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鑑于当前的经济情况,休假(sabbatical)对心理健康可能有益

近年,越来越多企业组织因经济情况而进行裁员,很多人被强制放无薪假期,甚至面临被裁员的情况。企业组织留住员工的其中一个可能方式是为员工提供休假(sabbatical)。休假是指一段长的时间暂停工作,可以是受薪的,也可以是无薪的。一般来说,休假的时间长短不一,从一个月至一年不等。有时候,如果一个人被裁员,他或她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待失业期,如从正常工作中休息一段长的时间。当然,这严格来说并非休假。但是,这个人仍然可以在这段期间进行一些休假人士会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个让人「充电」、反思和转变的好机会。

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负面思想」?

我们对于拥有「坏习惯」觉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间亦无法避免讨厌自己变得消极或满脑子都是「负面思想」。事实上,很多「治疗」都倾向专注于消除我们的负面部分。举例来说,针对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疗可能会致力于完全消除个人对自我的负面思法,例如「我是个坏人」或「我是个差劲的学生」等。然而,如果我们有这些想法时,真的代表我们有什么问题吗?

培养对创伤敏感(trauma-sensitive)的环境的重要性

从过往的研究发现,在不同国家中约有50-70%的人口曾至少经历过一次童年逆境经验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童年逆境经验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父母忽视、父母或其中一方缺席、父母或其中一方患有精神疾病或遭受欺凌等。正因为童年逆境经验是这样普遍,可以理解的是很多成年人可能会因此而受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然而,由于缺乏对培养创伤敏感环境重要性的觉知,他们当中很多人会在人际关系、工作和其他领域中遇到问题。当缺乏这种觉察时,曾经经历童年逆境经验的成年人可能会因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同理心和信任,继而遭受进一步的创伤。对于组织或学校来说,如何创造一个对创伤具备敏感度的环境?

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 —— 看不见的创伤

在日常生活或我的心理治疗工作中,要识别那些曾在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表面上过着正常的生活,从事赚取丰厚薪金的职业、拥有稳定社交关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他们可能给人一种能够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感觉。有时候,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会不知不觉间掩盖了内心的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每次会面时总是以完美的装扮来展现自己,她在职业生涯中非常成功,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女性。从表面来看,她似乎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或困扰。然而,她告诉我她总是缺乏安全感,常常质疑自己的能力。当她的同事向她提出质疑时,她的内心都会感到很焦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由于她对自我价值缺乏安全感,因此她对生活各个方面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告诉我她想在性格上提升自己,不想对人过度苛刻或常常批评别人。除此之外,由于她的不安全感,她认为自己不值得寻求心理治疗。当我和她探讨她的童年经历时,她一直指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很正常,因为父母和她同住,并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学习机会。我的这位求助人在童年时期缺失了什么?

静观有助巴黎奥运两位香港金牌得主改善对身体的觉察并提升比赛表现

对于江旻憓和张家朗在2024年巴黎奥运取得金牌,香港人都为此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尽管面对挑战和于比赛中落后,他们二人都能够充分展现永不放弃和坚韧不拔的香港精神,获得不少的讚赏。很多人认为,两位在比赛中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除了拥有最佳的心理状态外,他们在剑击比赛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出极高的执行力。

电影《玩转脑朋友2》中的「阿焦」与我们的自我意识

在电影《玩转脑朋友2》(Inside Out 2) 中,「阿焦」是韦莉脑内新加入的情绪角色之一。由于「阿焦」认为韦莉应该致力接近冰球队的出色球员,借此增加自己在球队中取得一席位的机会,因此他接管了她脑海中的控制台。「阿焦」不断地让韦莉产生很多担心的想法,如忧虑自己的表现不好和无法融入团队中。结果,这让韦莉逐渐对自己产生了很多自我质疑,亦导致她在比赛中表现不佳和被罚。韦莉这种由焦虑主导的自我意识也令她过度专注于和其他队员建立新的友谊,伤害了她和另外两位好朋友的关系。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阿焦」,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提示我们可能面临威胁或危险。事实上,最佳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促进我们取得良好的表现。然而,如果「阿焦」一直佔据脑海中的控制台,这可能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对获得最大控制的强迫倾向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前来找我,并告诉我她因为错过了一个着名会议发表演讲的机会而感到极度悲伤。多年以来,她在事业上奋力获取成就,更特别关注所有国际会议的日程安排。她表示,她不想错过任何在世界各地举行的会议,以免失去展示她的工作的机会。每当能够出席国际会议,她都会费尽心思在不同的社交媒体上撰写和发布有关的帖文。在数个月前,她在众多同事当中第一个知道在北欧将会举办一场着名的国际会议,于是马上报名参加并精心为此作好准备。然而,由于一些无法预测的情况。她无法按照计划参加会议。她因此感到非常沮丧,认为自己输掉了比赛。当我问她参加了什么比赛时,她意识到实际上没有人和她进行竞争。为什么我的求助人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如此沉迷于这类型的活动?

我们回避面对因改变而感到恐惧的倾向

2024年已经过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为没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变而觉得原地踏步?你会否对于一些与改变相关的危机或不舒服的感觉而感到恐惧?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获上司的通知,公司将会于数个月后裁员,她正面临失业的威胁。然而,她对于寻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动力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我问她为什么迟迟仍不去寻找新的工作时,毕竟这对她来说是一件紧急的事,她告诉我她担心自己的技能已经过时,并且害怕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失败。

突如其来不成比例的愤怒爆发可能与童年创伤有关

有时候,当我们看到某人突然爆发不成比例的愤怒情绪时,或许会认为他或她的脾气控制能力很差。我们有机会忍不住去评论这个人,并把自己与对方区分开来,如觉得自己比对方有更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在某些有毒关系中,有些人可能会批评另一半无法控制愤怒,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或许是引发对方情绪爆发的人。在对他人作出过早的判断前我们也许需要保持谦卑,尝试了解对方在过去的经历,并反思自己的不敏感。

放下我们对秩序和理解的渴求

对于那些有拖延倾向的人来说,他们常常遇到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反复思考如何让一切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或是渴望对每一件事都有充分的了解。事实上,追求秩序和理解对我们来说是很吸引。这是因为「完整及有秩序的画面」的幻象能够安抚了们内心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难以决定在董事会会议上的简报要涵盖哪些最重要的资料,不停反复思考该包含或排除什么要点,以及他所作的决定可能产生的后果。他感到非常焦虑,因为他的上司对他的准备工作没有给予具结构性和完整的指导。尽管他的上司提供这种有益他学习的开放性,但他却视此为有机会犯错或被贬低的危险。结果,他一直拖延,无法完成需要汇报的资料。

