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沒有時間進行靜觀練習?把非正式的靜觀練習融入日常生活中

現今,很多人都了解恆常進行靜觀練習的好處,如增強集中力及注意力、調節情緒、減輕壓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訴我,他們總是因為忙碌的日程而很難進行恆常靜觀練習。有時候,即使在假期期間,人們都不太願意花時間進行正式的靜觀練習,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和靜觀運動等。他們可能對靜觀練習不太感興趣,反而選擇去看一齣電影或是到訪最喜歡的餐廳。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識到自己需要定期練習靜觀來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減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錯誤。但是,她還是無法承諾每天都進行簡短的靜觀練習,當中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這些簡短的練習後不會立即產生顯著的效果。如果進行三十至四十分鐘的靜觀練習太過繁重,我們可以如何把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

常見於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身上的解離症症狀有哪些?

對於那些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來說,其中一個較鮮為人知的症狀就是解離。很多時候,人們都會覺察到自己的抑鬱情緒、焦慮和睡眠障礙的問題。當他們前來與我晤談時,有時候會告訴我他們經歷了一些對他們來說不合理的症狀。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羞恥地告訴我,她的身體內好像不只她一個人。這使她對自己是誰,以及自己的真實性格感到非常困惑。在一些極端的個案中,出現這些解離症狀的人可能會發展成解離性身分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他們的人格會出現分離的部分,對世界、他人和自我具有不同的看法。這些不同的部分或許會存在相互矛盾的想法、感受和行為。舉例來說,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身體內有不同的部分,而這些部分無法相互發揮作用。結果,有時候他會對他的女朋友大發脾氣,甚至表現出暴力行為。然而,他之後會完全忘記發生過的事情。在其他時候,他是一個非常溫柔和包容的男士,對女友的需求亦很敏感。

我們對愉悅感覺的「癮」

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美味的甜點,我們都可能會從不同的渠道渴望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當我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貼文和照片時,或許會更頻繁地檢查我們的帳戶,看看能夠從朋友中獲得多少「反應」。當我們打開一包薯片時,可能會忍不到把整包吃掉。事實上,以上提及的兩個例子或其他類似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體驗到愉悅的感覺。有時候,這些感覺並不明顯,以至於我們可能未能覺察它們。如果我們多加留意自己的行為,或者會發現自己傾向於作出更多相同的行為,從而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例如,當朋友對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給予「反應」會引發我們的愉悅感,我們可能會自動化地增加查看社交媒體帳戶的次數,這種自動導航與我們對得到更多愉悅感的本能渴望有關。

珍惜生活中平凡但不可或缺的東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她對自己的小狗離世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強烈哀傷反應。她指出,儘管在陪伴牠接受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已經預計牠有可能因病情惡化而死亡,但她還是因此而感到非常空虛和悲傷,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好幾個星期。每當她注意到家裡有和小狗相關的事物時,腦海裡總是浮現出他們以往的日常活動的記憶。由於以前每天早上醒來時她的小狗都會來找她,以至於她現在難以適應沒有牠的生活。對我的求助人來說,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她的生命中卻非常重要。她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與小狗這種簡單的聯繫而感到失落。事實上,她擔心自己出現過度的哀傷反應,認為需要探討當中是否隱藏著一些心理問題。

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如何學習建立信任?

今天,我步行至港鐵站去上班的途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街上遛狗,那隻狗似乎是被救援並收養的。與此同時,另一位老太太推著手推車正向他們走近,那隻狗不願意繼續跟著女主人散步。牠看起來非常害怕,擔心前方可能有威脅。儘管和主人一起散步,但牠還是不相信自己在街上是安全的。狗隻被前主人虐待後變得難以信任一般人是很普遍的現象。事實上,與遭受虐待的狗類似,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也被發現很難信任他人。他們有機會不信任任何人,或是與所有人保持一定距離。相反,部分人可能會錯誤地相信那些操縱或虐待他們的人。

以初學者的心態看待事物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我的求助人經常要求我對他們的問題進行臨床診斷。有時候,當他們對自己的問題得到具體的診斷,會感到更加確定。透過徹底的評估和持續的治療,我常常發現求助人所提出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事實上,一個具體的診斷,如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並不能對制定心理治療計劃提供太多有用的資訊。很多時候,得到相同診斷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心理問題,因此所制定的治療計劃也可能非常不同。

我們能夠區分好運與惡運?

祝各位龍年快樂!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你是如何慶祝渡過的?品嚐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從親友那裡收到很多利是嗎?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互相祝賀大家好運和身體健康是我們的傳統。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在不知不覺間地區分了好運和惡運、健康良好和不佳、以及富有和貧窮。當然,這種文化和傳統將我們與家人和朋友連繫起來。這並沒有什麼壞處,而且遵循我們的傳統是很重要的。經過深入的反思,它誘使我們相信這種區分模式是與生俱來很自然的事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標或價值觀來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別的的士司機,這位司機之前已經載過我和我的丈夫數次,我們都對他積極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感到驚訝。他告訴我們他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事實上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擁有強健的體魄。他所租的那輛的士非常整潔,據他所說,他每天凌晨四時就起床,並在上班前徹底地清洗的士。下午下班後,他每天都會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車時,我都認為有一位具備積極生活態度的天使被派來給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總是能夠消除與他聊天的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員,我會想研究為什麼具有這種氣息和性格的人能夠在一份不起眼的職業中保持如此積極的能量?在另一方面,為什麼有時候我在乘車時能夠感受到某些的士司機的低落情緒和缺乏動力,並散發著消極氣息?

努力追求慾望及捨棄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維

極簡主義在那些崇尚自由與平靜的人中越來越流行,我們可能經常看到以這種態度生活的人會放棄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東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開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質來過活,並捨棄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極端的是,他毅然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決定成為一位兼職補習老師,以自己的積蓄支持生活。他認為這樣就能得到他一直以來所嚮往的自由與平靜。經過深入和討論後,我們發現在他立志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晉升的工作機會,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當前的職位毫無意義。事實上,他的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升職。對於未能獲得這個機會,他亦很擔心自己作為公司資深管理人員的地位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升職的願望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源自於對失去地位的恐懼。你認為獲得晉升的願望本身有問題嗎?我們是否應該放棄任何爭取成就的慾望來換取自由與平靜?

沒原因地感到快樂和平靜

人們常常問我,面對這麼多逆境和不確定性,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樂和平靜?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她在小學裡教導學生的時候很容易變得煩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硃教育需要的學生,如患上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時作出騷擾到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她對這些學生都很寬容。然而,當她得知即將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資深顧問前來觀課後,她開始變得愈來愈容易煩躁。事實上,她對自己抱著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夠好好管理所有學生,並營造到理想的課堂氛圍。結果,她在教學中失去了平靜,尤其是當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學生的行為時。

精明能幹的人也有機會戴著微笑抑鬱的面具

當我們看到有人突然在毫無預兆下自殺,可能會感到非常震驚。通常,這些人或許在別人面前總是表現得開朗、善於交際和能幹。然而,在這些表面形象的背後,他們可能正在經歷抑鬱和焦慮情緒,或是對自我和他人產生負面的認知。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最近發現他被一位很好的朋友背叛。在沒有直接對質的情況下,我的求助人開始疏遠對方,並減少恆常地與對方見面。可是,他的這位朋友卻不斷散播一些有關他的負面謠言,促使在他們的共同朋友圈中的有人對我的求助人產生誤解。結果,他逐漸地被這些朋友孤立,更因為自己沒有做過任何事但被這樣對待而感到委屈。我的這位求助人是一位精明能幹的紳士,一直有著非常積極正面的個性,並確信自己需要一直在他人面前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事實上,即使被其他朋友誤解和冤枉,他也認為自己需要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但是,他的內心深處卻感到沮喪和孤獨。他認為沒有人理解他,開始產生自殺的念頭。

