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職場上建立界線?

不少我的求助人告訴我,他們正在生活中面臨巨大的壓力,其中一個壓力源是被解僱的威脅。鑑於全球經濟中很多無法預測的因素,不同企業都開始更加著重控制成本並重組公司架構。有見及此,部分我的求助人因為裁員和公司重組的原因需要面對工作量顯著增加的問題,當中一位女士曾告訴我,她被要求承擔三個員工的工作量。她相信如果她拒絕這樣做,很大機會成為被解僱的對象。在這種情況下,她無法與上司設立健康的界線。最近,我的這位求助人屢次求職失敗,並對於被困在當前的工作中感到非常無助。她如何才能在職場上訂立更健康的界線,以便應對因應工作量增加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在工作上,常見跨越界線的行為有哪些?職場上的界線問題可能包括被要求從事本應由其他員工完成的任務、過度工作後沒有獲得合理的報酬、被問及有關個人私隱的問題(如健康問題或人際關係問題)等。有時候,僱員也有機會違反自己的職場界線,例如不分配工作任務給別人、不請假讓自己休息、與其他同事調情。在更嚴重的情況下,一個人的工作環境可能對他或她有害,譬如同事之間的搬弄是非或高層與下屬之間出現溝通問題亦會帶來各種負面影響。一位自戀的上司或一位有能力但沒有領導才能的上司均有機會為下屬創造充滿壓力的工作環境。此外,欺凌、性騷擾或種族歧視問題對員工來說也是有害的,或會對員工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響。

在工作中遇到上述那些問題時,很多人可能會選擇辭職,認為自己別無他選。事實上,選擇以辭職作為處理手法前,人們可以先嘗試設立一些更健康的界限,看看情況會否有所改善。要在職場上制定界線,一個人需要先識別自己需要在什麼區域設立界限。很重要的是,他或她需要傾聽自己對當前工作環境的內心感受。例如,上述我的求助人在傾聽自己內在感受時感到憤怒和沮喪,下一步她可以反思這些感受的相關問題。她之所以感到憤怒和沮喪,原因是她被分配了三個員工的工作量而沒有任何工資上的增加。當識別需要訂立界線的範圍後,我們就需要採取相關行動來設立適當的邊界。以我的那位求助人為例,她在取悅上司和設定界限中面臨兩難的選擇。對她而言,在與上司保持良好關係和設定更健康的界限之間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因此,她需要有技巧地與上司進行溝通,這有助於促進制定適合的界線。

在確定需要訂立界線的範圍後,我們也需要果斷地表明自己的界限。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表達她需要獲得更多幫助,以應付工作量的增加。同時,教導他人尊重自己的界線攸關重要。在訂立更健康的界線後,人們亦需要貫徹始終地遵守它們。如果一個人未能持續地保護自己的界線,其他人都不會尊重它們。我的求助人可以要求上司安排一位助手協助她完成某些任務,如果公司最後沒有為她提供任何人手支援,她需要堅持不去完成那些原本不屬於她的任務。

歸根究底,在職場上以良好的溝通技巧建立健康的界線重視靈活性。可以理解的是,當前的經濟形勢對公司的持有人或管理層帶來不少壓力,他們亦有機會遇上在培養健康的職場環境和維持業務之間取得平衡的難題。因此,作為員工,以同理心和協作態度來表達需求的溝通策略也是有益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