鑑於這場出乎預料的暴雨,很多人的生活都面臨一定程度的不便和干擾。對於那些生活於受較嚴重影響地區的人士來說,這種無法預測的混亂有機會引發不同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沮喪或焦慮等。與此同時,這也可能為那些即將開始新學年或暑假後恢復繁忙工作生活的人增添不少壓力。我們怎樣能夠以韌性來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不便或干擾,並以冷靜和具適應性的策略來恢復正常生活?

如何透過靜觀來減少強迫症患者不斷尋求再保證?

強迫症患者既有強迫思想,也有強迫行為。強迫思想是指出現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畫面或衝動,它們會引致一個人感到焦慮和不適。強迫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重覆的心理事件或顯著行為,從而暫時減少因強迫思想所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感。 尋求再保證是其中一個常見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然而,這種強迫行為常常被忽視。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會給母親打很多通電話,詢問對方有關她對朋友所給予的評論是否恰當,希望藉此尋求保證。與其他形式的強迫行為一樣,尋求再保證並不能阻止人們擔心自己面臨負面結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斷向母親尋求保證,實際上是創造了另一個新的循環來解決強迫思想相關的焦慮。當給朋友傳送短訊時,她會不停想著自己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評論。尋求再保證只是一種方法使她感覺到強迫思想得以解決。然而,每次當她出現這種強迫思想時,她就認為自己需要以同樣尋求再保證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抑鬱症中的反芻思考是一種迴避策略

抑鬱症的其中一個主要特徵是對自我產生負面認知。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會陷入持續的負面思考過程,他們有時候會告訴我們,儘管知道這不利於康復過程,但他們還是無法阻止自己以這種思維模式來思考。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處於抑鬱狀態中,一直反覆思考著他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疏遠他,並指出自己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收到家人和朋友的電話或短訊,他感到被孤立和遺棄。由於他持續不斷思考自己所認識的人都有機會不喜歡他,以及他在人際關係中可能會做錯事,他開始了陷入一種螺旋式下向的思想,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未來只會是孤獨和黯淡的。因此,他避免與家人和朋友建立任何聯繫。他一直認為如果他邀請他們出去聚會,對方可能會拒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