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健康界限

部份調查指出,一個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大約為三個小時。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在任何地方下都會滑手機,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餐廳、診所或購物中心等。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注或追蹤我們所認識的人是一種常見的做法,我們一方面希望藉此與這些人建立聯繫,因為我們或許無法經常與他們碰面。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不想看到某些與我們連絡人有關的東西。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同事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政治評論,使他感到煩擾。然而,他並不想取消關注這位同事,因為他擔心被對方發現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關係。

除了控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內容外,考慮自己分享的內容也是很重要。也許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有一系列明確的界限,但至少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不希望分享什麼。尤其是當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與工作伙伴建立關係或擁有一個專業帳戶與潛在客戶聯繫時,考慮設定適當的界限將更有機會避免帶來麻煩或遭受不必要的干擾。例如,我的一位求助人從未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過有關她家庭的任何資訊,另一位求助人則沒有分享過她自己和家人的照片。設立明確的界線並貫徹地遵循這些界限對於我們使用社交媒體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以防止我們對自己的隱私失去控制。

我們如何在使用社交媒體時設定健康的界限?對於那些覺得部分聯絡人所分享的資訊惹人煩厭卻不願取消關注對方的人來說,在不取消關注的情況下把通知調較至靜音或隱藏他們的個人資料是完全可以的。有時候,如果在社交平台上調較至靜音模式或隱藏別人的個人資料,我們可能會擔心自己在社交圈子中脫節,並因為不知道那些朋友在生活中發生什麼事情而感到不安。然而,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自己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偶爾亦要坦然接受這些脫離社交圈子的感覺。事實上,當我們想了解特定聯繫人的近況時,我們還是可以取消靜音或取消隱藏他們個人資料。如果我們經常「機不離手」,就更加容易看到那些不希望看到的訊息並覺得自己沒有選擇。當我們採取靜音或隱藏的策略,就可以花時間參與生活其他領域的活動,這可能是我們減少使用手機的第一步。

對於那些擁有專業帳戶的人來說,考慮限制於當中分享個人生活也是很重要,把自己的個人生活記錄在私人賬戶中相對較為合適。對於那些從事思想領導力創作的人而言,在轉發和表揚時設立界線亦是必須的。在某些情況下,當出現具批判性或貶低性的評論時,我們可以考慮隱藏或刪除它們。此外,我們可以選擇在帳戶中回覆什麼問題或短訊,這都是有益的。

對於那些平均每天使用手機超過四個小時的人來說,嘗試將使用時間減少至平均或低於平均水平可能會更加健康。通過限制所關注的帳戶數量或限制每次使用的時間來減少使用時間亦是明智之舉。例如,我們可以在工作期間把手機收起來,每隔一至兩個小時才查看一次手機。在使用手機時,我們可以為自己設立界限,如只在指定時間查看社交媒體更為健康,而不是每次一拿起手機就按進社交媒體應用程式。

社交媒體和流動通訊器材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和樂趣,我們每天都使用它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鑑於每個人的偏好都不一樣,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健康地使用它們,並於當中建立適當的界限。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