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

02精神障礙

什麼是重度憂鬱症?

漫長的人生中,人總會面對悲傷和難過的時刻,偶爾感到情緒低落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過度的傷痛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則有可能是患上抑鬱症等情緒病的症狀。抑鬱症可按其病情發展和持續時間分為多個類型,其中的重度抑鬱症十分值得我們關注。

重度抑鬱症患者會持續兩星期以上終日表現得憂鬱消沉,對過往喜愛的活動明顯失去興趣;患者也可能會失眠或睡眠過量、體重因為食慾驟變而急增或劇減。患者亦會感到部分肌肉不受控制、怠倦或全身乏力。在心理認知方面,患者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或有強烈的罪疚感,思考能力或專注力下降。嚴重的抑鬱症對身心都會造成極大負面影響,例如飲食或睡眠失調會影響身體機能;在心理方面,有機會觸發其他精神疾病,例如焦慮、幻覺、妄想等。患者甚至會經常有輕生的念頭,因此此症潛在甚高的死亡風險。

全球超過1.5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研究顯示香港也約有超過30萬人患上抑鬱症。抑鬱症患者的自殺傾向是一般人的四倍,世界衞生組織預測抑鬱症將在2030年成為世界「頭號殺手」。因此,正視抑鬱問題,刻不容緩。

有些人以為重度抑鬱症患者的憂鬱和沮喪只是源於他們悲觀、執著的個性,只要凡事看開一點,情緒問題就迎刃而解。但事實上,重度抑鬱症的病因可能是來自家族遺傳、生理失調、神經過敏、童年時有不愉快經歷或生活上遇到沉重壓力。患者往往很努力想脫離抑鬱的陰霾,卻有心無力,因此適當的心理治療方法可幫助他們走出困局。

負面情緒包括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我們只要學習利用適當的方法疏導和駕馭情緒便能渡過悲傷和難過的時刻。假如身邊有親友受情緒困擾,絕不能耽誤,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方能阻止情況惡化,避免悲劇發生。

什麼是廣泛焦慮症?

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會經常為生活上多種事情和活動感到過度的焦慮和擔憂,而且這些不安感覺會持續6個月以上。患者會覺得自己難以控制那些憂慮,並會同時出現以下至少三種的癥狀:焦躁不安或感到緊張急切、容易疲乏、難以集中精神或容易腦中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繃緊及睡不安寧。除此之外,患者也有可能出現生理上的癥狀,例如:顫抖、肌肉疼痛痠軟、冒汗、噁心、腹瀉、心跳加快、氣促、暈眩、頭痛等。焦慮、擔憂和各種生理上的癥狀都可能對患者的社交、工作等生活範疇構成負面影響,既令患者的行事效率下降,更大大耗損其精神。

無論任何年齡的人士,即使是兒童,也有機會確診患上廣泛性焦慮症。其中以中年人士的發病率最高,而女性患病的比率又比男性高。據估計,香港約有4%的人口,即大約二十多萬人患上廣泛性焦慮症。當發病的年齡愈小,但又得不到適當的治療,出現併發症例如其他類型的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機會愈大,而且病情會愈嚴重。

遺傳因素有三分一機會引致廣泛性焦慮症。另外,患者的性情和環境因素也不無影響。患者個性容易緊張、非常謹慎;童年時遭遇過創傷或父母過分保護,這些因素都會增加患上廣泛性焦慮症的機會。

其實人擁有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但前題是不要讓這些情緒影響生活和令自己受困擾。有人認為「杞人憂天」代表著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但當這種意識過度充斥著我們腦袋令我們揮之不去,就說明這已經形成了一種心理問題,務必及早求助方能擺脫,重拾生活趣味。

什麼是驚恐症?

驚恐症是焦慮症的一種,驚恐症發作,又稱為「恐慌突襲」,其情況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思不得其解。患者會感覺到一陣突如其來而強烈的驚慌恐懼或不適,而這種情況會不定期地重複出現,而且每次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期間身體可能會出現各種異常情況,例如心悸、心跳加劇、冒汗、顫抖、呼吸急促或困難甚至覺得窒息、胸口疼痛、噁心、暈眩、忽冷忽熱、身體麻痺。患者甚至會覺得失去自我感、懼怕即將要失控或死亡。驚恐症並非由身體機能的毛病或藥物所引致,也不是由某種特定的物件或場合引發,因此與其他情緒病略有不同,但處理不當則有機會引致其他情緒病。

雖然驚恐症對身體沒有甚麼實質的生理上的危害,但倘若我們對此病一知半解、諱疾忌醫,由此病所產生的憂慮和壓力反而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莫大的影響。很多患者不了解身體在面對外界壓力時產生強烈不良反應的原因,前往求醫又無法找出身體的毛病,因而誤會和憂慮自己染上頑疾,對心理造成莫大壓力和困擾。同時,患者因為在他人面前病發或表現失控,感到尷尬或害怕受評頭品足,可能會因而減少甚至斷絕社交活動。患者也會透過不同方法試圖減少驚恐發作的次數,例如避免運動和單獨外出、限制日常活動,有些患者甚至過量服用藥物和酒精,企圖遏止病發,卻演變成濫藥和酗酒問題。

驚恐症在香港其實不罕見,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在2002年的調查估計,在青少年和成人的人口中,約有12萬人為驚恐症患者,當中女性比男性患者多出一倍。過去十多年人口持續增長,這意味著香港有更多的驚恐症患者值得我們關注。

我們在關注自己生理健康之餘,還需要了解一下自己的情緒健康,兩者環環相扣 , 大家可以多留意身體所發出的訊息 。

什麼是社交焦慮症?

社交焦慮症的患者會在一個或多個的社交場合中(例如是和別人交談、和不熟稔的人見面、在人前飲食或表演等),認為自己會受到別人留意或注目時,產生明顯而強烈的恐懼或是焦慮的感覺。雖然患者知道那些社交場合不會帶來實際的威脅,但是他們仍然會認為自己的不安感覺或行為而受到別人的非議、嘲諷或排斥。為了逃避強烈的恐懼或焦慮感,他們會久而久之選擇盡量避免出席社交場合。這種恐懼、焦慮和迴避的反應可以持續長達6個月或以上,為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壓力,並直接影響他們的社交、工作能力或生活。

社交焦慮症患者的性情可能會偏向害羞、為人內向、欠堅定自信、過於順從,與人談話時也較少參與討論。他們的肢體姿勢較呆板,說話時的聲線也過於柔弱。他們會傾向從事無須社交聯繫的工作,待在家裡的時間也普遍較長,甚至會遲婚和建立家庭。有患者會自行服用藥物,或在出席社交場合前飲酒,以減低自己緊張不安的情緒,但這絕對不是處理社交焦慮症狀的正確方法,更有可能適得其反,演變成其他情緒問題。

社交焦慮症患者主要是青少年和成人,約佔香港人口的3.2%,當中以女性較多。病因可能與患者在社交場合有過難堪、尷尬的經歷有關。

社交生活對人的健全發展非常重要,只要及早發現社交焦慮問題並給予適當的治療,便可以重拾與人交往的樂趣。

Contact Us

Need some help?

Email Us or Call us at 3160 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