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加容易歧视他人或对他人产生偏见?其中一个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与他的童年时期的创伤有关,导致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要建立稳定和紮根的自我意识,就需要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牢固的依附关系。处于安全依附关系中的孩子能够从主要照顾者的反应和反馈中看到自己。同时,孩子在与主要照顾者所建立的关系中学懂了在关系中理解他人的思想。遭受过童年时期创伤的人可能无法与主要照顾者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无法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亦未能与他人保持健康良好的关系。这样,他或她也有机会难以理解别人的思想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如果没有健康的自我意识,一个人可能无法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来看待自己。他或她有机会不能接受自己的负面特质,并把这些特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例如,性别偏见或歧视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无法忍受自己的负面特质投射到另一个性别的人身上。事实上,如果在童年时期未能与主要照顾者发展紧密的依附关系,他成年后就可能无法理解他人的思维有机会与自己的思维不同。结果,这个人有可能会视自己推测对方的意图和想法为事实,不能意识到对方的观点、意图或是想法是可能与自己所想的有所分别的。

要帮助一个倾向把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投射于他人身上的人,其中一个方法是让这个人体验牢固的依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他或她的观点会被理解,并且了解自己正面和负面的特质,逐渐全面地看待自己,便能够发展出更健康的自我意识时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或她渐渐地可以认识、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想法会与自己不同。结果,他或她便不会再无法忍受或接受自己的某些特质,而且还可以视这些特质属于自己,不会再投射到他人身上,防止偏见和歧视。

当我们的情感被触发时,有机会感到愤怒并以投射来歧视他人或是对别人有偏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自我意识及学习了解别人的观点,才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样,我们便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在整体上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特质。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