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是否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

通過社會化,我們學會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會因為自己與婆婆關係不佳而自稱為「壞媳婦」。自她嫁給丈夫以來婆婆一直對她不好,讓她無法與婆婆正常地相處。事實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滿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會對她作出無理的批評。在農曆新年期間,我的求助人拜訪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於她認為衣著得體是對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所以選擇了一件色彩繽紛的連身裙參加家庭聚會。此外,她亦認為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選取色彩鮮艷的亡著也意味著好運氣。然而,當她的婆婆看到她時,便馬上批評她穿著得過於花俏和浮誇。她的婆婆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並評論她五顏綠色的穿搭實在顯得太自負了。受到婆婆嚴厲的批評讓她感到極度羞恥,她更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自戀」的人,因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會穿著色彩繽紛的衣服。當然,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事實上,這表明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為自我作出定義。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是否需要以外部現實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當被問及「我是誰?」時,我們很多時候會根據我們的背景來定義自己。譬如,我們可能傾向以自己的家庭來作出定義。其中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出身於卑微的家庭,會較容易感到自卑或認為自己的無能的。有時候,我們會把別人為我們貼上的標籤來定義自己。我們亦會傾向於認同父母、老師或同輩的歸因和期望。例如,一名女同性戀女孩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因為她的性取向在天主教學校是不被允許的,而且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在另一些情況下,我們也有機會按照自己所屬的類別來認同自我的身份,就好像某人會以自己是律師的職業來作定位,傾向採用特定的思維來實踐自己的律師生活。但問題是,這些外部的現實能夠回答「我是誰?」嗎?

對於上述的問題,答案都是「否」。事實上,我們需要透過探索和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通過審視自己活著的經歷,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當然,我們仍能參考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但關鍵是這些外部現實取決於我們的內部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對「我是誰」的答案或解釋,是經由我們內在處理和與我們的價值觀有關。例如,上述的女同性戀者有機會因面對父母對她造成的創傷和以往在學校被欺凌的經歷而傾向把老師的批評當作事實,並認定自己有重大的缺陷。相反,如果這位女孩是內自一個充滿關懷及能夠獲得家人認可的家庭,以及有一位能夠培養她活出真正自己並不對她施加任何外在期望的母親,她或許會視老師的批評為宗教信仰的偏見。這樣,她將更有機會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值得被尊重的人。

從這個層面來看,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探索和感受我們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意思即是,我們在看待自我時要包含所有好的和壞的經歷,當中也許有些是我們希望極力否認的,但我們都需要擁抱它們,譬如是我們的失敗或錯誤等。我們需要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體驗此時此地的自我。這樣,對於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因為我們的個人成長和內心變化而每秒鐘也不斷修改,我們亦只能從內部找到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