在 2024年,讓我們照顧好自己的快樂內在小孩

新年快樂!2024年伊始,您可能在學習或工作上有新的計劃需要實行。回顧2023年,我們是否發現自己只顧學習和工作而沒有足夠的玩樂?對很多人來說,這是特別的一年,因為這是疫情後香港重新開放的第一年。考慮到在2023年前封鎖了三年的日子,不少人都非常努力地實現幾年前所計劃的事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去年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建立一個新的工作團隊,當中好幾個月都需要每星期工作七天。此外,她每次外遊都是出差公幹,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進行任何休閒活動。事實上,即使有空閒的時間去看一部電影,她亦會為此感到內疚。下班後,她通常在家中回覆工作電子郵件,或是與海外的員工進行線上會議。當我談及她的童年經歷與其對玩樂產生內疚感有所關聯時,她指出她的父母在她整個童年時間甚少允許她玩耍。每當她有空餘的時間,她的父母就會要求她做各式各樣的學術練習,以提高她的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

制定 2024 年新年決心的兩個重要提示

毫無疑問,不少人在2023年經歷了很多不確定性和痛苦。接近年終,我們通常都會希望在新的一年生活得更好和更幸福。然而,很多人預計在來年世界仍然充滿紛擾和困難。鑑於這些預測,部分人在制定新年決心時可能會感到無比焦慮和恐懼。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經濟和政治形勢不確定,以及全球暖化等問題,未來變得更難預測和充滿更多的未知。那些傾向容易感到焦慮的人對於失去控制感會感到不安,因此在面對所有這些可以預計的挑戰時,他們有機會經歷莫大的壓力和痛苦。面臨2024年有可能出現的混亂和困難,我們該如何應對?

如果您可能在聖誕假期一個人過節,可以透過靜觀來培養正向的獨處

對很多人來說,聖誕節是與家人和朋友團聚的時刻。大部分人都期待參加各式各樣的派對和社交聚會,希望藉此與促進社交互動和分享快樂的時刻。然而,因為種種的原因,有些人獨自一人渡過聖誕節也是很常見。由於各大社交媒體平台充斥著各種與聖誕節相關的廣告和資訊,那些需要在節日期間獨處的人或許會感到沮喪和孤獨。如果您在這個假期有機會獨自過節,那麼學習透過靜觀來培養正向的孤獨感可能是一個好主意。

在作出判斷或評價前,讓我們先了解個人差異和環境因素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經問我,為什麼一個家庭中有著同樣的家庭環境,但他們的兄弟姊妹沒有患上同樣的精神障礙?他們是否比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同輩之間互相比較是很常見。我們當中可能很多人早已習慣事事與他人進行比較,從小在家庭或學校中學會了與人比較是一種生存機制。事實上,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核心價值和行為傾向都由獨一無二的因素組合而成。我們需要對自己適應不良的行為模式培養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購物狂、工作狂、拖延問題、情緒爆發或自我傷害等。這是因為在我們能夠管理這些適應不良模式和處理情緒困擾前,需要先放下對自己的評價,才能誠實地避免否定自我。

脆弱性並不是弱點,當我們敞開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對失敗或挫折時,身邊親密的人常常告訴我們要變得強大或堅強。例如,一位女士發現丈夫有婚外情後,她的女性朋友都勸她要堅強並與丈夫分居。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職的機會時,他的好朋友建議他不要把這件事放下心上,應該要忘記它並變得強大。然而,當這些人面對損失和挑戰期間未能接觸自己的內心感受,常常會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們否認自己受到傷害或無視傷痛時,就難以安定心神並開始「行屍走肉」的生活。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敞開心扉面對自己的脆弱性並不容易,因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響,我們往往在情感上顯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觸我們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對某些人來說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可能想向別人表明我們不在乎失敗或挑戰,它們不會使我們心碎。有時候,如實地面對一些對自己重要的事情,無論是關於愛人、升遷或健康問題,我們都可能覺得十分困難。

在電影《年少日記》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並接受一個現實:我們所有人都會受到多種生理和環境因素影響

電影《年少日記》喚起了我們就童年創傷對人們的心理結構和人生軌跡所造成的影響的認知。有時候,人們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鬱症並試圖自殺的人。這些人可能會認為患有抑鬱症的人意志力薄弱,應該要學習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強。除此之外,有些人傾向把自己與精神病患者區分開來,這是很常見的。他們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問題的,以及負面地與他們不一樣。有時候令人悲傷的是,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一些從事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士身上,他們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時候扮演著權威的角色。根據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寫的書提到,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問題,是因為有些事情發生了在他們身上。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對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而非對他們作出批判。

面對具自戀型人格特質的男性時,女性可能出現的矛盾心理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一位女士反覆與有虐待和操縱傾向的男性建立親密關係並被困其中是很常見。有時候,這些女性無法獲得所需的支持,因為施虐者往往在公開場合表現得異常友善、迷人和無私。然而,關上家中的門後,他們會對他們的伴侶施以虐待和極力操控。因此,這些女士很難向別人透露她們的痛苦,因為她們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不相信她們。此外,受性別角色和社會期望的影響,女性通常都被寄予厚望需要保持安靜和順從。因此,這些女士可能已經習慣於適應危險,不會坦率地說出自己的苦況並保證自己免受傷害。

如果您正感到抑鬱,可以嘗試培養自我慈悲

抑鬱症患者對自己的精神狀態和外在環境感到絕望和無助是很常見。結果,他們可能在生活中失去動力,甚至產生結束生命的念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得知自己能夠晉升到理想職位的機會很渺茫後,感到很抑鬱。她覺得自己被困於目前的職位中,無法忍受對現時工作性質的主觀厭惡。事實上,她最近參與數次應徵面試都未能通過,無法找到另一份她可能喜歡的工作。面對目前的處境,她感到非常絕望,抑鬱情緒日漸加劇。當感到更加沮喪時,她開始怪責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走出抑鬱的狀態,批評自己軟弱無能。由於她並不接受自己的抑鬱情緒持續加劇,她很努力為自己制定嚴格的生活習慣來「治癒」自己的抑鬱症。她計劃每天早上六時起床,然後到健身中心進行帶氧運動和重度訓練。她還打算閱讀林林總總的自助書籍,幫助自己重新找回快樂。然而,她越是強迫自己嚴格地遵守所定的計劃來改善情緒,就越缺乏動力去實行。對於未能完成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和任務,我的求助人感到極度絕望,不斷反覆思考自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她如何能夠從抑鬱情緒走出來,並不再批判自我和強迫自己要再次感到快樂?

當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承受沉重的工作量、受到職場欺凌和面對很多不合理的要求,並因此而感到陷入困境時,該如何是好?

儘管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是當今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但仍然有不少人覺得自己被困於工作中,因工作量和人際關係問題而承受巨大的壓力。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任職於一間跨國公司,她告訴我她的工作量重得不可理喻。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時,隔天早上七時又再回到辦公室繼續工作。她一直承受著莫大的壓力,她的直屬上司對她的負擔幾乎沒有同情心,更不斷地向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達到公司的目標。我的求助人不但要盡力滿足上司要求,還要管理七位團隊成員,當中部分成員工作態度惡劣,時常表現得非常不合作。除了面對使人透不過氣的工作量和無理的工作要求,她還遇上辦公室的政治和貶低女性等職場問題。每當她升職或獲得巨額獎金時,就會被男同事嘲笑她必定是和高級主管睡在一起才得到「優待」。另外,她還經常遭受同事們暗示她不要有生育的打算。她也曾親眼目睹那些有小孩的女同事被邊緣化並且進一步受到欺凌。然而,她覺得自己被困於目前這份工作,因為她需要在經濟上支持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她希望能夠盡快儲存足夠的金錢提早退休,這樣就能夠不再在這種有毒的工作環境中工作。面對現在的處境,她能夠做些什麼?

童年創傷會帶來什麼影響?何時該尋求治療?

