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
03精神障碍
什么是重度忧郁症?
漫长的人生中,人总会面对悲伤和难过的时刻,偶尔感到情绪低落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过度的伤痛佔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则有可能是患上抑郁症等情绪病的症状。抑郁症可按其病情发展和持续时间分为多个类型,其中的重度抑郁症十分值得我们关注。
重度抑郁症患者会持续两星期以上终日表现得忧郁消沉,对过往喜爱的活动明显失去兴趣;患者也可能会失眠或睡眠过量、体重因为食慾骤变而急增或剧减。患者亦会感到部分肌肉不受控制、怠倦或全身乏力。在心理认知方面,患者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或有强烈的罪疚感,思考能力或专注力下降。严重的抑郁症对身心都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例如饮食或睡眠失调会影响身体机能;在心理方面,有机会触发其他精神疾病,例如焦虑、幻觉、妄想等。患者甚至会经常有轻生的念头,因此此症潜在甚高的死亡风险。
全球超过1.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研究显示香港也约有超过30万人患上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是一般人的四倍,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将在2030年成为世界「头号杀手」。因此,正视抑郁问题,刻不容缓。
有些人以为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忧郁和沮丧只是源于他们悲观、执着的个性,只要凡事看开一点,情绪问题就迎刃而解。但事实上,重度抑郁症的病因可能是来自家族遗传、生理失调、神经过敏、童年时有不愉快经历或生活上遇到沉重压力。患者往往很努力想脱离抑郁的阴霾,却有心无力,因此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可帮助他们走出困局。
负面情绪包括是人生中无可避免的,我们只要学习利用适当的方法疏导和驾驭情绪便能渡过悲伤和难过的时刻。假如身边有亲友受情绪困扰,绝不能耽误,及早寻求专业人士协助方能阻止情况恶化,避免悲剧发生。
什么是躁郁症(双相情绪障碍症)?
「躁郁症」全名为「躁狂抑郁症」,患者会相继出现「躁狂」或「轻躁」和「抑郁」的情绪反应。当患者处于「躁狂」或「轻躁」时,他们的会长时间显得异常亢奋、易怒及精力充沛,情况可能持续超过四天甚至一星期以上。患者可能会变得自尊心过盛甚至狂妄自大,睡眠时间大幅减少但不觉疲倦。此外,他们会变得多话,即使与陌生人攀谈不时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可是欠缺连贯。患者亦有可能过度参与危险性高的活动,例如不节制地寻欢作乐、鲁莽地投资赌博、危险驾驶、性滥交等。他们情绪上的失调明显地影响了其社交及工作能力,严重的更会出现神经错乱而需要住院,避免他们伤害自己或他人。
当躁狂期或轻躁期结束后,患者便会堕入负面、消极的情绪中,症状与重度抑郁症相若。这个时期患者的情绪会变得异常低落,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甚至可能会有轻生的念头,与躁狂期或轻躁期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此症的病因有机会是基因遗传、脑部化学物质或贺尔蒙失调和脑部结构异常等。当中以青少年和成人患者居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躁郁症的患者自杀率非常高,比一般人高出超过15倍,而自杀个案中约有三至四分之一的人是躁郁症患者。由于躁郁症患者第一次病发时很容易被误诊为广泛焦虑症、人格障碍、单向抑郁症等问题,因而耽误了患者的治疗时机。要有效治疗躁郁症,必须以药物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双管齐下,方可达到最大效益。由于思想、情感及行为互相影响,患者很容易跌入恶性循环令病情恶化。在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家会先让患者及其身边的人认识躁郁症及相应的治疗并教导患者监察病发的征兆、严重程度及症状。同时,临床心理学家也会增强患者药物服从性以配合心理治疗。最后,临床心理学家会教导患者多种认知行为技巧以面对病发时引起的认知、情感、行为问题及压力。针对躁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方可彻底根治问题并预防复发。
什么是广泛焦虑症?