孤独感与情感联系

对住居住于大都市的人来说,常见的是他们即使和一群好友举行聚会,也有机会经历孤独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尽管他有两个孩子和一个很棒的妻子,但却一直感到孤独。此外,他亦会定期与朋友和同事参加社交聚会。在另一边厢,我有一位内向的朋友,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喜欢独处。周末,他会和几位亲密的好友或太太相聚。在休閒的时候,他喜欢阅读和画画。当我问他会否感到孤独时,他坚定地回答说「不」。他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并且珍惜他在生命中拥有的一切,如几个亲密的好友和可以独自进行的嗜好。上述提及的两个例子可能与我们所预期的不一样,很多人可能认为社交活动较多的人应该不太会感到孤独。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对抑郁状态感到挣扎的恶性循环

尽管越来越多人觉察到对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重要性,但是人们仍然很难接受抑郁发作的时刻。相反,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精神健康状态不错或整体上感到快乐而「自豪」。他们可能认为自己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做得很好。当然,一个人对自己处于良好状况感到满意并无不妥。然而,当一个人无时无刻致力保持「愉快的心情」,他或她可能难以面对生活中无可避免地出现情绪起伏的情况。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最近陷入抑郁状态,更因为抑郁情绪而感到非常不适。每当她和家人或朋友交谈并觉得对方过得很好或生活美满时,她就会感到很强烈的自卑感。她认为其他人一定会因为她的身体状况不佳而批评她。于是,她开始疏远别人,以及对自己持续情绪低落感到无助。与此同时,她无法为自己制定任何活动计划,如未能到健身房跑步或进行静观练习。无论她如何努力尝试坚持自己的计划,但都未能做到。面对这些处境,她感到更加沮丧。

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要求部分

现今,幸福和快乐是很多人追求的重要目标。我们或许在不知不觉间倾向于别人面前展现最好的一面,让人觉得我们身心健康。当带着这样的期望,我们可能无法接受自己感到沮丧的时刻。我们有机会因为身体不适或其他问题而批评自己,并试图向身边的人隐瞒我们的困难。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受了我几年的心理治疗,起初她因患上严重的抑郁症而缺乏动力,难以维持健康和有规律的生活。她亦因为抑郁症而放弃修读硕士课程,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透过心理治疗,她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情绪明显得到改善。她更开始参加一些舞蹈课程和从事兼职工作。然而,由于最近的舞蹈课程的参与率减少,以及她反复思考自己的生活欠缺方向,她的情绪恶化了。结果,她开始沉迷于电子游戏,长时间留在家中打电动。

作为创伤倖存者,你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是否有利于疗癒伤痛?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都曾经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创伤。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义的文化影响,于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评和被要求达到高标准是很常见。由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因此无可避免地面临一些不易察觉或激烈的欺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可能还记得自己曾经欺负过某人。如果是这样,心理治疗师是否有可能没有任何童年创伤和相关的心理问题?若然答案是「否」,只关注接受服务一方的心理创伤和精神障碍的症状或许不是最佳的选择。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治疗师比求助人更为权威和了解得更多,并且只负责解决求助人的疾病和问题。事实上,治疗师也有机会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个人性格特质和盲点。因此,创伤倖存者在心理治疗中感到被误解并不罕见。

没有时间进行静观练习?把非正式的静观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现今,很多人都了解恒常进行静观练习的好处,如增强集中力及注意力、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总是因为忙碌的日程而很难进行恒常静观练习。有时候,即使在假期期间,人们都不太愿意花时间进行正式的静观练习,如身体扫描、静观呼吸和静观运动等。他们可能对静观练习不太感兴趣,反而选择去看一出电影或是到访最喜欢的餐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定期练习静观来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减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但是,她还是无法承诺每天都进行简短的静观练习,当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进行这些简短的练习后不会立即产生显着的效果。如果进行三十至四十分钟的静观练习太过繁重,我们可以如何把静观融入日常生活中?

常见于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身上的解离症症状有哪些?

对于那些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来说,其中一个较鲜为人知的症状就是解离。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觉察到自己的抑郁情绪、焦虑和睡眠障碍的问题。当他们前来与我晤谈时,有时候会告诉我他们经历了一些对他们来说不合理的症状。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羞耻地告诉我,她的身体内好像不只她一个人。这使她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真实性格感到非常困惑。在一些极端的个案中,出现这些解离症状的人可能会发展成解离性身分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他们的人格会出现分离的部分,对世界、他人和自我具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部分或许会存在相互矛盾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举例来说,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身体内有不同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无法相互发挥作用。结果,有时候他会对他的女朋友大发脾气,甚至表现出暴力行为。然而,他之后会完全忘记发生过的事情。在其他时候,他是一个非常温柔和包容的男士,对女友的需求亦很敏感。

我们对愉悦感觉的「瘾」

不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美味的甜点,我们都可能会从不同的渠道渴望获得更多愉悦的感觉。当我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贴文和照片时,或许会更频繁地检查我们的帐户,看看能够从朋友中获得多少「反应」。当我们打开一包薯片时,可能会忍不到把整包吃掉。事实上,以上提及的两个例子或其他类似的情况下,我们都会体验到愉悦的感觉。有时候,这些感觉并不明显,以至于我们可能未能觉察它们。如果我们多加留意自己的行为,或者会发现自己倾向于作出更多相同的行为,从而获得更多愉悦的感觉。例如,当朋友对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给予「反应」会引发我们的愉悦感,我们可能会自动化地增加查看社交媒体帐户的次数,这种自动导航与我们对得到更多愉悦感的本能渴望有关。

珍惜生活中平凡但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她对自己的小狗离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强烈哀伤反应。她指出,尽管在陪伴牠接受癌症治疗的过程中已经预计牠有可能因病情恶化而死亡,但她还是因此而感到非常空虚和悲伤,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星期。每当她注意到家里有和小狗相关的事物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他们以往的日常活动的记忆。由于以前每天早上醒来时她的小狗都会来找她,以至于她现在难以适应没有牠的生活。对我的求助人来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她的生命中却非常重要。她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与小狗这种简单的联系而感到失落。事实上,她担心自己出现过度的哀伤反应,认为需要探讨当中是否隐藏着一些心理问题。

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如何学习建立信任?

今天,我步行至港铁站去上班的途中,看到一位女士在街上遛狗,那只狗似乎是被救援并收养的。与此同时,另一位老太太推着手推车正向他们走近,那只狗不愿意继续跟着女主人散步。牠看起来非常害怕,担心前方可能有威胁。尽管和主人一起散步,但牠还是不相信自己在街上是安全的。狗只被前主人虐待后变得难以信任一般人是很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与遭受虐待的狗类似,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也被发现很难信任他人。他们有机会不信任任何人,或是与所有人保持一定距离。相反,部分人可能会错误地相信那些操纵或虐待他们的人。

以初学者的心态看待事物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我的求助人经常要求我对他们的问题进行临床诊断。有时候,当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得到具体的诊断,会感到更加确定。透过彻底的评估和持续的治疗,我常常发现求助人所提出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一个具体的诊断,如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并不能对制定心理治疗计划提供太多有用的资讯。很多时候,得到相同诊断的人有着不一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所制定的治疗计划也可能非常不同。

我们能够区分好运与恶运?