你會否認識一個在面對紛亂的生活仍能穩定心神和冷靜自如的人?相反,你又會否遇過一個人即使在輕鬆的環境和氣氛下都會顯得困惑和無法專心?假設這兩個人有著相近的教育和經濟背景,什麼因素會使他們二人存在這麼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潛在的原因,可能是那個能夠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靜的人在童年時期與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而那個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則有機會至少有過一種童年逆境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這些經歷導致一個人對照顧者產生不安全的依戀模式。

抑鬱症患者在反覆思考時傾向運用抽象思維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抑鬱症患者經常反芻有關自我價值感的思想是很常見。譬如,我其中一位求助人患上抑鬱症並飽受睡眠困擾,因為他總是躺在床上反覆思考,無法入睡。每當他閉上眼睛,就開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失敗,腦海裡不停出現「我是一文不值」和「我是一個失敗者」等想法。結果,他選擇性地專注於以往生活中的挫折,習慣過度概括自己的思想,倉卒地得出一個籠統的結論——他是一個毫無價值的失敗者。事實上,我這位求助人在床上反覆思考的過程大多涉及抽象思考,他很努力地思考「為什麼」,試圖找出原因來解釋自己當前正經歷的抑鬱情緒和睡眠障礙。例如,他會不停地問:「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在我的身上?」、「為什麼我不能夠盡快入睡?」及「為什麼我如此失敗?」。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對被遺棄的恐懼

如果你認識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的人,可能會體驗到他們為了避免被重要他人遺棄而作出的發狂行為。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擔心她的男朋友遺棄她,只要對方沒有接她的電話或不回覆她的訊息就會不知所措。由於獨居的關係,以及在下班回家後感到非常空虛,她經常不斷地向男朋友或其他人打電話和傳短訊。有時候,她在白天受到上司嚴厲的批判後承受莫大的壓力,就會感到極度悲傷和孤獨,需要持續與某人通電話或使用社交應用程式向朋友傳訊息來應對。有一天,當她無法透過電話和短訊聯絡到她的男朋友時,感到異常焦慮,並反覆思考他正與另一位女生約會。她給男朋友打了超過二十通電話,無間斷向他發送一個又一個的短訊。由於她的男朋友已經超過一個小時沒有任何的回覆,她沮喪得無法專心做飯。除了呆坐在那裡等待男朋友聯絡她之外,她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在一個多小時後,她的男朋友回電詢問她是否有什麼急事,她卻憤怒地責罵對方為什麼不跟她聯繫,更質問他是否和別人約會。她的男朋友感到很失望,回應說他剛才因為正和他的大老闆開緊急會議,所以沒辦法及時聯繫上她。使他驚訝的是,他們明明已經在一起一年多,為什麼只是一個小時她也無法承載自己的擔憂和控制自己的行為。

憂鬱情緒可能與我們一直試圖追求幻想有關

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某種成就。例如, 一位學生會渴望自己日後能夠成為醫生,一位女士希望能夠在三十歲之前結婚生子,一位男士想成為億萬富翁等。儘管有些人意識到追求這些事物或許會妨礙他們建構內心的平靜,但是他們仍會選擇極力爭取獲得解脫或啟發。事實上,有時候僅僅追求解脫或覺悟可能會使人沮喪。一個人越是努力去達到這些特殊的狀態,就越難實現相關的目標。

如何在職場上增強對人際界限被侵犯的覺察並建立健康的界線?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逢星期日的晚上都會感到非常煩躁,但卻不知道箇中原因。從表面來看,他在處理工作方面做得很好,而他的上司亦很滿意他的表現。經過詳細的討論後發現,我的求助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上屢次被他人侵犯界限,並未能在職場上與別人定立適當的界線。例如,他常常被要求參與自己所屬團隊以外的工作計劃和專案。每當同事要求他幫忙做一些不屬於他工作範圍內的事情時,他都會同意在辦公時間以外為他們工作。結果,他不但承擔著超過三個人的工作量,而且沒有獲得任何額外的補償。除此之外,他的性格較為內向,不太願意在下班後參與同事之間的聯誼活動。他的同事們喜歡下班後喝酒閒聊放鬆一下,但實際上他覺得討論八卦令人感到不舒服。在喝酒的時候,同事們也會詢問他的個人生活。然而,他擔心如果他拒絕赴約就會被同事們排斥或孤立,所以從不拒絕出席任何下班後的聚會邀請。每次聚會結束後,他都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回到家後,他總是感到很累,除了呆坐放空之外什麼都做不了。他如何能夠增強覺察力識別職場上被跨越界限的違規行為,以及學習更有效的策略來設定健康的界線?

產生慾望是一件我們應該要避免的壞事嗎?

從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們在生活中都會體驗到慾望的牽引力。其中一個能夠展現人們擁有渴望被認可和讚賞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們希望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渴望獲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於嚴厲地批評自己突然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訴我她最近兩個星期總是無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著名設計師所設計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時間,就會不停地滑手機,搜尋很多有關這些產品的資訊。最近幾天,她找到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手袋,無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邊廂,她不停批評自己有這樣的慾望,整天壓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為她為自己貼上了「追求物質主義」的標籤。由於她不願意接受自己擁有這種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遲作出購買的行為。然而,她越壓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擋不住購物的衝動。產生購買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麼糟糕嗎?

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也能感覺良好嗎?

毫無疑問,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與家人和朋友相聚交流是一種既快樂又充實的經歷。此外,社會提倡擁有龐大的人際網絡與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有些人可能因某些特別原因而導致社交聯繫較少或被迫經常獨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突然和他的妻子離婚了,而他所有密友也是和妻子的共同朋友,在同一個社交圈子裡。結果,在他們離婚後,他的好朋友都離他而去,只選擇和他的前妻來往。由於缺乏社交支援和經歷強烈的孤獨感,他在離婚後患上抑鬱症。他亦反映自己以往在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期間都顯得非常包容,但當他開始變得更加果斷和向他們說「不」時,他們就開始疏遠他。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將來或許希望建立一些有意義的友誼。目前,他只想學習自己該如何獨處,並且不會感到沮喪。他認為在擁有豐碩的關係前,能夠自給自足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他獨自一人時,可以怎樣感覺良好?

如何透過靜觀來減少強迫症患者不斷尋求再保證?

強迫症患者既有強迫思想,也有強迫行為。強迫思想是指出現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畫面或衝動,它們會引致一個人感到焦慮和不適。強迫行為是指人們進行重覆的心理事件或顯著行為,從而暫時減少因強迫思想所產生的焦慮和不適感。 尋求再保證是其中一個常見於強迫症患者的強迫行為。然而,這種強迫行為常常被忽視。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會給母親打很多通電話,詢問對方有關她對朋友所給予的評論是否恰當,希望藉此尋求保證。與其他形式的強迫行為一樣,尋求再保證並不能阻止人們擔心自己面臨負面結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斷向母親尋求保證,實際上是創造了另一個新的循環來解決強迫思想相關的焦慮。當給朋友傳送短訊時,她會不停想著自己未能給予他們適當的評論。尋求再保證只是一種方法使她感覺到強迫思想得以解決。然而,每次當她出現這種強迫思想時,她就認為自己需要以同樣尋求再保證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抑鬱症中的反芻思考是一種迴避策略

抑鬱症的其中一個主要特徵是對自我產生負面認知。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會陷入持續的負面思考過程,他們有時候會告訴我們,儘管知道這不利於康復過程,但他們還是無法阻止自己以這種思維模式來思考。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處於抑鬱狀態中,一直反覆思考著他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疏遠他,並指出自己已經有一個多月沒有收到家人和朋友的電話或短訊,他感到被孤立和遺棄。由於他持續不斷思考自己所認識的人都有機會不喜歡他,以及他在人際關係中可能會做錯事,他開始了陷入一種螺旋式下向的思想,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未來只會是孤獨和黯淡的。因此,他避免與家人和朋友建立任何聯繫。他一直認為如果他邀請他們出去聚會,對方可能會拒絕他。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缺乏關注

人們常常會說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患者的行為和思維是難以理解。我其中一位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對她的丈夫大發脾氣,原因是他沒有及時回覆她要求他陪伴她看醫生的短訊。在她和丈夫的對話中,她說:「你是故意不回覆我的訊息,我知道你並不想陪我去看醫生,因為你覺得我非常麻煩!」丈夫委屈地回應:「我剛才正在開會,所以無法回覆你的短訊。我想無論如何我也會陪你去看醫生的。」我的求助人堅持己見說:「你不用有太多的藉口,我就知道你並不關心我!」

