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是一個患病的人嗎? 我能夠以自己的職業定義自己嗎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擔當的角色?

當你在一個社交場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時,你會如何向他們介紹自己?如果是一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你可能會告訴這些陌生人你的職業和工作內容。如果是一個由你的朋友所舉辦的社交聚會,你可能會向其他人談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紹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親或妻子)。你也可能會向他們提及自己是從哪一所大學畢業,並發現陌生人當中有人和你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告訴對方一些與自己的身分認同相關的資訊,包括我們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場合擔當的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機會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種的精神病患)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可能因此而感到羞恥。

我們常常會因為自我意識而建立了一套對自我的看法,也就是說,我們會利用「我」(I)、「我」(me)、「我的」(mine)來將自己某些經驗來為自我作出定義或身份認同。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可能會以一位母親、一名抑鬱症患者和一位建築師來定義自己。而另一位求助人可能會根據自己的身形來定義自己為一個肥胖的人。我們對自我的形象是取決於自己在身份認同上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那位將自己定義為一名抑鬱症患者的求助人可能會因此已感到非常羞恥,而那位認為自己是一個胖子的求助人亦會因為自己完美主義傾向而覺得自己有缺陷。

另一種的自我意識是我們會把自己拿來與他人比較。當我們在腦海中不斷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作出比較,便可能會產生一種自我感覺,即是我們更加聰明、更加富有或更加漂亮。對於那些傾向對自我形象抱有負面感覺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醜陋、更加貧窮和更加愚蠢。在其他情況下,我們也會認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創造的自我感覺。譬如,如果一位青少年覺得媽媽比較喜歡自己的哥哥,他便傾向認為自己比起哥哥不是那麼可愛或不是那麼有能力。事實上,這位年青人的行為表現也可能受到媽媽對待他的方式所影響。如果他的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不如對哥哥般那麼慈悲,他可能會更加不尊重他的媽媽。

然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到底我們真的是那個被自己作出定義的人嗎?事實上,當我們越傾向認同這些定義,便會以有限和狹窄的經驗來看待自我,變得越來越僵化和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認為專業的建築師是需要保持正面積極、快樂和有能力的。因此,當她因為抑鬱而變得負面、悲傷和能力不足的時候,便會感到非常沮喪。為了令生活更為自由和平靜,我們需要健康地釋放自己因應過往經驗而建立的身份認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需要意識自己的身份是具有試驗性和流動性的。我們的自我意識是可以持續地變化,正如我們可能在生活中面臨困難或達到某些成就時,我們的自信心會不時產生變化。此外,作為人類,我們亦需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質和獨特性。然而,我們需要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避免認為自我意識是固定或局限於某種定義。

為了能夠健康地釋放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們可能透過培養靜觀專注於當下的體驗。這樣,我們便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自我意識就如流動的河水一樣,而我們就是能見證這流動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