祝各位龙年快乐!在刚过去的农历新年,你是如何庆祝渡过的?品嚐了很多美味的食物?从亲友那里收到很多利是吗?在这个重要的节日里,互相祝贺大家好运和身体健康是我们的传统。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在不知不觉间地区分了好运和恶运、健康良好和不佳、以及富有和贫穷。当然,这种文化和传统将我们与家人和朋友连系起来。这并没有什么坏处,而且遵循我们的传统是很重要的。经过深入的反思,它诱使我们相信这种区分模式是与生俱来很自然的事情。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是否按照自己的目标或价值观来生活?

今天在上班途中我遇上了一位非常特别的计程车司机,这位司机之前已经载过我和我的丈夫数次,我们都对他积极和充满活力的气息感到惊讶。他告诉我们他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事实上他看起来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拥有强健的体魄。他所租的那辆计程车非常整洁,据他所说,他每天凌晨四时就起床,并在上班前彻底地清洗计程车。下午下班后,他每天都会跳舞和做瑜珈。每次乘搭他的车时,我都认为有一位具备积极生活态度的天使被派来给我祝福。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总是能够消除与他聊天的人的负面情绪。如果我是一位研究员,我会想研究为什么具有这种气息和性格的人能够在一份不起眼的职业中保持如此积极的能量?在另一方面,为什么有时候我在乘车时能够感受到某些计程车司机的低落情绪和缺乏动力,并散发着消极气息?

努力追求慾望及舍弃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维

极简主义在那些崇尚自由与平静的人中越来越流行,我们可能经常看到以这种态度生活的人会放弃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东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开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质来过活,并舍弃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极端的是,他毅然辞去收入丰厚的工作,决定成为一位兼职补习老师,以自己的积蓄支持生活。他认为这样就能得到他一直以来所向往的自由与平静。经过深入和讨论后,我们发现在他立志成为一位极简主义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晋升的工作机会,以至于他觉得自己当前的职位毫无意义。事实上,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升职。对于未能获得这个机会,他亦很担心自己作为公司资深管理人员的地位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升职的愿望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源自于对失去地位的恐惧。你认为获得晋升的愿望本身有问题吗?我们是否应该放弃任何争取成就的慾望来换取自由与平静?

没原因地感到快乐和平静

人们常常问我,面对这么多逆境和不确定性,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快乐和平静?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她在小学里教导学生的时候很容易变得烦躁。她班上有一些有特朱教育需要的学生,如患上自闭症或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不时作出骚扰到他人的行为。一直以来,她对这些学生都很宽容。然而,当她得知即将有一群由政府委派的资深顾问前来观课后,她开始变得愈来愈容易烦躁。事实上,她对自己抱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够好好管理所有学生,并营造到理想的课堂氛围。结果,她在教学中失去了平静,尤其是当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学生的行为时。

精明能干的人也有机会戴着微笑抑郁的面具

当我们看到有人突然在毫无预兆下自杀,可能会感到非常震惊。通常,这些人或许在别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开朗、善于交际和能干。然而,在这些表面形象的背后,他们可能正在经历抑郁和焦虑情绪,或是对自我和他人产生负面的认知。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最近发现他被一位很好的朋友背叛。在没有直接对质的情况下,我的求助人开始疏远对方,并减少恒常地与对方见面。可是,他的这位朋友却不断散播一些有关他的负面谣言,促使在他们的共同朋友圈中的有人对我的求助人产生误解。结果,他逐渐地被这些朋友孤立,更因为自己没有做过任何事但被这样对待而感到委屈。我的这位求助人是一位精明能干的绅士,一直有着非常积极正面的个性,并确信自己需要一直在他人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事实上,即使被其他朋友误解和冤枉,他也认为自己需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却感到沮丧和孤独。他认为没有人理解他,开始产生自杀的念头。

在 2024年,让我们照顾好自己的快乐内在小孩

新年快乐!2024年伊始,您可能在学习或工作上有新的计划需要实行。回顾2023年,我们是否发现自己只顾学习和工作而没有足够的玩乐?对很多人来说,这是特别的一年,因为这是疫情后香港重新开放的第一年。考虑到在2023年前封锁了三年的日子,不少人都非常努力地实现几年前所计划的事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去年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立一个新的工作团队,当中好几个月都需要每星期工作七天。此外,她每次外游都是出差公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进行任何休閒活动。事实上,即使有空閒的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她亦会为此感到内疚。下班后,她通常在家中回复工作电子邮件,或是与海外的员工进行线上会议。当我谈及她的童年经历与其对玩乐产生内疚感有所关联时,她指出她的父母在她整个童年时间甚少允许她玩耍。每当她有空馀的时间,她的父母就会要求她做各式各样的学术练习,以提高她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

制定 2024 年新年决心的两个重要提示

毫无疑问,不少人在2023年经历了很多不确定性和痛苦。接近年终,我们通常都会希望在新的一年生活得更好和更幸福。然而,很多人预计在来年世界仍然充满纷扰和困难。鑑于这些预测,部分人在制定新年决心时可能会感到无比焦虑和恐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经济和政治形势不确定,以及全球暖化等问题,未来变得更难预测和充满更多的未知。那些倾向容易感到焦虑的人对于失去控制感会感到不安,因此在面对所有这些可以预计的挑战时,他们有机会经历莫大的压力和痛苦。面临2024年有可能出现的混乱和困难,我们该如何应对?

如果您可能在圣诞假期一个人过节,可以透过静观来培养正向的独处

对很多人来说,圣诞节是与家人和朋友团聚的时刻。大部分人都期待参加各式各样的派对和社交聚会,希望借此与促进社交互动和分享快乐的时刻。然而,因为种种的原因,有些人独自一人渡过圣诞节也是很常见。由于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种与圣诞节相关的广告和资讯,那些需要在节日期间独处的人或许会感到沮丧和孤独。如果您在这个假期有机会独自过节,那么学习透过静观来培养正向的孤独感可能是一个好主意。

在作出判断或评价前,让我们先了解个人差异和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经问我,为什么一个家庭中有着同样的家庭环境,但他们的兄弟姊妹没有患上同样的精神障碍?他们是否比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同辈之间互相比较是很常见。我们当中可能很多人早已习惯事事与他人进行比较,从小在家庭或学校中学会了与人比较是一种生存机制。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核心价值和行为倾向都由独一无二的因素组合而成。我们需要对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培养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购物狂、工作狂、拖延问题、情绪爆发或自我伤害等。这是因为在我们能够管理这些适应不良模式和处理情绪困扰前,需要先放下对自己的评价,才能诚实地避免否定自我。