成為擁有獨特剛柔並重特質的人

最近,電影《Barbie芭比》成為城中熱話之一,很多人都觀看了這齣電影。在他們當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時期擁有過一個或多個芭比娃娃。誰不想成為那個生活於完美世界中擁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電影中Barbie生活於芭比樂園,它是一個母系社會,當中由女性佔據主導地位並擔當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於突然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現了一些變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現實世界尋找她的主人。當Ken了解過現實世界中的父權制度後,他回到芭比樂園對其他Ken進行了相關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輸順從角色的觀念,接管了這個樂園。最終,當Barbie重新獲得掌控權後,她意識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對於一眾Ken不公平,並為自己對Ken的忽視而道歉。Ken亦意識到自己缺乏身份認同,一生中只懂依賴Barbie。

面對損失時,擁抱我們的情緒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生活中無可避免地面臨各種損失。譬如,我們可能需要面對離婚、親人離世、突然被解僱、流產或慢性疾病等情況,並因此感到悲傷。當我們處於哀傷階段時,經歷不同的情緒是正常和自然的,例如我們會感到悲傷、憤怒、焦慮、無助或內疚。如果面對巨大的損失,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可能會非常強烈,並讓我們陷入其中。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快要瘋掉,或是認為這些經歷對我們來說是不正常的。有時候,部分人可能會隱藏或壓抑與哀傷相關的情緒,並且盡力展現積極正向的情緒狀態。很多人認為經歷負面情緒意味著一個人是虛弱或患病,他們對於人們正在經歷哀傷過程時所面對的痛苦產生負面偏見。

與具備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相處時,培養靜觀是很重要的

我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他幾乎每天在辦公室都被那位看起來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上司欺凌。每當他的上司經過他的座位時,她都會拿起一些物件然後肆意批評他。例如,有一天早上,當她經過他的座位時,她評論他的西裝顏色非常不專業,批評他對職場服裝要求沒有任何常識。在另一個例子中,我的求助人向上司提交項目計劃書。但是她在沒有認真閱讀及進行徹底研究的情況下,批評他對計劃一無所知,並且作出嚴厲的負面評價。然而,我的求助人實際上在遞交計劃書前曾諮詢過數位同事的意見,他的同事們都稱讚計劃書的質量非常高,以及充分表現出他對相關領域有透徹的理解。鑑於我這位求助人的性格特質,每當受到上司的批評時,他總是表現得極度順從和軟弱。除此之外,當上司試圖要求他負責超出其職責範圍以外的工作時,他也不知道如何拒絕。我這位求助人如何與這位上司相處,以便他能夠在職場上更加保護自己?

如何在職場上建立界線?

不少我的求助人告訴我,他們正在生活中面臨巨大的壓力,其中一個壓力源是被解僱的威脅。鑑於全球經濟中很多無法預測的因素,不同企業都開始更加著重控制成本並重組公司架構。有見及此,部分我的求助人因為裁員和公司重組的原因需要面對工作量顯著增加的問題,當中一位女士曾告訴我,她被要求承擔三個員工的工作量。她相信如果她拒絕這樣做,很大機會成為被解僱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她無法與上司設立健康的界線。最近,我的這位求助人屢次求職失敗,並對於被困在當前的工作中感到非常無助。她如何才能在職場上訂立更健康的界線,以便應對因應工作量增加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面對挑戰和困難時,安定心神是很重要

最近,我其中一位求助人因為工作的晉升機會而情緒出現高低起伏,猶如坐過山車一樣。起初,她對自己申請升職抱有很高期望,更花費大量時間撰寫晉升面試的計劃書。她告訴我,她的上司們曾經表明或會提拔她到更高的職位。在宣佈升職結果的前一天,她認為自己被晉升的機會非常高,因為沒有人通知她任何負面消息。為此,她感到興高采烈,並期待著公佈結果當天能夠得到正面的結果。然而,她最終沒有被選中晉升,感到極為失望,一怒之下甚至想過辭掉工作。她怪責上司們積極鼓勵她嘗試申請晉升,亦沒有在結果公佈前告訴她晉升不成功。她覺得自己沒有受到他人尊重,感覺被排斥在外。我的這位求助人真的知道上司在晉升機會背後的安排嗎?面對這種失敗,她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傾向把自己認為不可接受的部分排斥到他人身上

我其中一名求助人最近向我表示他的客戶對他的工作日程安排表現出不信任,並認為他正在操縱她。事實上,我這位求助人是一位非常誠實和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士,亦是一位稱職的從業人員。他告訴我,幾乎所有他的客戶都欣賞他的專業精神,對於有少數的客戶不信任他時,他感到非常疑惑,因為實際上他是全心全意地幫助所有客戶。有趣的是,這位專業人士擔心自己在實踐工作期間可能犯下錯誤,導致少數的客戶產生不信任。這真的是因為他作出了不當的行為,抑或是那些客戶的內部正在發生一些事情?

在處理關係問題時,把自信與慈悲結合起來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常會傾向運用二分法思維來思考,認為我們要麼明確並專注於與他人建立界線,要麼應該對別人的痛苦給予同情並更加包容。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展現慈悲的同時,又能表現得堅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應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請對方到她新買的房子作客。一直以來,她都認為這位朋友為她的搬遷而感到非常高興。直到到訪的當日,她的朋友一踏進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讓她感到極為震驚。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並表達她對這些侵犯她隱私的行為的憤怒,但礙於她們二人關係親密,她最後選擇了接受好朋友的舉動,亦沒有作出任何對抗。後來,我的求助人發現她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給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說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對她的好友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被背叛了。這位求助人面臨兩難的抉擇,就是選擇與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還是逐漸淡忘它並與對方保持距離就此作罷。如果你是她,你會如何選擇?

在主觀和客觀之間取得平衡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

我們很多人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發現自己根據有限的資訊對別人作出的判斷與現實不相符。例如,一位客戶服務員主觀地認為那位在電話中表現得非常有禮貌和恭敬的客人是一個非常友善的人。事後她才知道這位客戶於通電話後對她作出投訴,指責她在處理訂單時出錯,最終導致她受到上司的處罰。在另一個例子中,一位秘書和上司的某位客戶交涉後認為對方十分粗魯。然而,當這位客戶在一個星期後前來辦公室和她的上司會面時,她發現這位客戶非常真誠和樂於助人,更在她的上司面前稱讚她注重細節。

我們的身份在成年中期仍在形成當中

毋庸置疑,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是讓年青人探索和創造人生無限可能性的舞台,我們普遍會看到處於這個階段的成年人的身分還在形成當中。那麼,正處於成年中期(middle adulthood)的人是怎樣的呢?對於那些介乎40/45至60/65歲的人來說,他們在生活中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例如,他們在擔任不同角色中的責任和承諾顯著增加,如需要養育孩子和照顧年邁的父母,以及當中部分人已經是職場上資深的領導者。面對各種的挑戰,中年人仍有機會面對身份上的轉變。很多中年人可能會因思考「我是誰」以及生活的意義而感到困惑,甚至因此面臨中年危機。成年中期的人有機會面對什麼身份認同的問題?處於這個階段的人如何在面對不同角色的各種需求下過上既充實又有意義的生活?

我們的思想是網狀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會陷入困局中

每當我建議我的求助人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靜觀時,他們不時會告訴我很難專注於當下。他們通常都被繁忙紊亂的思緒所困擾,很容易走神。例如,一位女士因丈夫離世而悲痛不已,隨著時間過去她走出傷痛並開展一段新的親密關係。在和男朋友約會期間,她路過那個以往經常與已故丈夫一起散步的公園。起初,她並沒有意識那個公園就和丈夫常常一起去的那一個,只是覺得和男朋友在附近約會很快樂。當她在公園留意到其中一棵樹上開了一朵美麗的花時,她突然想起以前和丈夫散步時見過這種花,並開始憶起她與丈夫曾討論為他們的家購買一些新植物的對話。她甚至回想起丈夫在陽台上種植花草和修剪盆栽的身影。這就是我們網狀思維的力量。當上述女子的大腦進行網狀思維的思考時,她對丈夫的離世感到百感交集,不禁哭起來。她的心情仍然受哀傷所影響,並為此感到非常無助,因為她無法停止反覆想起已故的丈夫。

什麼是解離?解離經歷罕見嗎?

