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

另一边厢,一个社交媒体用户可能甚少发怖与有关自己的成就和正面的生活。这个人也许不是没有时间发布贴文,亦不是否认社交媒体的功能。这类型的用户可能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其他人不会认同自己的正向特质。事实上,这类型的用户并不罕见,他们可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专业人士、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义工、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可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后,他们依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另外,他们有机会遭受不同的困扰,例如社交焦虑、演出焦虑或持续地怀疑自我。这也是其中的一个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例子,但这次是比他人逊色的自我。

抓住永续存在自我的幻象有机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来支持「自我」。例如,一个长期自卑的人有机会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怀疑,这样可能会增加他或她的焦虑,影响他或她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结果,这个人或会因无法妥善管理工作项目而受到上司的批评,支持了他或她对自我感到自卑的错觉。事实上,在我们的存在中,难免会面对失落、痛苦或令人感到透不过气的困难。这些损失或困难可能会为我们在渴望确定性或永久性中带来不少挑战。正正因为这种无常,我们倾向抓紧自己或其他事业的恒常性,希望摆脱无常的现实。例如,当一个人看到自己在特定情况下对另一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因为人们一向认为他或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可能没有看到人类实际上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如果我们渴望摆脱自我比他人优秀或逊色的幻象,我们需要明白「自我」是无常的,并且依赖于身处的环境条件。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会有不同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积极和消极的方面,亦有优点和缺点。因此,没有人会比他人优秀或逊色。透过接受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会走出抓住永续存在的自我的牢笼,尝试放弃以固定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假如我们能够放下「自我」和活在当下,不过分在意「自我」,或许能够更清晰地认识现实和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便能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更充分地恢复生活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