脆弱性并不是弱点,当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身边亲密的人常常告诉我们要变得强大或坚强。例如,一位女士发现丈夫有婚外情后,她的女性朋友都劝她要坚强并与丈夫分居。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职的机会时,他的好朋友建议他不要把这件事放下心上,应该要忘记它并变得强大。然而,当这些人面对损失和挑战期间未能接触自己的内心感受,常常会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们否认自己受到伤害或无视伤痛时,就难以安定心神并开始「行尸走肉」的生活。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敞开心扉面对自己的脆弱性并不容易,因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响,我们往往在情感上显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触我们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可怕的,因为我们可能想向别人表明我们不在乎失败或挑战,它们不会使我们心碎。有时候,如实地面对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关于爱人、升迁或健康问题,我们都可能觉得十分困难。

在电影《年少日记》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并接受一个现实:我们所有人都会受到多种生理和环境因素影响

电影《年少日记》唤起了我们就童年创伤对人们的心理结构和人生轨迹所造成的影响的认知。有时候,人们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郁症并试图自杀的人。这些人可能会认为患有抑郁症的人意志力薄弱,应该要学习变得更加强大和坚强。除此之外,有些人倾向把自己与精神病患者区分开来,这是很常见的。他们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问题的,以及负面地与他们不一样。有时候令人悲伤的是,这种情况甚至发生在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士身上,他们在帮助精神病患者的时候扮演着权威的角色。根据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写的书提到,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问题,是因为有些事情发生了在他们身上。我们应该了解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而非对他们作出批判。

面对具自恋型人格特质的男性时,女性可能出现的矛盾心理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一位女士反复与有虐待和操纵倾向的男性建立亲密关系并被困其中是很常见。有时候,这些女性无法获得所需的支持,因为施虐者往往在公开场合表现得异常友善、迷人和无私。然而,关上家中的门后,他们会对他们的伴侣施以虐待和极力操控。因此,这些女士很难向别人透露她们的痛苦,因为她们的朋友和家人可能不相信她们。此外,受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的影响,女性通常都被寄予厚望需要保持安静和顺从。因此,这些女士可能已经习惯于适应危险,不会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苦况并保证自己免受伤害。

如果您正感到抑郁,可以尝试培养自我慈悲

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外在环境感到绝望和无助是很常见。结果,他们可能在生活中失去动力,甚至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得知自己能够晋升到理想职位的机会很渺茫后,感到很抑郁。她觉得自己被困于目前的职位中,无法忍受对现时工作性质的主观厌恶。事实上,她最近参与数次应征面试都未能通过,无法找到另一份她可能喜欢的工作。面对目前的处境,她感到非常绝望,抑郁情绪日渐加剧。当感到更加沮丧时,她开始怪责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走出抑郁的状态,批评自己软弱无能。由于她并不接受自己的抑郁情绪持续加剧,她很努力为自己制定严格的生活习惯来「治癒」自己的抑郁症。她计划每天早上六时起床,然后到健身中心进行带氧运动和重度训练。她还打算阅读林林总总的自助书籍,帮助自己重新找回快乐。然而,她越是强迫自己严格地遵守所定的计划来改善情绪,就越缺乏动力去实行。对于未能完成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和任务,我的求助人感到极度绝望,不断反复思考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她如何能够从抑郁情绪走出来,并不再批判自我和强迫自己要再次感到快乐?

当你在目前的工作中承受沉重的工作量、受到职场欺凌和面对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并因此而感到陷入困境时,该如何是好?

尽管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当今社会普遍的价值观,但仍然有不少人觉得自己被困于工作中,因工作量和人际关系问题而承受巨大的压力。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任职于一间跨国公司,她告诉我她的工作量重得不可理喻。她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时,隔天早上七时又再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她一直承受着莫大的压力,她的直属上司对她的负担几乎没有同情心,更不断地向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以达到公司的目标。我的求助人不但要尽力满足上司要求,还要管理七位团队成员,当中部分成员工作态度恶劣,时常表现得非常不合作。除了面对使人透不过气的工作量和无理的工作要求,她还遇上办公室的政治和贬低女性等职场问题。每当她升职或获得巨额奖金时,就会被男同事嘲笑她必定是和高级主管睡在一起才得到「优待」。另外,她还经常遭受同事们暗示她不要有生育的打算。她也曾亲眼目睹那些有小孩的女同事被边缘化并且进一步受到欺凌。然而,她觉得自己被困于目前这份工作,因为她需要在经济上支持她的父母和兄弟姊妹。她希望能够尽快储存足够的金钱提早退休,这样就能够不再在这种有毒的工作环境中工作。面对现在的处境,她能够做些什么?

童年创伤会带来什么影响?何时该寻求治疗?

你会否认识一个在面对纷乱的生活仍能稳定心神和冷静自如的人?相反,你又会否遇过一个人即使在轻松的环境和气氛下都会显得困惑和无法专心?假设这两个人有着相近的教育和经济背景,什么因素会使他们二人存在这么巨大的差异?其中一个潜在的原因,可能是那个能够安定心神和保持冷静的人在童年时期与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而那个感到惶惑和容易分神的人则有机会至少有过一种童年逆境经历(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这些经历导致一个人对照顾者产生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抑郁症患者在反复思考时倾向运用抽象思维

在我的临床实践中,抑郁症患者经常反刍有关自我价值感的思想是很常见。譬如,我其中一位求助人患上抑郁症并饱受睡眠困扰,因为他总是躺在床上反复思考,无法入睡。每当他闭上眼睛,就开始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失败,脑海里不停出现「我是一文不值」和「我是一个失败者」等想法。结果,他选择性地专注于以往生活中的挫折,习惯过度概括自己的思想,仓卒地得出一个笼统的结论——他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失败者。事实上,我这位求助人在床上反复思考的过程大多涉及抽象思考,他很努力地思考「为什么」,试图找出原因来解释自己当前正经历的抑郁情绪和睡眠障碍。例如,他会不停地问:「为什么这些事会发生在我的身上?」、「为什么我不能够尽快入睡?」及「为什么我如此失败?」。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对被遗弃的恐惧