你有沒有嘗試過在看電影時被它深深地吸引,感覺像迷失於其中似的?你可能沒有意識到坐在你身旁的人正在哭泣或在使用手機。你可曾在聽到一些悲傷的消息(如親人的離世)後立刻感到麻木?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不知道自己處於高壓水平,只是在壓力源消失並病倒後才意識到這一點?如果你曾有過類近的經歷,那麼你可能有時會出現輕微解離的情況。事實上,不少研究人員表示解離體驗可按照不同程度分佈於頻譜中。對於很多沒有患上嚴重精神疾病的人來說,偶爾經歷輕微的解離體驗是很常見。另一方面,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例如是解離性身份障礙的患者,他們不時在不同身份之間切換,但他們無法意識這種情況。這種極端的解離體驗並不常見,可以被描述為有問題的精神狀態。

認識迴避型人格連續體健康的一面

我們有機會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歡獨處又很少出席集體聚會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長得很帥氣亦非常聰穎,但是他很少答應同事的午餐聚會邀請,總是在情感上疏遠他人。事實上,即使他偶爾會接受同事的邀約出席某些社交場合,卻往往會找藉口很早就離開,再也沒有回到群體中。他過著神秘的生活,下班後不太會與同事聯繫。在工作上,他表現得非常專業,於他所屬的領域可算是一位能幹的專家。他有兩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論工作多繁忙亦會與他們定期相聚,並享受有他們陪伴的時光。然而,他對結識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猶豫。當他的兩位好朋友建議他使用交友程式結識新朋友時,他立即拒絕作出嘗試。在現實生活中,他為生活感到知足,亦擁有不少嗜好。我的這位求助人喜歡攝影和繪畫,更不時在網上舉辦匿名的虛擬展覽。鑑於他的高功能和穩定的心理健康,你會認為他患上迴避型人格障礙嗎?

經歷童年創傷後的矛盾心理: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的重要性

很多人有過對某人產生複雜情緒的經歷。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童年時期經常受到父親嚴厲的批評和身體虐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談到這件事時,她都感到非常憤怒。她無法接受父親過往的所作所為,認為他對她造成嚴重的傷害。然而,她同時就自己對父親所產生的憤怒感到非常內疚。她指出父親為了能夠賺取足夠的金錢供她出國讀書亦犧牲了不少,儘管他在她小時候對她作出不少虐待的行為,但她覺得父親是愛她的。她對於自己複雜的情緒感到矛盾,並傾向避免生父親的氣。我這位求助人因內疚而壓抑自己對父親的憤怒是否健康?難道我們只能夠對父母有單一面向的情感嗎? 人們會以二分法的思維來看待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很常見,他們認為父母在童年時期照顧和愛我們,如果我們對他們產生憤怒就是忘恩負義和邪惡的。很多人認為我們對自己所愛的人只能有單一面向的情感。但事實上,我們對於親密的人產生複雜的感情並不罕見。對於那些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來說,覺察力和表達適應性憤怒對療癒的過程是健康有益的。適應性憤怒是對真實威脅的直接反應,這種回應虐待的憤怒反應能迅速驅動自我保護資源並作出行動。其實一個人對作出虐待言語或行為的父母產生憤怒並不代表不愛他們,因為適應性憤怒是針對他們的言行,而非針對他們個人。 對於那些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有機會因為種種原因而不適合向父母表達憤怒。例如,基於個人的局限性,父母可能無法理解子女對他們的憤怒。除此之外,那些仍然需要依賴父母的人也很難表達他們的適應性憤怒。在這些情況下,透過進行心理治療來處理一個人對父母的憤怒可能較為適合。在治療的過程中,壓抑或逃避面對對父母所產生的憤怒是不健康的。 在心理治療過程和現實生活中,健康地表達適應性憤怒是自信的表現,以及能夠擁抱自己的憤怒經歷。但如果一個人以具攻擊性、被動或間接的方式表達憤怒是不恰當的,這些方式可能導致人們對受他人尊重或訂立適當的人際界限的需求不被滿足。重要的是,表達憤怒的強度要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避免出現不成正比的表現。 矛盾的是,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健康地表達對父母虐待行為的適應性憤怒,他們才能擁抱對父母產生的複雜情緒。這樣,人們會開始意識到對父母所產生不同情緒的存在,例如愛、感恩、憤怒和悲傷等。當那些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對父母的憤怒得到適當的處理時,他們或許能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創造新的意義。令人驚訝的是,他們還可能會因此而與父母建立更健康的關係。

你是一個高敏感的人嗎? 從研究實證來看,我們需要避免病理化那些於感官刺激上較為敏感的人

你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所淹沒嗎?你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同理心嗎?你是否很容易經歷高水平的情緒反應?假如你對以上的問題的回答是「是」的話,你可能具有一種與基因相關的氣質特徵,就是感官處理靈敏度(Sensory Process Sensitivity, SPS)。一般來說,具備這種特徵的人被稱為高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然而,這些人的性格特質可能容易被人誤解,例如他們有機會在五大因素模型問卷(NEO-PI-3)中於神經質得分較高和外向性得分較低而被認為患有某種精神障礙。除此之外,他們的感官處理靈敏度亦有機會令他們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或抑鬱。事實上,這些心理健康問題某程度上可能與別人對他們所產生的誤解,以及所經歷的刺激和被歧視相關。最新針對高敏感人士的研究結果有些什麼呢?

當我們對外界壓力反應過度時,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在一生中,我們都無可避免地承受過壓力。有時候,由於人類的局限性和受環境因素所影響,我們有機會因為壓力事情而經歷創傷。結果,基於這些創傷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可能會在往後的日子因面對類似的外部壓力源而作出過度反應。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之前的親密關係中經常被她的前男友批評和貶低。在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的求助人覺得自己是渺小無能的,在事業上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與前男友分手後,她在一家公司任職中層管理人員。事實上,她的工作表現非常出色,更在最近升職了,新的工作崗位是由一位非常挑剔的上司所管理和監督。一天,她的上司對她所寫的商業計劃給了一個小小的負面評論,並建議她修改一下。她在會議中突然變得極度情緒化,直截了當向上司表達出防禦反應,令她的上司感到非常驚訝。過了一會兒,她反思自己在會議中的防禦心理,認為自己反應過敏了。在事情發生的第二天,她就自己的過度反應向上司道歉。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重覆地與自戀型人格的人交往,並被困於關係中?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反覆地與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交往,甚至一次又一次陷入虐待關係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被困於與具備這種特質的男士建立的親密關係中。從表面看,她的男朋友用心關注她在生活上的每個細節,並且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譬如,他每天都會陪她上下班,還會為她支付所有的賬單和負擔每月的日常開支。在購物時,他亦會為我這位求助人選購衣服或眼鏡的款式。每當我的求助人沒有按照男朋友的建議,以及對下決定有個人意見時,她的男朋友都會狠狠地批評她的選擇,希望藉此讓她順從他的意思。她的男朋友經常在生活的各方面批評和貶低她,比如外貌、工作能力和智力等。例如,如果我的求助人被行銷人員欺騙了,他會對她說:「你真的很愚蠢!怎會不知道這些是行銷策略?為什麼你會作出那麼糟糕的決定?」漸漸地,我的求助人變得越來越自卑,甚至害怕在生活中作出任何決定。儘管她的朋友勸喻她考慮與男朋友分手,但是她仍然覺得自己非常依賴他,並認為她的朋友建議她作出一些不利自己的事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她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曾多次與具有類近特質的男性約會。如果沒有和我討論,她自己可能未曾覺察到這種模式。為什麼有些人會反覆地與那些有機會虐待他們的人約會?

我們能夠擁抱自己的瑕疵並原諒自己嗎?

