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生活中经历痛苦是在所难免,但苦楚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看完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后,我和朋友们讨论如果我们是奥本海默,会否决定领导「曼哈顿计划」,因为我们有机会因此而参与政治动态,并为在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功和促成破坏性的行动而陷入强烈的矛盾中。鑑于在战争最终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模糊不清,奥本海默和科学家团队需要拥抱在整个过程中的复杂情绪。根据哈佛大学科学史研究教授Franklin Lewis Ford所指,奥本海默对于该项计划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如果没有能力拥抱担任领导者的复杂情绪和「痛苦」,他就不可能创造历史。

如果我们留意自己对不同情况所产生的反应,或许会注意到避免于生活中感到痛苦而作出反应是我们的本性。例如,假如我们预视在工作中有机会遇上困难,我们可能会试图拒绝相关的邀请或委讬其他人帮忙进行,以逃避接下这项任务。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非常努力去控制一个工作计划或项目,从而避免经历失败或犯错。这是因为挫败或错误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执着于给他那位不合作的同事撰写完美无瑕的电子邮件,他每次需要透过电邮要求对方帮助他完成一些工作任务时,他都会检查自己的电子邮件十多次,以确保所有资讯准确无误。他担心这位同事会指出他的错误,继而借此拒绝替他完成任务。结果,我的这位求助人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甚至在早上不愿意去上班。

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能反思到,若果我们要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甚至是克服挑战,就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然而,我们可以透过面对痛苦来避免经历苦楚。根据佛教内观运动的导师及作家Jack Kornfield所言,苦楚是我们对那些不能避免的痛苦的反应。譬如,如果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上司把一项非常艰钜的任务交给他,他就难以避免需要面对进行如此具挑战性的工作时的痛苦,并面临那些有机会出现的失败情况。但是,假如他能够接受和拥抱这种必要的痛苦,例如是对成功或失败所得到的讚扬和责备,他就可以通过减少对这种痛苦的反应来避免更多的苦楚。这些反应可能包括焦虑、恐惧、嫉妒或沮丧,它们都有机会与我们的执着或贪婪有关。事实上,当我们越想去控制或佔有,就会感到越痛苦。如果这位求助人为了避免受到指责而试图尽力控制这项工作任务中的所有变数,他就会异常焦虑。在另一个情况下,如果他发现他的另一位同事在该项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信任,他为此感到非常嫉妒,亦有可能遭受更多的痛苦。

无论我们面对的是如「曼哈顿计划」般特别或非凡的项目,抑或是日常工作中的艰钜挑战,我们都有机会需要经历无可避免的痛苦。在每个人类圈子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人际动态,这些动态也会带来痛苦和挑战。只有当我们愿意面对这些痛苦并拥抱与其相关的不舒服感觉和负面情绪,我们才能在这些困难的任务中获取成功。透过接受必要的痛苦并放弃控制和佔有的倾向,我们才更有机会避免因经历这种痛苦而承受苦楚。「没有付出和努力,就没有收获 」,这句话永远是对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从香港电影《浊水漂流》探讨自我慈悲和对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电影《浊水漂流》可能打动了不少人的内心。电影内容讲述一群在深水埗无家者被排斥,而他们珍而重之的个人物品被政府带走的故事。最终,这群无家者提出民事诉讼,只获得二千元港币的赔偿。电影中其中一位无家者是一名越南难民,他与妻子和儿子失去了联系。在社工的帮助下,这位越南难民终于与住在挪威的儿子恢复了联系。对于能够透过网上看到儿子和与他交流,他感到异常惊讶和高兴。除此之外,他充满好奇心,渴望了解儿子生活的一切。然而,当他的儿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时,这位越南难民却要求他不要这样做,脸上更流露出尴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为一名曾经入狱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内疚和羞耻所淹没,在服食最后一剂的海洛因后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