如果你认识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的人,可能会体验到他们为了避免被重要他人遗弃而作出的发狂行为。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担心她的男朋友遗弃她,只要对方没有接她的电话或不回复她的讯息就会不知所措。由于独居的关系,以及在下班回家后感到非常空虚,她经常不断地向男朋友或其他人打电话和传简讯。有时候,她在白天受到上司严厉的批判后承受莫大的压力,就会感到极度悲伤和孤独,需要持续与某人通电话或使用社交应用程序向朋友传讯息来应对。有一天,当她无法透过电话和简讯联络到她的男朋友时,感到异常焦虑,并反复思考他正与另一位女生约会。她给男朋友打了超过二十通电话,无间断向他发送一个又一个的简讯。由于她的男朋友已经超过一个小时没有任何的回复,她沮丧得无法专心做饭。除了呆坐在那里等待男朋友联络她之外,她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在一个多小时后,她的男朋友回电询问她是否有什么急事,她却愤怒地责骂对方为什么不跟她联系,更质问他是否和别人约会。她的男朋友感到很失望,回应说他刚才因为正和他的大老板开紧急会议,所以没办法及时联系上她。使他惊讶的是,他们明明已经在一起一年多,为什么只是一个小时她也无法承载自己的担忧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忧郁情绪可能与我们一直试图追求幻想有关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某种成就。例如, 一位学生会渴望自己日后能够成为医生,一位女士希望能够在三十岁之前结婚生子,一位男士想成为亿万富翁等。尽管有些人意识到追求这些事物或许会妨碍他们建构内心的平静,但是他们仍会选择极力争取获得解脱或启发。事实上,有时候仅仅追求解脱或觉悟可能会使人沮丧。一个人越是努力去达到这些特殊的状态,就越难实现相关的目标。

如何在职场上增强对人际界限被侵犯的觉察并建立健康的界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逢星期日的晚上都会感到非常烦躁,但却不知道箇中原因。从表面来看,他在处理工作方面做得很好,而他的上司亦很满意他的表现。经过详细的讨论后发现,我的求助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上屡次被他人侵犯界限,并未能在职场上与别人定立适当的界线。例如,他常常被要求参与自己所属团队以外的工作计划和专案。每当同事要求他帮忙做一些不属于他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时,他都会同意在办公时间以外为他们工作。结果,他不但承担着超过三个人的工作量,而且没有获得任何额外的补偿。除此之外,他的性格较为内向,不太愿意在下班后参与同事之间的联谊活动。他的同事们喜欢下班后喝酒閒聊放松一下,但实际上他觉得讨论八卦令人感到不舒服。在喝酒的时候,同事们也会询问他的个人生活。然而,他担心如果他拒绝赴约就会被同事们排斥或孤立,所以从不拒绝出席任何下班后的聚会邀请。每次聚会结束后,他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回到家后,他总是感到很累,除了呆坐放空之外什么都做不了。他如何能够增强觉察力识别职场上被跨越界限的违规行为,以及学习更有效的策略来设定健康的界线?

产生慾望是一件我们应该要避免的坏事吗?

从美味的食物到非凡的成就,我们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慾望的牵引力。其中一个能够展现人们拥有渴望被认可和讚赏的天性的日常例子,就是我们希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渴望获得更多的「讚好」。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于严厉地批评自己突然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她告诉我她最近两个星期总是无法控制自己研究不同的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只要她一有空閒的时间,就会不停地滑手机,搜寻很多有关这些产品的资讯。最近几天,她找到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手袋,无法控制自己不想起它。在另一边厢,她不停批评自己有这样的慾望,整天压抑自己的想法。她感到非常不安,因为她为自己贴上了「追求物质主义」的标籤。由于她不愿意接受自己拥有这种慾望,她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延迟作出购买的行为。然而,她越压抑自己的慾望,就越抵挡不住购物的冲动。产生购买名牌手袋的慾望真的是那么糟糕吗? 作为人类,我们都渴望快乐、健康和满足,这是很自然的。根据因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的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所言,我们每个人也需要食物、性、安全感、认可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对于我们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存都攸关重要。从佛语来说,痛苦不是由我们的慾望所造成。真正促使我们感到痛苦的,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追求慾望后不愿意接受当中的无常。例如,一位男士可能选择不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因为他担心关系可能会结束,并使他受到伤害。他认为自己对拥有亲密关系产生慾望而造成痛苦,于是选择压抑它。假如他能够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他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或许会为他带来既幸福又有意义的生活。事实上,渴望建立亲密关系有很多正面的面向,人际关系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无常的执着和不接受。我们害怕失去,因为我们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能够永久拥有任何东西。 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慾望时,如何能够保持平静?对我们来说,学习接受一个事实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慾望,这是很自然和正常。在不试图抑压自己的慾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观察它,而非让它控制我们。譬如,当我那位求助人希望购买着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手袋,她可以试着观察自己在搜寻合适的产品时的冲动和不安感。这样,她或许意识到自己整天都想着购物的事情,出现来来回回的慾望。她可以观察自己的冲动,并带着它如滑浪一样随它高低起伏。她也许能够对自己的慾望产生好奇心,探索它背后更深层的需求。仔细想想,她可能发现自己之所以出现这些慾望,也许与她最近遇到那位她非常羨慕的前同事有关。就到这里,重要的不是她最后决定买还是不买那个手袋,而是她接受生而为人是有慾望,并且有能力观察内在的自我。 我们需要明白,一个人拥有慾望既有正向的一面,也有负向的一面。有了这种理解,我们也许能够培养更强的自我觉察并更加灵活地采取行动。

当我们独自一人时,也能感觉良好吗?

毫无疑问,对我们很多人来说,与家人和朋友相聚交流是一种既快乐又充实的经历。此外,社会提倡拥有庞大的人际网路与成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有些人可能因某些特别原因而导致社交联系较少或被迫经常独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突然和他的妻子离婚了,而他所有密友也是和妻子的共同朋友,在同一个社交圈子里。结果,在他们离婚后,他的好朋友都离他而去,只选择和他的前妻来往。由于缺乏社交支援和经历强烈的孤独感,他在离婚后患上抑郁症。他亦反映自己以往在与家人和朋友相处的期间都显得非常包容,但当他开始变得更加果断和向他们说「不」时,他们就开始疏远他。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他告诉我他将来或许希望建立一些有意义的友谊。目前,他只想学习自己该如何独处,并且不会感到沮丧。他认为在拥有丰硕的关系前,能够自给自足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当他独自一人时,可以怎样感觉良好? 根据研究独处的心理学家Rae André所指,我们进行社交活动是为了获得反馈,从而感受到被爱、被认可、被欣赏和感到联系。在社交联系中,我们会持续学习有关他人和环境的事物,以便适应生活的需求。事实上,我们对于社交反馈的需求是自然的,因为它对我们的生存攸关重要。André认为我们在独处时所经历的孤独感,是基于对社交反馈的期望与缺乏它之间的差距所造成。譬如,我那位求助人在婚姻中曾经有过太太的陪伴,以往每天起床都会和对方聊天,询问她对他上班的衣着打扮的看法。他们还会一起煮早餐,并且对新购入的咖啡豆作出评价。离婚后,他下班回家没有人和他说话。在晚饭的时候,他无法向妻子分享他对同事的感受和想法。这种社交反馈的落差使他感到无比孤独和无助。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孤独。如果我们能够在独处时为自己填补社交反馈的空白,就能够在生活中更为满足和享受。长远来看,我们可以学习成为一个能够依靠自我的人,以具创意的方式独自从事不同的活动。为了实现这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让自己感到放松和自由的环境。在这个的环境下,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探索自己的外在和内在世界。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花一点精力和时间去布置家居,好让他下班回家能够感到放松和自由。这样,他就有机会培养更积极的态度,如透过选择进食健康的食物、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恒常进行身体锻炼来滋养自己。渐渐地,他可以通过独处或与他人在一起时进行自我探索。与此同时,他能够学习增强对自己的观察, 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另外,他还可以从心灵和艺术领域来探索自己的关系。通过这些做法,我们就可以学习填补反馈循环中的空白,并在独处时获得满足,逐渐于社交生活中改善人际关系。

如何透过静观来减少强迫症患者不断寻求再保证?