我的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她在旅行中於街頭市集購買到假玉的經歷,她提到自己在旅途中一直尋找有關如何辨別真假玉石的資料,並為有機會購買到假貨的可能性感到非常不安。她心裡一直想:「我真是個笨蛋,竟然受騙了!」她除了覺得自己不夠聰明和是一個失敗者,亦批評自己實在是太無知了。你有過和她類似的經歷,因為作出錯誤的決定而造成一些損失嗎?生而為人,我們都有機會犯錯,亦可能作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我們如何能夠擁抱自己的瑕疵並原諒自己?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多個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的人,你可能會發現他們變幻莫測。他們在情緒和行為方面經常迅速地起變化,你會覺得很難理解他們的想法。這種情緒、思想和行為上的突然轉換導致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出現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巴士的期間突然放聲大哭。當她的男朋友問她為什麼突然哭了,她回答說因為當天他沒有主動請客,讓她感到非常難過。她認為男朋友不夠愛她之餘,亦會因為對方在工作中擁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隨時離開她。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變成孩子般的狀態。她感到非常孤獨,認為每個人都會虐待和拋棄她。

當你感到停滯不前時,學習傾聽你內在小孩的聲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並為來年制定計劃。假如能夠把過去一年總結形容為成果豐碩,相信定必令人覺得滿足。對於那些能夠完成計劃的人來說,今年的表現實際上會為進一步制定來年計劃打下一枝「強心針」。然而,由於存在很多無法預測的因素,很多人可能無法實現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標。有些人可能還會因此感到被困並非常迷失,甚至認為自己與他人脫節。對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計劃並不容易,他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無能為力、不配被愛或異常孤獨。

在社交場合越控制越焦慮

隨著因疫情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逐步放寬,人們傾向在十二月享受更多的社交聚會和派對,很多我的求助人都對聖誕節和新年期間收到不少聚會邀請而感到焦慮。對於我那些患有社交焦慮症的求助人而言,由於在過去三年沒有參與太多的社交活動,現在很大機會因需要再次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和派對而引發焦慮。部分我的求助人認為他們需要在朋友或熟人面前表現得非常機智和聰明,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他們非常擔心自己在社交場合中受到他人負面的評價。鑑於擔心於聚會或派對上暴露自己的焦慮,他們希望學習有用的實際策略來控制它們。他們傾向相信如果朋友或熟人注意到他們的不安和焦慮就會就此作出批評或恥笑他們,甚至最終會被對方拋棄。然而,當一個人傾向在社交場合中比他人更容易感到焦慮,他或她真的能夠控制自己的焦慮嗎?

如何避免在與不成熟父母相處時作出過度反應?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經對我說: 「我對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有所懷疑,真的所有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並在情感上提供足夠的支援嗎?」這位求助人的母親具備不少自戀型人格特質,而父親則擁有邊緣型人格的傾向。在她整個童年成長階段,她都未曾獲得父母足夠的身心照顧。事實上,她從小是由祖父母照顧,大部分的時間父母都不在她的身旁,甚少受到他們的愛和關懷。對她來說,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二人未能滿足她對情感上和渴望被愛的需求。結果,她對他們感到非常不滿,在成年後難以好好地與他們相處。然而,當看著父母日漸變老,她又會因為自己無法與他們好好地相處而感到內疚。這種矛盾的心理讓她經歷不少的痛苦和折磨,並令她不斷地作出自我批評,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女兒。面對不成熟父母的局限性,這位求助人如何能夠避免在受到挑釁或刺激下作出過度的反應?

為什麼患上抑鬱症的人無法停止反芻思考?

面對生活上不同的困難、挑戰或危機時,大多數人都會進行反芻式思考,這是非常常見。例如,當面臨突然被解僱、需要與一個經常挑釁別人的人會面或摯親突然離世的時候,我們可能難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覆思考相關的事情。事實上,這種思考有助我們制定策略、計劃如何應對挑戰和接受自己的損失,亦是讓我們增強對事情的理解或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一種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未能放棄那些無法實現的目標,便有機會因過度反芻思考而無法擺脫糾纏於問題或事件的惡性循環。

為抑鬱而鬱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工作壓力辭職後感到異常沮喪,並失去動力進行所有休閒活動。他告訴我說:「即使現時我不需要工作,但是我也沒有動力去鍛煉身體和照顧自己,這讓我感到非常無能為力。」事實上,他在上一份工作的時候承受巨大的壓力,被診斷患上適應性障礙,受到嚴重的抑鬱和焦慮情緒所影響。結果,他決定先辭掉工作稍作休息。對於辭職後的生活,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計劃每天到健身中心鍛煉身體,以及實行更健康的飲食計劃來減肥。此外,他亦計劃參加一些網上的商業分析遙距課程來增值自己。當過了最後工作天後,他發現自己仍然十分沮喪,更缺乏動力執行自己所訂下的計劃。他批評自己非常懶惰,把自己貶低到一文不值。與還未辭掉工作的時候相比,他看起來更為抑鬱。

如何以覺察和那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相處?

如果我們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或許很難避免遭受到他們操控。事實上,他們往往因對自戀的飢渴而透過吹噓和欺凌的策略來控制他人,容易令身邊的人掉進他們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滿足那位在遊樂會中所認識的朋友的自戀需求,對方不論在社交媒體或是聊天群組都是一名活躍分子,不停地吹噓自己,而她總是不假思索頻繁地給予對方讚好或回應。她的回應和讚揚為對方帶來了積極的鼓勵,強化了對方相應的行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則傾向逃離某個社交群組,因為她不願意再受當中一個擁有自戀特質的朋友所欺負。每當她受到欺凌時,她都會禮貌地作出回應,並且不讓對方知道自己實際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氣。有見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認為她接受在群體中被他欺負和控制。假如我們傾向被困於他人的自戀策略,可能會持續地感到渺小和無助。此外,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有機會受到影響,甚至無法與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正常交往。那麼,我們可以如何應對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所使用的這些策略?

你是一個喜歡取悅他人的人嗎?如何能夠設定適當的人際界限並使雙方聯繫更為真實?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與她具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父親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她自小需要長期取悅父親和滿足他那些不切實際的標準。在童年時期,她討好父親的傾向與其在家庭中的生存有關,亦是一種尋求得到父親認可和愛護的方式。然而,在她的內心深處,她知道自己實際上從未獲得父親無條件的愛,總是認為自己不夠好。她自戀的父親與她建立淺薄的情感關係,並塑造了一個需要通過獲得成就來尋求外部認可的行為模式。結果,我的求助人接受了父親這種尋求認可的模式,極力爭取在事業上獲取成功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此外,她亦傾向建立很多膚淺的關係,目的只是為了擴闊自己的人脈網絡。事實上,她承認自己經常感到非常空虛,沒有一段真正的友誼能夠讓她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由於她需要透過龐大的人際網絡來確保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功和地位,因此她往往都會表現得非常討人喜歡,並且在與他人聯繫時沒有設定任何界限。實際上,她一直以來因為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說「不」而感到不知所措,對所有的合作邀請和請求幫助都採取來者不拒的態度。你會像我這位求助人一樣喜歡取悅他人嗎?我們如何能夠打破因過度取悅他人而無所適從的僵局?

