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你的某些朋友倾向回避社交场合?

在我们认识的朋友当中,不难发现一些倾向回避社交场合的人,导致这些倾向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害怕被别人拒绝。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一直被朋友视为害羞和被动的,因为他甚少主动发起举行社交聚会或联谊。事实上,如果被邀请参加社交聚会,他还是会非常珍惜与朋友建立联系的机会。当我问他既然他那么喜欢和朋友聊天和交流,为什么不曾主动邀约他们一起相聚?他回答:「我经常担心朋友们不喜欢我,因为我知道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常常表现得很怪异。如果我尝试主动邀请他们,恐怕他们只会拒绝我的邀约。」为什么我这位求助人一方面非常渴望与朋友建立联系,一方面又对被拒绝怀有如此强烈的恐惧?

具有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的人可能在整个童年时期都经历过被父母狠狠地拒绝,结果导致发展相关的特质。以上提及的那位求助人实际上在童年时期不时主动与父亲建立联系,但是他的父亲都会一一拒绝他,只顾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他记得限时候向父亲展示自己的划作时,父亲不但没有花时间看它一眼,甚至没有作出任何回应。此外,他的父亲忽略年纪小小的他早已展露独特的艺术天赋,并没有悉心栽培他。除了父母的拒绝外,那些倾向于回避社交场合的人有机会在学校经常遇到被他人拒绝的经历,或是同伴欺凌的对象,常常遭受同伴的批评和孤立。结果,这些人对被他人拒绝变得非常敏感,并会尽力限制自己的社交环境。鑑于他们限制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其社交能力被削弱,对人际关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能力不足或失败的社交经验可能会引起他人对其作出嘲讽或羞辱,进一步加剧他们回避社交场合的倾向。

由于具备回避型人格特质的人深信自己拥有不少内在缺陷和社交能力不足,他们亦会对社交拒绝保持高度警惕。上述的那位求助人倾向把朋友在社交场合中的评论误解为戏弄、批评或拒绝。事实上,他会反复思考那些自己创造被朋友嘲笑的痛苦情景。当他不断思考自己经历社会排斥的感觉时,便会推论自己不会被朋友接受。那些童年时期被拒绝的经历,以及在成年后于社交场合中自己创造的痛苦经历,让他逐渐建立自己是不足而且有缺陷的这种信念。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身边的人会肆意对他作出严厉或刻薄的批评,并且对他的事情毫不感兴趣。事实上,他倾向认为所有的社交拒绝也是与自己内在的缺陷和不足相关。

除了严重受到认为自己是不足的信念所影响之外,这些人在一生中对自己产生正面积极看法的能力也比较弱。他们习惯忽略社交场合中正向的体验或朋友的认可,甚至倾向误解朋友中立和正面的评论,认为全部也是负面的。这种偏见令他们无法形成对自我抱有更健康的看法,并增加他们的社交回避的倾向。

有了以上的理解,希望我们能对自己社交圈子中那些倾向回避社交场合的人培养更多的同理心。我们或许可以透过举办更具正面气氛的小型聚会,从而帮助有这种回避倾向的人体验更正向的社交活动。如果我们能够鼓励他们在有需要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这也是对他们有益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