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我們試圖淡化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可能陷入存在危機陷阱的循環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假如我們接受自己的想法並非事實,那麼生活還有意義嗎?這位求助人的論點是基於他在討論時所浮現的一個想法:「我需要活在當下,而不去擔心自己的未來。」他指出這個想法不時令他感到非常困惑,並反覆思考自己是否不應該為未來制定計劃。他也難以把自己的想法歸入「想法可能無法反映現實」的類別,因為他未能弄清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當人們習慣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實性,通常都會陷入這種循環論證。譬如「我們的思想未必反映現實」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一種思想,那是真的嗎?人們可能會對此感到大惑不解,並認為如果我們的言語不能為生活導航,生活將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為了解決這道難題,我們需要明白腦海中的想法有機會無法理解生活和環境的複雜性。實際上,事情是具備連續性的,我們需要減少以二分法的思維模式來思考。就如那些與道德行為相關的想法在某些情況下看起來也不一定非黑即白。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對親密的人誠實」的想法似乎是正確的。但是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因為同情的緣故而對親人說謊。例如,我們或許需要向年邁的祖母撒謊,在她病重的時候不告訴她最年幼的兒子突然離世的消息。

事實上,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自身的價值觀和本性擁有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幫助我們選擇如何在生活中作出行動。也就是說,我們的想法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它們可能是真的,亦有可能不是。它們可能適合我們的決策,也有可能不適合。以「我要活在當下,不去為未來擔憂」這個想法為例,實際上取決於我們正身處的環境和個人價值觀。在我們與家人共進晚餐時,我們可能會因為對他們的重視而專注地一起享受美食,並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但如果我們正在面對業務危機時,就需要制定更好的計劃來確保生計,以及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憂慮。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仍然可能在制定計劃時活在當下,但是我們同時需要擔憂自己的未來。

我們不需要有一種極端的傾向認為自己需要脫離所有想法來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培養對自我的覺察和理解。透過這樣做,我們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從那些想法中抽離。事實上,我們有時候需要學習脫離一個想法,也需要接受在其他情況下所浮現的念頭。我們需要通過了解自己的價值觀來穩定自己,然後相應地選擇自己作出什麼行動。想法有可能是現實的反映,它有時候非常重要,但有時間可能不太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我們被困在現時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會上,經常都會聽到自己的朋友訴說工作十分無聊,但卻不願意承受辭職帶來的風險。疫情大流行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增加了人們擔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結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現時的日常工作,仍然會寧願繼續留在現時的崗位,避免作出轉變。任職超級市場的收銀員或是客戶服務中心的接線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們有機會好好享受工作嗎?當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複地執行相近的任務時(例如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做手術或是音樂家在常規表演中演奏樂器),如何能夠避免工作倦怠?

成為「社交蝴蝶」是積極發展人際網絡的唯一途徑嗎?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欣賞那些非常擅於交際、有魅力和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因為他們看似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擁有幾萬個聯繫人,或在Facebook 上擁有幾千個朋友,在網絡上都會不時看到他們與不同人士參與聚會。在社會上,那些人脈廣闊和社交能力強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揚,人們都普遍認為他們更成功和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內向或擁有與他們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於建立人際網絡?你需要學習成為一隻「社交蝴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