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拥抱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追求真实性的阴暗面

我的其中一名求助人任职于一间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收入不俗而且拥有很高社会地位,但是他却因认为自己被当前的工作困住了而感到沮丧和焦虑。除此之外,他还发现自己在升职的这一年后对工作完全提不起劲。由于现时任职更高的职位,便需要面对愈来愈多的办公室政治。他亦需要带领团队负责一些他不感兴趣的重要项目,令他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他认为自己被困住了的原因是他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家人都是依靠他的收入来生活,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留下来。事实上,当他面对这个情况的时候,他不停地问自己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生活中的意义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例如包括我们如何感知存在的秩序和连贯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同、识别什么事物是对我们十分重要,以及以自己能否达成与自我价值观相关的目标上。在上述的例子中,那位求助人的工作并未能令他觉得生活有连贯的感觉,就好像是他并不喜欢牵涉办公室政治和管理那些他不感兴趣的项目,令他觉得自己的所为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透过心理辅导,他更容易觉察和理解自己的动机、慾望和价值观。在提升了自我觉察力后,他发现自己现时的工作与真实的自我有所冲突。结果,他为需要继续从事这份工作而感到沮丧和焦虑。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真正渴望做的事情,但是发现当前正在参与的事务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符时,便会经历痛苦和挑战,这就是寻找生活的意义和追求真实性的阴暗面。事实上,要放弃与自身价值观无关的生活方式或工作并不容易。在行为方面,一个人可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作出重大的改变,才能对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产生真实感。例如,当我们在个人成长中转变为新版本的「自我」时,有机会发现自己对所属的社会群体感到不满意,可能开始认为这些群体的集体价值观与自己新进化的个人价值观有异。但是,离开这些社会群体需要勇气和拥有处理人际关系的灵活性。我们并不能突然和这些群体完全断绝联系。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在与这些群体保持联系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性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候,如果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与群体的集体价值观有所不同时,很有可能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当我们逐步意识到生活中的意义时,更加需要拥抱当中的阴暗面。

对于我那位求助人所面对的情况,没有什么「正确」的解决方法,不论是辞掉他目前的工作或继续留下来都可能是应对的策略。无疑,他在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意义后产生了负面情绪,更需要拥抱自己所意识到的阴暗面和与此相关的负面情绪。倘若他能够拥抱当中的阴暗面和不去逃避面对那些负面情绪,或许能够找到一种适应性的方法来应对自己身处的矛盾处境。离开舒适圈可能会导致焦虑和不确定性,不过凭着坚持和恒毅力,他可能会有一些个人转变,以及能够过着富有真实性的生活。而如果他选择留在他目前的工作,并尝试在其他方面寻找与他的价值观和意义相关的东西,例如人际关系、自我超越、其他方面的成就或是灵性,亦有机会寻找到其他的生活意义。与此同时,他还可以增强自己在应对办公室政治的能力,以及尽力管理那些他不感兴趣的重要项目。

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生活中的意义可能会在一生中不断变化和发展,对于这种变化的阴暗面就是在面对进化了的价值与目前生活不相符的时候所产生的情绪反应。透过拥抱这些的阴暗面和要求改变的渴望,我们也许能够有正面的个人成长和正面的转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