强迫症患者既有强迫思想,也有强迫行为。强迫思想是指出现不想要的入侵性想法、划面或冲动,它们会引致一个人感到焦虑和不适。强迫行为是指人们进行重复的心理事件或显着行为,从而暂时减少因强迫思想所产生的焦虑和不适感。 寻求再保证是其中一个常见于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然而,这种强迫行为常常被忽视。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天都会给母亲打很多通电话,询问对方有关她对朋友所给予的评论是否恰当,希望借此寻求保证。与其他形式的强迫行为一样,寻求再保证并不能阻止人们担心自己面临负面结果。譬如,我的求助人不断向母亲寻求保证,实际上是创造了另一个新的循环来解决强迫思想相关的焦虑。当给朋友传送简讯时,她会不停想着自己未能给予他们适当的评论。寻求再保证只是一种方法使她感觉到强迫思想得以解决。然而,每次当她出现这种强迫思想时,她就认为自己需要以同样寻求再保证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抑郁症中的反刍思考是一种回避策略

抑郁症的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对自我产生负面认知。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会陷入持续的负面思考过程,他们有时候会告诉我们,尽管知道这不利于康复过程,但他们还是无法阻止自己以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处于抑郁状态中,一直反复思考着他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疏远他,并指出自己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收到家人和朋友的电话或简讯,他感到被孤立和遗弃。由于他持续不断思考自己所认识的人都有机会不喜欢他,以及他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做错事,他开始了陷入一种螺旋式下向的思想,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未来只会是孤独和黯淡的。因此,他避免与家人和朋友建立任何联系。他一直认为如果他邀请他们出去聚会,对方可能会拒绝他。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缺乏关注

人们常常会说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是难以理解。我其中一位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求助人对她的丈夫大发脾气,原因是他没有及时回复她要求他陪伴她看医生的简讯。在她和丈夫的对话中,她说:「你是故意不回复我的讯息,我知道你并不想陪我去看医生,因为你觉得我非常麻烦!」丈夫委屈地回应:「我刚才正在开会,所以无法回复你的简讯。我想无论如何我也会陪你去看医生的。」我的求助人坚持己见说:「你不用有太多的借口,我就知道你并不关心我!」

成为拥有独特刚柔并重特质的人

最近,电影《Barbie芭比》成为城中热话之一,很多人都观看了这出电影。在他们当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时期拥有过一个或多个芭比娃娃。谁不想成为那个生活于完美世界中拥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电影中Barbie生活于芭比乐园,它是一个母系社会,当中由女性佔据主导地位并担当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于突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现了一些变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现实世界寻找她的主人。当Ken了解过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制度后,他回到芭比乐园对其他Ken进行了相关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输顺从角色的观念,接管了这个乐园。最终,当Barbie重新获得掌控权后,她意识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对于一众Ken不公平,并为自己对Ken的忽视而道歉。Ken亦意识到自己缺乏身份认同,一生中只懂依赖Barbie。

面对损失时,拥抱我们的情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在生活中无可避免地面临各种损失。譬如,我们可能需要面对离婚、亲人离世、突然被解僱、流产或慢性疾病等情况,并因此感到悲伤。当我们处于哀伤阶段时,经历不同的情绪是正常和自然的,例如我们会感到悲伤、愤怒、焦虑、无助或内疚。如果面对巨大的损失,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可能会非常强烈,并让我们陷入其中。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快要疯掉,或是认为这些经历对我们来说是不正常的。有时候,部分人可能会隐藏或压抑与哀伤相关的情绪,并且尽力展现积极正向的情绪状态。很多人认为经历负面情绪意味着一个人是虚弱或患病,他们对于人们正在经历哀伤过程时所面对的痛苦产生负面偏见。

与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时,培养静观是很重要的

我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他几乎每天在办公室都被那位看起来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上司欺凌。每当他的上司经过他的座位时,她都会拿起一些物件然后肆意批评他。例如,有一天早上,当她经过他的座位时,她评论他的西装颜色非常不专业,批评他对职场服装要求没有任何常识。在另一个例子中,我的求助人向上司提交项目计划书。但是她在没有认真阅读及进行彻底研究的情况下,批评他对计划一无所知,并且作出严厉的负面评价。然而,我的求助人实际上在递交计划书前曾谘询过数位同事的意见,他的同事们都称讚计划书的质量非常高,以及充分表现出他对相关领域有透彻的理解。鑑于我这位求助人的性格特质,每当受到上司的批评时,他总是表现得极度顺从和软弱。除此之外,当上司试图要求他负责超出其职责范围以外的工作时,他也不知道如何拒绝。我这位求助人如何与这位上司相处,以便他能够在职场上更加保护自己?

如何在职场上建立界线?

不少我的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正在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中一个压力源是被解僱的威胁。鑑于全球经济中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不同企业都开始更加着重控制成本并重组公司架构。有见及此,部分我的求助人因为裁员和公司重组的原因需要面对工作量显着增加的问题,当中一位女士曾告诉我,她被要求承担三个员工的工作量。她相信如果她拒绝这样做,很大机会成为被解僱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她无法与上司设立健康的界线。最近,我的这位求助人屡次求职失败,并对于被困在当前的工作中感到非常无助。她如何才能在职场上订立更健康的界线,以便应对因应工作量增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安定心神是很重要

最近,我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为工作的晋升机会而情绪出现高低起伏,犹如坐过山车一样。起初,她对自己申请升职抱有很高期望,更花费大量时间撰写晋升面试的计划书。她告诉我,她的上司们曾经表明或会提拔她到更高的职位。在宣布升职结果的前一天,她认为自己被晋升的机会非常高,因为没有人通知她任何负面消息。为此,她感到兴高采烈,并期待着公布结果当天能够得到正面的结果。然而,她最终没有被选中晋升,感到极为失望,一怒之下甚至想过辞掉工作。她怪责上司们积极鼓励她尝试申请晋升,亦没有在结果公布前告诉她晋升不成功。她觉得自己没有受到他人尊重,感觉被排斥在外。我的这位求助人真的知道上司在晋升机会背后的安排吗?面对这种失败,她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们倾向把自己认为不可接受的部分排斥到他人身上

我其中一名求助人最近向我表示他的客户对他的工作日程安排表现出不信任,并认为他正在操纵她。事实上,我这位求助人是一位非常诚实和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亦是一位称职的从业人员。他告诉我,几乎所有他的客户都欣赏他的专业精神,对于有少数的客户不信任他时,他感到非常疑惑,因为实际上他是全心全意地帮助所有客户。有趣的是,这位专业人士担心自己在实践工作期间可能犯下错误,导致少数的客户产生不信任。这真的是因为他作出了不当的行为,抑或是那些客户的内部正在发生一些事情?