广泛性焦虑症患者会经常为生活上多种事情和活动感到过度的焦虑和担忧,而且这些不安感觉会持续6个月以上。患者会觉得自己难以控制那些忧虑,并会同时出现以下至少三种的症状:焦躁不安或感到紧张急切、容易疲乏、难以集中精神或容易脑中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绷紧及睡不安宁。除此之外,患者也有可能出现生理上的症状,例如:颤抖、肌肉疼痛痠软、冒汗、恶心、腹泻、心跳加快、气促、晕眩、头痛等。焦虑、担忧和各种生理上的症状都可能对患者的社交、工作等生活范畴构成负面影响,既令患者的行事效率下降,更大大耗损其精神。
无论任何年龄的人士,即使是儿童,也有机会确诊患上广泛性焦虑症。其中以中年人士的发病率最高,而女性患病的比率又比男性高。据估计,香港约有4%的人口,即大约二十多万人患上广泛性焦虑症。当发病的年龄愈小,但又得不到适当的治疗,出现并发症例如其他类型的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机会愈大,而且病情会愈严重。
遗传因素有三分一机会引致广泛性焦虑症。另外,患者的性情和环境因素也不无影响。患者个性容易紧张、非常谨慎;童年时遭遇过创伤或父母过分保护,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上广泛性焦虑症的机会。
其实人拥有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但前题是不要让这些情绪影响生活和令自己受困扰。有人认为「杞人忧天」代表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但当这种意识过度充斥着我们脑袋令我们挥之不去,就说明这已经形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务必及早求助方能摆脱,重十生活趣味。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的患者经常受强迫思维所困扰,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思想及行为。而往往这些思想及行为都伴随着复杂的心情,患者经常性会感到焦虑和紧张。
强迫思想是指一些不断重复的思想,即使患者知道这些思想是不理性及令人厌恶的,但他们都无法阻止这些念头。常见的强迫思想包括反复思考及怀疑,例如有些人认为周围都是细菌容易受到感染;有些人认为自己外出时没有关好门窗及炉头,容易发生意外;有些人要不断地确认一些事物要版摆放在特定的位置等等。强迫思想可能因人而异,但如果没有正视,很容易会日益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人际关系。
强迫的行为是如被种种的「仪式」綑绑了自己,有些患者希望透过某些特定的行为减低强迫思想带来的焦虑感觉,或者希望借此阻止一些不幸的事情发生。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外出前重复检查窗户、不停地清洁双手或消毒、坚持所有东西都放成一直线或一对对等等。这样的行为可能需要很多时间,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引起身边的人的误解。
事实上,强迫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也可能因患者的强迫行为而烦恼,因为患者很多时候都会要求他们配合他们的行为,例如清洁与消毒。家人应该给予患者适当的支持,但不要过于顺从他们。
什么是惊恐症?
惊恐症是焦虑症的一种,惊恐症发作,又称为「恐慌突袭」,其情况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不思不得其解。患者会感觉到一阵突如其来而强烈的惊慌恐惧或不适,而这种情况会不定期地重复出现,而且每次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期间身体可能会出现各种异常情况,例如心悸、心跳加剧、冒汗、颤抖、呼吸急促或困难甚至觉得窒息、胸口疼痛、恶心、晕眩、忽冷忽热、身体麻痺。患者甚至会觉得失去自我感、惧怕即将要失控或死亡。惊恐症并非由身体机能的毛病或药物所引致,也不是由某种特定的物件或场合引发,因此与其他情绪病略有不同,但处理不当则有机会引致其他情绪病。
虽然惊恐症对身体没有甚么实质的生理上的危害,但倘若我们对此病一知半解、讳疾忌医,由此病所产生的忧虑和压力反而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莫大的影响。很多患者不了解身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产生强烈不良反应的原因,前往求医又无法找出身体的毛病,因而误会和忧虑自己染上顽疾,对心理造成莫大压力和困扰。同时,患者因为在他人面前病发或表现失控,感到尴尬或害怕受评头品足,可能会因而减少甚至断绝社交活动。患者也会透过不同方法试图减少惊恐发作的次数,例如避免运动和单独外出、限制日常活动,有些患者甚至过量服用药物和酒精,企图遏止病发,却演变成滥药和酗酒问题。
惊恐症在香港其实不罕见,根据香港中文大学在2002年的调查估计,在青少年和成人的人口中,约有12万人为惊恐症患者,当中女性比男性患者多出一倍。过去十多年人口持续增长,这意味着香港有更多的惊恐症患者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在关注自己生理健康之馀,还需要了解一下自己的情绪健康,两者环环相扣 , 大家可以多留意身体所发出的讯息 。
什么是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的患者会在一个或多个的社交场合中(例如是和别人交谈、和不熟稔的人见面、在人前饮食或表演等),认为自己会受到别人留意或注目时,产生明显而强烈的恐惧或是焦虑的感觉。虽然患者知道那些社交场合不会带来实际的威胁,但是他们仍然会认为自己的不安感觉或行为而受到别人的非议、嘲讽或排斥。为了逃避强烈的恐惧或焦虑感,他们会久而久之选择尽量避免出席社交场合。这种恐惧、焦虑和回避的反应可以持续长达6个月或以上,为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压力,并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交、工作能力或生活。
社交焦虑症患者的性情可能会偏向害羞、为人内向、欠坚定自信、过于顺从,与人谈话时也较少参与讨论。他们的肢体姿势较呆板,说话时的声线也过于柔弱。他们会倾向从事无须社交联系的工作,待在家里的时间也普遍较长,甚至会迟婚和建立家庭。有患者会自行服用药物,或在出席社交场合前饮酒,以减低自己紧张不安的情绪,但这绝对不是处理社交焦虑症状的正确方法,更有可能适得其反,演变成其他情绪问题。
社交焦虑症患者主要是青少年和成人,约佔香港人口的3.2%,当中以女性较多。病因可能与患者在社交场合有过难堪、尴尬的经历有关。
社交生活对人的健全发展非常重要,只要及早发现社交焦虑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治疗,便可以重十与人交往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