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偏见与歧视的一种解药

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偏见和歧视,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种族、性别、政治取向、社会阶级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种偏见或歧视。在心理学的角度,偏见或歧视有可能是由于一个人投射了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到他人身上。那些对别人有偏见或是歧视别人的人,会由于投射了自己的负面特质而对被歧视者作出相应的行为;而遭受偏见或歧视的人有机会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负面特质的行为。例如,一个传统的中国岳父会把他的媳妇视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妇因为接受了这种投射,认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员次等,变得非常服从和事事迁就家人。

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加容易歧视他人或对他人产生偏见?其中一个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与他的童年时期的创伤有关,导致自我意识水平较低。要建立稳定和紮根的自我意识,就需要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牢固的依附关系。处于安全依附关系中的孩子能够从主要照顾者的反应和反馈中看到自己。同时,孩子在与主要照顾者所建立的关系中学懂了在关系中理解他人的思想。遭受过童年时期创伤的人可能无法与主要照顾者建立良好的依附关系,无法拥有充分的自我意识,亦未能与他人保持健康良好的关系。这样,他或她也有机会难以理解别人的思想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如果没有健康的自我意识,一个人可能无法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来看待自己。他或她有机会不能接受自己的负面特质,并把这些特质投射到另一个人身上。例如,性别偏见或歧视很有可能是一个人无法忍受自己的负面特质投射到另一个性别的人身上。事实上,如果在童年时期未能与主要照顾者发展紧密的依附关系,他成年后就可能无法理解他人的思维有机会与自己的思维不同。结果,这个人有可能会视自己推测对方的意图和想法为事实,不能意识到对方的观点、意图或是想法是可能与自己所想的有所分别的。

要帮助一个倾向把自己无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质投射于他人身上的人,其中一个方法是让这个人体验牢固的依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他或她的观点会被理解,并且了解自己正面和负面的特质,逐渐全面地看待自己,便能够发展出更健康的自我意识时和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或她渐渐地可以认识、理解和接受他人的观点、意图和想法会与自己不同。结果,他或她便不会再无法忍受或接受自己的某些特质,而且还可以视这些特质属于自己,不会再投射到他人身上,防止偏见和歧视。

当我们的情感被触发时,有机会感到愤怒并以投射来歧视他人或是对别人有偏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自我意识及学习了解别人的观点,才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这样,我们便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在整体上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特质。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