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現今醫學昌明,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隨着人類的平均壽命增加,中年被重新定義,介乎於40 至 65 歲的人會被界定成中年人。處於這個人生階段的人,他們的子女可能已經長大成人,自己亦有機會成為祖父母。這些人或者開始意識到生命的有限性,並思考自己餘生該做些什麼事情。對於一眾中年的上班族,他們亦開始想著如何通過教學和傳承為他人帶來改變。這個年齡層的人的人際關係也許會被重新考慮,因為他們可能會開始感到無聊,或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關係逐漸變得陳舊。中年人士如何應對中年危機及其相關的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犯錯時會認定自己是失敗者,另一些人卻不以為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認為自己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中犯錯時,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在某次的面談中,他對我說:「我不應該讓我的同事知道自己因為團隊士氣低落而失去工作的動力。我這樣做真的太傻了!我真是一個失敗者!」當他告訴我團隊內部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及其他同事在他背後說他不是的想法時,他似乎完全相信自己這些念頭。事實上,他並沒有意識到實際的情況有機會與他的感知不相同。換句話說,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完全得知事情發展的真相和他的同事在他背後說三道四的內容。

創造力可能是應對喪親之痛的方法之一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丈夫突然離世而經歷喪親之痛,面對突如其來的損失,她感到不知所措,並似乎會在哀傷階段中鬱悶一段很長的時間。事實上,她的爸爸在她年輕的時候因絕症而過世,讓她從小失去父親角色的榜樣,影響了她一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形象。結果,她嫁給一位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男子。某程度上,她把這位男子當作成自己的父親。在她的內心深處,她時刻感到軟弱和很重的無能感。儘管我這位求助人是一名專業人士,以及擁有一份高薪厚職的工作,但是她在情感上極度依賴於她的丈夫。她每天都需要丈夫的陪伴,並傾向把自己的所有問題和情緒困擾一一告知對方。正因她對丈夫的依戀很深,對方的突然離世為她帶來莫大的打擊,並讓她發現自己在經歷痛苦時再沒有可以求助和依賴的對象,感到非常惶恐不安。

「好好先生」在人際關係中被角色強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他在一段三人友誼中經常被另外兩位朋友孤立。事實上,這個人是一個被公認的「超級好人」,從不會拒絕他人的請求和對朋友非常體貼。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位求助人在他的職業生涯發展得越來越成功。儘管他的日程每天都被填得滿滿的,但他還是不會在朋友邀約時說「不」。然而,他最近開始留意到他的朋友經常聯手取笑他並孤立他。有一次,他其中一位朋友取笑他沒有主動相約他們聚會。聽這位朋友說話的語氣,他似乎責怪我的求助人沒有主動發起任何聚會,亦沒有表現出對其忙碌的日程表示理解。另一次,另外的那位朋友揚言會在將來邀請一位更加成功的人來參加他們的聚會,乘機諷刺我的求助人的能力。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年裡,他們一直堅持以「三人行」的模式相聚。然而,這個相處模式逐漸起了變化,我的求助人的那兩位朋友只會在通訊程式中即時回覆對方的短訊。但是,當我的那位求助人作出回應時,往往都會被他們無視數天。

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能帶給你安全感嗎?

在我的求助人當中,很多人對與伴侶的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對方背叛或拋棄。由於他們部分人曾經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或忽視,因此他們可能較大機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例如是矛盾型或迴避型的依附模式。他們能否學習更加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可以在安全型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什麼典型的特質?

擔憂太多其實可能是一種逃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往往在進行演講前會有很多擔憂,譬如他會擔心自己在演講期間腦海突然一片空白,或在演講期間犯下不必要的錯誤。除此之外,他還擔心觀眾會對他的表現作出負面的回應。儘管他已經為演講的題目作好充分的準備,但是他仍然非常擔心自己在演講結束時的問答環節無法回答觀眾所提出的問題。在演講前的數個小時,他一直反覆地思考自己的擔憂,亦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而感到苦惱。通常,當他正式進行演講時就不會有什麼問題,而且表現得非常優秀。然而,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在每次發表演講前的焦慮情緒變得越來越高。每一次需要為工作發表演講之前,他都被自己的焦慮和憂慮壓得喘不過氣。

什麼是強迫性人格障礙?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 指出強迫性人格障礙 (OCPD) 是最常見的人格障礙之一。事實上,我們不時會留意到自己的某些親戚或朋友的極端完美主義、過度控制和認知僵化,而這些特徵可能會導致他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影響生活質素。而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文本修訂)》(DSM-V TR) 所提到,強迫性人格障礙是一種持續的行為及思想模式,患者專注於秩序、完美主義,亦會在精神上和人際關係中不斷作出控制,犧牲了靈活性、開放性和效率。這種模式在人們的成年早期開始發展,並有可能出現在不同的環境中。

與不成熟的父母關係疏離

對於那些從小成長於完整家庭,父母會為自己提供足夠基本需要(如食物、住所和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很難告訴別人自己實際上對親子關係感到不滿。當這些人向朋友談及有關與父母欠缺聯繫及他們對自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朋友總是叫他們不要抱怨。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的朋友可能會淡化這些人在童年時期所承受的痛苦所帶來嚴重性,因為他們會認為父母無論如何都會愛護自己的孩子。然而,隨著更深入的交談和理解,這些人可能發現父母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並不成熟,似乎無法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理解自己的觀點,更似乎沒有興趣關注自己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難。我的其中一位成年求助人告訴我,當他向年邁的父母講述自己小時候的社交焦慮時,他的父親回應說:「你怎可能會有社交焦慮?你小時候看起來很正常,常常都很快樂!」事實上,這位求助人因在學校受到同學長期的欺凌,整個童年時期也受焦慮和抑鬱情緒所困擾。

從電影《孩子轉運站》探討人類的複雜性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的非黑即白思維

《孩子轉運站》是一齣由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韓國電影,是一部關於遺棄和販賣嬰兒的電影,而該電影的的男主角宋康昊亦榮獲今屆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的殊榮。從傳統的角度來看,產後遺棄嬰兒和販賣嬰兒均被視作不道德和違法的行為。在現今的社會中,人們不時在社交平台分享參與豐富家庭活動的照片和影片,呈現自己與健康的孩子的幸福家庭生活。這些人非常努力創建有關家庭生活的帖子,渴望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擁有如此幸福的家庭。當我們認真地進行更深層的思考時,可能會反思到底這些貼文是否真的反映了他們真實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氣氛?

邊緣型人格障礙──缺乏對自我的感知和內在穩定性

我的其中一位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求助人最近感到非常困擾,原因是她的男朋友因為工作繁忙而未能一如以往地常常見面。當她的男朋友要求在下班後需要多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後,她的情緒被觸動並變得極為波動,甚至作出割傷手臂的自殘行為。事實上,她無法覺察自己的行為可能是源自對被另一半拋棄的強烈恐懼。每當她獨自在家的時候,她會因為不能像以前一樣經常看到男友而感到非常空虛。當一個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被任何真實或想像的拋棄所觸發時,他或她會有什麼的想法和行為?

電影《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激勵我們要學習擁抱勇氣這種性格強項

很多人看過《壯志凌雲:獨行俠》這齣電影後,都為電影角色呈現的勇敢和堅持的力量而動容。美國海軍飛行員Pete Maverick Mitchell接下了一個接近不可能和極度危險的任務,就是訓練新一批精英飛行員來轟炸外國未經批准的濃縮鈾廠。在電影裡,由於Maverick所採取的策略極具危險性,以及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官Iceman的死亡,他被免去訓練員的職務。但是,他仍然勇敢地冒險,進行未經授權的飛行以測試自己的策略並取得了成功。這樣,海空軍司令再不情願也重新任命他領導隊員進行這次任務。最終,任務得以成功之餘,Maverick亦拯救自己最好朋友的兒子兼親自選擇執行任務的飛行員之一Rooster的生命。這齣電影啟發我們反思一種不太被人關注的性格強項,就是勇敢。

自戀型人格的光與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婚姻關係的問題而與丈夫一同前來尋求協助,透過對深入了解這對夫婦的關係和他們個別的情況,我發現那位丈夫是一個與他人缺乏連繫、只顧自己的利益、缺乏同理心和情感疏離的人,可能擁有不少自戀型人格的特質。在這段婚姻關係中,妻子感到非常孤獨,因為她的丈夫經常表現得非常自私,而且對於了解太太的內心世界完全不感興趣。此外,他還經常看不起自己的妻子並貶低她。在日常生活中,這位丈夫為家人訂下不同嚴格的規則,如果有人不遵守他的規定,他便會遷怒於對方。事實上,正正因為他持續只是高度地關注自我和缺乏留意身邊的人的意識,令這段婚姻關係日漸惡化。這些就是自戀者的陰暗面,其高度的自我關注妨礙他們與別人建立真正和親密的聯繫。結果,夫妻二人都是孤獨的人。

與不成熟的父母欠缺界限,有可能令人難以培養健康的成人關係

在我的臨床治療中,很多求助人都向我報告他們的父母一點也不成熟,無法為自己提供情感支援和指導。那些求助人可能未曾想過自己的父母是不成熟,因為父母在他們童年時期為自己提供了安穩的住所、足夠的食物和教育。然而,隨著他們日漸成長,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自信心非常低,以及自我形象非常差。此外,他們還會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無法令人滿意,甚至是一種負擔。

我們依附伴侶的模式與社交大腦網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適逢今年西方情人節和元宵節於同一個星期,本星期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親密關係。在疫情下,不少情侶仍然會以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這兩個情人節。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另一半非常熱衷透過贈送禮物或鮮花來為自己製造驚喜。有些人則可能發現自己的伴侶在這兩個特別的日子都很冷漠,感覺自己被對方忽視。對於那些正在考慮與曖昧對象發展成情侶的人,當中部分人可能認為對方非常熱情,有些人則發現對方開始疏遠和迴避自己。以上的例子都指出了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都與我們社交大腦中的網路相關,到底當中的網路是如何連接起來的?