在处理关系问题时,把自信与慈悲结合起来是很重要的

我们常常会倾向运用二分法思维来思考,认为我们要么明确并专注于与他人建立界线,要么应该对别人的痛苦给予同情并更加包容。然而,我们有没有可能在展现慈悲的同时,又能表现得坚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应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请对方到她新买的房子作客。一直以来,她都认为这位朋友为她的搬迁而感到非常高兴。直到到访的当日,她的朋友一踏进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让她感到极为震惊。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并表达她对这些侵犯她隐私的行为的愤怒,但碍于她们二人关系亲密,她最后选择了接受好朋友的举动,亦没有作出任何对抗。后来,我的求助人发现她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给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说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对她的好友的所作所为感到失望,并觉得自己被背叛了。这位求助人面临两难的抉择,就是选择与好朋友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逐渐淡忘它并与对方保持距离就此作罢。如果你是她,你会如何选择?

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取得平衡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

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发现自己根据有限的资讯对别人作出的判断与现实不相符。例如,一位客户服务员主观地认为那位在电话中表现得非常有礼貌和恭敬的客人是一个非常友善的人。事后她才知道这位客户于通电话后对她作出投诉,指责她在处理订单时出错,最终导致她受到上司的处罚。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秘书和上司的某位客户交涉后认为对方十分粗鲁。然而,当这位客户在一个星期后前来办公室和她的上司会面时,她发现这位客户非常真诚和乐于助人,更在她的上司面前称讚她注重细节。

我们的身份在成年中期仍在形成当中

毋庸置疑,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是让年青人探索和创造人生无限可能性的舞台,我们普遍会看到处于这个阶段的成年人的身分还在形成当中。那么,正处于成年中期(middle adulthood)的人是怎样的呢?对于那些介乎40/45至60/65岁的人来说,他们在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例如,他们在担任不同角色中的责任和承诺显着增加,如需要养育孩子和照顾年迈的父母,以及当中部分人已经是职场上资深的领导者。面对各种的挑战,中年人仍有机会面对身份上的转变。很多中年人可能会因思考「我是谁」以及生活的意义而感到困惑,甚至因此面临中年危机。成年中期的人有机会面对什么身份认同的问题?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如何在面对不同角色的各种需求下过上既充实又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的思想是网状的,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会陷入困局中

每当我建议我的求助人在日常生活中练习静观时,他们不时会告诉我很难专注于当下。他们通常都被繁忙紊乱的思绪所困扰,很容易走神。例如,一位女士因丈夫离世而悲痛不已,随着时间过去她走出伤痛并开展一段新的亲密关系。在和男朋友约会期间,她路过那个以往经常与已故丈夫一起散步的公园。起初,她并没有意识那个公园就和丈夫常常一起去的那一个,只是觉得和男朋友在附近约会很快乐。当她在公园留意到其中一棵树上开了一朵美丽的花时,她突然想起以前和丈夫散步时见过这种花,并开始忆起她与丈夫曾讨论为他们的家购买一些新植物的对话。她甚至回想起丈夫在阳台上种植花草和修剪盆栽的身影。这就是我们网状思维的力量。当上述女子的大脑进行网状思维的思考时,她对丈夫的离世感到百感交集,不禁哭起来。她的心情仍然受哀伤所影响,并为此感到非常无助,因为她无法停止反复想起已故的丈夫。

什么是解离?解离经历罕见吗?

你有没有尝试过在看电影时被它深深地吸引,感觉像迷失于其中似的?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坐在你身旁的人正在哭泣或在使用手机。你可曾在听到一些悲伤的消息(如亲人的离世)后立刻感到麻木?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处于高压水平,只是在压力源消失并病倒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曾有过类近的经历,那么你可能有时会出现轻微解离的情况。事实上,不少研究人员表示解离体验可按照不同程度分布于频谱中。对于很多没有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来说,偶尔经历轻微的解离体验是很常见。另一方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例如是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他们不时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但他们无法意识这种情况。这种极端的解离体验并不常见,可以被描述为有问题的精神状态。

认识回避型人格连续体健康的一面

我们有机会在工作场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欢独处又很少出席集体聚会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长得很帅气亦非常聪颖,但是他很少答应同事的午餐聚会邀请,总是在情感上疏远他人。事实上,即使他偶尔会接受同事的邀约出席某些社交场合,却往往会找借口很早就离开,再也没有回到群体中。他过着神秘的生活,下班后不太会与同事联系。在工作上,他表现得非常专业,于他所属的领域可算是一位能干的专家。他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论工作多繁忙亦会与他们定期相聚,并享受有他们陪伴的时光。然而,他对结识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犹豫。当他的两位好朋友建议他使用交友程序结识新朋友时,他立即拒绝作出尝试。在现实生活中,他为生活感到知足,亦拥有不少嗜好。我的这位求助人喜欢摄影和绘划,更不时在网上举办匿名的虚拟展览。鑑于他的高功能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你会认为他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吗?

培养内心的平静,减少在面对他人负面特质时所产生的纷扰

对我来说,我的一些求助人真的非常友善。但是,他们在职场上经常受办公室政治问题所困扰。尽管他们当中部分人已经擅于注意到人际关系中的红旗,以及觉察到有些同事可能想在某些事件中尝试操纵他人,他们仍然会因为不得不与这些人共事而感到非常讨厌和不适。他们可能每天都反复思考与这些同事一同工作有机会面临什么的负面影响和伤害,甚至希望想尽办法来避免有任何交集。结果,他们可能因为过度回避而失去不少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为什么我的求助人感到如此懊恼?当他们在职场上遇上喜欢操控别人的人时,如何培养内心的平静?

