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在獨處的時刻感到自在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對於摯友突然離世而感到相當悲痛,正在經歷哀悼的過程。由於這位密友是她生意上其中一位的合作伙伴,她與這位密友的親戚或朋友沒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她只是從其他的生意伙伴的口中得知這個消息,更無法參與這位好友的葬禮來與對方道別。這位求助人只能自我哀悼,她認為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她對這位摯友突然離世的感受。由於普遍的價值觀都認為人不應為自己的得失而有太大的情緒起伏,甚至需要時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位求助人像平常一樣準時上班,表現得沒有因這件事情而經歷任何負面情緒。她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更出席很多不同的社交聚會和活動。她認為這種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策略是讓自己渡過悲傷時刻的最佳方法。然而,在她的好友過世的兩年後,她前來進行心理治療。當談到這一位好友時,她仍然無法阻止眼淚不停流下來,在會面的期間放聲痛哭。事實上,這位求助人的防禦策略實際上阻止了自己經歷哀傷的過程,並有機會因此延長了自己的喪親之痛。

有時候,我們需要透過獨處來哀悼自己的損失。對我的求助人而言,她與這位摯友有著如此親密的個人關係,當中的交流都難以與他人分享。因此,哀傷的過程必然是要獨自一人去經歷悲痛的心路歷程,悼念過去美好的日子和時光。在獨處的過程中,透過回憶和反思,一個人能夠逐漸從自己的損失看到更多不同的觀點。或許我的求助人可能往後不會再與她的業務伙伴建立密切的親密關係,她也可能會意識到生命的意義並不是完全取決於親密的關係。除了建立親密的聯繫,她可能逐漸找到其他人生的意義。此外,她亦有機會因此而意識到生命的無常來珍惜與其他人的關係。

當一個人經歷喪親之痛時,繼續不斷從事日常的社交活動或生活模式有機會妨礙自己在改變的過程追憶和反思。譬如,不少人在親人離世後會選擇獨自出外去旅遊,以擺脫日常生活的常規。獨遊的過程有助我們從失去摯親中得到啟發,事實上,當我們遠離自己熟悉的環境,能夠增強對自我的理解,並促進自我探索的過程。當然,一個人亦需要在尋求獨處的時間和建立社交網絡之間取得平衡。在經歷喪親的期間,一個人可能需要為自己安排獨處和社交的活動,並且交替進行,藉此能夠在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時,同時獲得足夠的社交支援。

獨處的需求都是因人而異,取決於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有些人可以長期獨處,例如是靜修一個月。相反,有些人可能最多只能在一天內忍受半小時孤獨的時間。每個人所需要的獨處時間都不一樣,事實上是沒有一個標準。對於那些正在經歷喪親之痛的人來說,獨處可能是有助他們渡過哀悼過程的選擇之一。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