心理治療與輔導有什麼分別?

近年,鑑於人們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尋求心理服務的人愈來愈多。當人們尋求協助時,他們可能會難以區分心理治療和輔導服務。有些人會因此而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應該是尋求輔導員還是臨床心理學家的幫助。事實上,輔導和心理治療並不能以非黑即白來區分,因為兩者的專業能力是有重疊的地方。有時候,心理治療與輔導這兩個術語甚至可以互通使用。

從電影《梅艷芳》反思我們的追憶與生活的無常

最近,不少人都談論傳記電影《梅艷芳》,很多看過這齣電影的人都不禁回想起梅艷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時期那個充滿活力的香港。作為香港人,我們會因梅艷芳的恆毅力、多樣性、勇氣和樂善好施的精神而稱她為「香港女兒」。雖然梅艷芳出身卑微、與父親失聯,以及經歷愛情的失敗,即使她「傷痕纍纍」仍努力為生命拼搏。看過這齣電影的人除了為香港這位傳奇人物感到悲痛外,也許同時追憶自己過去的人生。除了我們和梅艷芳的精神,我們還可以肯定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我們無可避免地面對種種無常,並需要學習接受生活中所有的無常。

你目前所受的痛苦,也許反映了你與最深層價值觀的疏離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長期的工作壓力而感到抑或和焦慮,然而,他因為豐厚的薪金和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而不願意辭掉工作。除此之外,他也因為上司的管理問題和公司混亂的系統而感到非常苦惱,繁重的工作和複雜的辦公室政治問題讓他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鑑於他不願意作出改變,對於自己被困在當前的情況感到非常痛苦。事實上,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承認自己最深刻的價值觀是以有意義的方式來幫助別人和有足夠的時間與家人聯繫。透過反思,這位求助人意識自己實際上並不太重視物質的財富和社會地位,這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痛苦反映最深層的價值觀缺乏連結的一個例子。

什麼是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Adult ADHD)?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他的公司已經工作了十五年,一直以來,他都與同事相處融洽,而且工作表現亦不過不失。然而,當他晉升到中層的管理職位後,便遇到不少與組織和管理相關的工作問題。此外,他亦難以完成上司交託給他的任務及管理好下屬。他的上司對他的表現極為不滿意,最近更給予他警告。他因此而承受沉重的壓力,擔心自己如果再找不到提升工作表現的策略,很大機會會失去工作。到底我這位求助人實際上遇到了什麼問題?經過全面的評估後,得出的結論是他患有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對於自己有這個問題,他感到十分驚訝,原因是他指出自己在週末的時間都能夠長時間地專注玩電子遊戲。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什麼是成人專注力不足及過動症?

我是誰? 我是一個患病的人嗎? 我能夠以自己的職業定義自己嗎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擔當的角色?

當你在一個社交場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時,你會如何向他們介紹自己?如果是一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你可能會告訴這些陌生人你的職業和工作內容。如果是一個由你的朋友所舉辦的社交聚會,你可能會向其他人談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紹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親或妻子)。你也可能會向他們提及自己是從哪一所大學畢業,並發現陌生人當中有人和你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告訴對方一些與自己的身分認同相關的資訊,包括我們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場合擔當的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機會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種的精神病患)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可能因此而感到羞恥。

人格障礙與不忠的關係

我們不時會在戲劇或電影裡看到有關對伴侶不忠或出軌的情節,事實上,這些情況可能比你想像的普遍得多。根據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的其中一篇文章所指出,超過一半的男性和女性都承認自己曾經在親密關係中出現不忠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比自己想像中更容易受到不忠的影響。不同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出軌的可能性,而其中一個因素可能是與人格障礙或某些人格障礙的特徵有關。實際上,患有某些人格障礙的人更有可能在關係中出軌或作出對伴侶不忠的行為。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我們能夠區分好運與惡運?

祝各位龍年快樂!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你是如何慶祝渡過的?品嚐了很多美味的食物?從親友那裡收到很多利是嗎?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互相祝賀大家好運和身體健康是我們的傳統。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在不知不覺間地區分了好運和惡運、健康良好和不佳、以及富有和貧窮。當然,這種文化和傳統將我們與家人和朋友連繫起來。這並沒有什麼壞處,而且遵循我們的傳統是很重要的。經過深入的反思,它誘使我們相信這種區分模式是與生俱來很自然的事情。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們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標或價值觀來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別的的士司機,這位司機之前已經載過我和我的丈夫數次,我們都對他積極和充滿活力的氣息感到驚訝。他告訴我們他現在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事實上他看起來就像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人,擁有強健的體魄。他所租的那輛的士非常整潔,據他所說,他每天凌晨四時就起床,並在上班前徹底地清洗的士。下午下班後,他每天都會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車時,我都認為有一位具備積極生活態度的天使被派來給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聲,總是能夠消除與他聊天的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員,我會想研究為什麼具有這種氣息和性格的人能夠在一份不起眼的職業中保持如此積極的能量?在另一方面,為什麼有時候我在乘車時能夠感受到某些的士司機的低落情緒和缺乏動力,並散發著消極氣息?

努力追求慾望及捨棄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維

極簡主義在那些崇尚自由與平靜的人中越來越流行,我們可能經常看到以這種態度生活的人會放棄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東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開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質來過活,並捨棄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極端的是,他毅然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決定成為一位兼職補習老師,以自己的積蓄支持生活。他認為這樣就能得到他一直以來所嚮往的自由與平靜。經過深入和討論後,我們發現在他立志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晉升的工作機會,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當前的職位毫無意義。事實上,他的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升職。對於未能獲得這個機會,他亦很擔心自己作為公司資深管理人員的地位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升職的願望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源自於對失去地位的恐懼。你認為獲得晉升的願望本身有問題嗎?我們是否應該放棄任何爭取成就的慾望來換取自由與平靜?

沒原因地感到快樂和平靜

人們常常問我,面對這麼多逆境和不確定性,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樂和平靜?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她在小學裡教導學生的時候很容易變得煩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硃教育需要的學生,如患上自閉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不時作出騷擾到他人的行為。一直以來,她對這些學生都很寬容。然而,當她得知即將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資深顧問前來觀課後,她開始變得愈來愈容易煩躁。事實上,她對自己抱著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夠好好管理所有學生,並營造到理想的課堂氛圍。結果,她在教學中失去了平靜,尤其是當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學生的行為時。

精明能幹的人也有機會戴著微笑抑鬱的面具

當我們看到有人突然在毫無預兆下自殺,可能會感到非常震驚。通常,這些人或許在別人面前總是表現得開朗、善於交際和能幹。然而,在這些表面形象的背後,他們可能正在經歷抑鬱和焦慮情緒,或是對自我和他人產生負面的認知。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最近發現他被一位很好的朋友背叛。在沒有直接對質的情況下,我的求助人開始疏遠對方,並減少恆常地與對方見面。可是,他的這位朋友卻不斷散播一些有關他的負面謠言,促使在他們的共同朋友圈中的有人對我的求助人產生誤解。結果,他逐漸地被這些朋友孤立,更因為自己沒有做過任何事但被這樣對待而感到委屈。我的這位求助人是一位精明能幹的紳士,一直有著非常積極正面的個性,並確信自己需要一直在他人面前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事實上,即使被其他朋友誤解和冤枉,他也認為自己需要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但是,他的內心深處卻感到沮喪和孤獨。他認為沒有人理解他,開始產生自殺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