经历童年创伤后的矛盾心理:拥抱对父母产生的复杂情绪的重要性

很多人有过对某人产生复杂情绪的经历。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童年时期经常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和身体虐待,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谈到这件事时,她都感到非常愤怒。她无法接受父亲过往的所作所为,认为他对她造成严重的伤害。然而,她同时就自己对父亲所产生的愤怒感到非常内疚。她指出父亲为了能够赚取足够的金钱供她出国读书亦牺牲了不少,尽管他在她小时候对她作出不少虐待的行为,但她觉得父亲是爱她的。她对于自己复杂的情绪感到矛盾,并倾向避免生父亲的气。我这位求助人因内疚而压抑自己对父亲的愤怒是否健康?难道我们只能够对父母有单一面向的情感吗?

你是一个高敏感的人吗? 从研究实证来看,我们需要避免病理化那些于感官刺激上较为敏感的人

你容易被外在的刺激所淹没吗?你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同理心吗?你是否很容易经历高水平的情绪反应?假如你对以上的问题的回答是「是」的话,你可能具有一种与基因相关的气质特征,就是感官处理灵敏度(Sensory Process Sensitivity, SPS)。一般来说,具备这种特征的人被称为高敏感的人(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然而,这些人的性格特质可能容易被人误解,例如他们有机会在五大因素模型问捲(NEO-PI-3)中于神经质得分较高和外向性得分较低而被认为患有某种精神障碍。除此之外,他们的感官处理灵敏度亦有机会令他们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或抑郁。事实上,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某程度上可能与别人对他们所产生的误解,以及所经历的刺激和被歧视相关。最新针对高敏感人士的研究结果有些什么呢?

当我们对外界压力反应过度时,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一生中,我们都无可避免地承受过压力。有时候,由于人类的局限性和受环境因素所影响,我们有机会因为压力事情而经历创伤。结果,基于这些创伤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可能会在往后的日子因面对类似的外部压力源而作出过度反应。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之前的亲密关系中经常被她的前男友批评和贬低。在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求助人觉得自己是渺小无能的,在事业上不可能有任何的成就。与前男友分手后,她在一家公司任职中层管理人员。事实上,她的工作表现非常出色,更在最近升职了,新的工作岗位是由一位非常挑剔的上司所管理和监督。一天,她的上司对她所写的商业计划给了一个小小的负面评论,并建议她修改一下。她在会议中突然变得极度情绪化,直截了当向上司表达出防御反应,令她的上司感到非常惊讶。过了一会儿,她反思自己在会议中的防御心理,认为自己反应过敏了。在事情发生的第二天,她就自己的过度反应向上司道歉。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重复地与自恋型人格的人交往,并被困于关系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反复地与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交往,甚至一次又一次陷入虐待关系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被困于与具备这种特质的男士建立的亲密关系中。从表面看,她的男朋友用心关注她在生活上的每个细节,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譬如,他每天都会陪她上下班,还会为她支付所有的账单和负担每月的日常开支。在购物时,他亦会为我这位求助人选购衣服或眼镜的款式。每当我的求助人没有按照男朋友的建议,以及对下决定有个人意见时,她的男朋友都会狠狠地批评她的选择,希望借此让她顺从他的意思。她的男朋友经常在生活的各方面批评和贬低她,比如外貌、工作能力和智力等。例如,如果我的求助人被行销人员欺骗了,他会对她说:「你真的很愚蠢!怎会不知道这些是行销策略?为什么你会作出那么糟糕的决定?」渐渐地,我的求助人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害怕在生活中作出任何决定。尽管她的朋友劝喻她考虑与男朋友分手,但是她仍然觉得自己非常依赖他,并认为她的朋友建议她作出一些不利自己的事情。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她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曾多次与具有类近特质的男性约会。如果没有和我讨论,她自己可能未曾觉察到这种模式。为什么有些人会反复地与那些有机会虐待他们的人约会?

我们能够拥抱自己的瑕疵并原谅自己吗?

我的一位朋友和我分享了她在旅行中于街头市集购买到假玉的经历,她提到自己在旅途中一直寻找有关如何辨别真假玉石的资料,并为有机会购买到假货的可能性感到非常不安。她心里一直想:「我真是个笨蛋,竟然受骗了!」她除了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和是一个失败者,亦批评自己实在是太无知了。你有过和她类似的经历,因为作出错误的决定而造成一些损失吗?生而为人,我们都有机会犯错,亦可能作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我们如何能够拥抱自己的瑕疵并原谅自己?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多个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BPD) 的人,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变幻莫测。他们在情绪和行为方面经常迅速地起变化,你会觉得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这种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突然转换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出现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公车的期间突然放声大哭。当她的男朋友问她为什么突然哭了,她回答说因为当天他没有主动请客,让她感到非常难过。她认为男朋友不够爱她之馀,亦会因为对方在工作中拥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随时离开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变成孩子般的状态。她感到非常孤独,认为每个人都会虐待和抛弃她。

在实践新年计划和抱负时,你会质疑自己吗?

新年快乐! 首先祝愿大家能够在2023年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已经制定好新年计划并且按照它们来行事。然而,由于缺乏自信心或持续地质疑自我,部分人可能仍对追求自己的愿望犹豫不定。对很多我的求助人来说,长时间思考自己的目标但无法开始执行相关的计划是非常常见。此外,另一些求助人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目标或希望作充分的准备,但他们未曾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来实现它们。他们身边的人常常认为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来计划和准备,却从没有真正作出任何行动。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并离开她父亲的公司,她一直觉得在父亲公司的工作毫无意义,令自己在职业发展中停滞不前。鑑于公司中的办公室的政治问题,她所提出的行销策略建议一直没有被资深的管理高层所采纳。尽管拥有丰富的管理和营销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学历,但是她还是经常被分配进行简单和低水平的工作。有见及此,她对离开父亲的公司另谋高就的决定思考了很久,她知道自己需要在事业发展中变得更为独立。可是,她一直怀疑自己的决定,并征求了不少长辈的意见,如家中的叔叔和阿姨。她所获得的意见全都是认为她最好留在父亲的公司工作,因为他们都认为她难以在外面的商业世界生存。另外,她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新工作亦有不少带有质疑的想法。譬如,她会想:「我从来没有什么成就或耀眼的工作经验,没有人会僱用我的。」正因为不断地自我质疑,她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去求职。 我们很多时候都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而且更会倾向视它们等同事实。当我们的想法与自我定义相关时,我们难以控制自己完全地相信这些定义我们是谁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怀疑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而对追求自己的目标迟疑不决。事实上,上述例子中的求助人已经推迟了离开父亲的公司计划一年,并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停滞不前感到非常无奈。她真的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和是不足的,难以在父亲公司以外的商业世界中生存。她怎样才能摆脱这些自我质疑的想法,勇敢地探索她的环境和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 根据创立接受与承诺疗法的Steven C. Hayes的说法,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对我们来说攸关重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自我」视为观察自我和注意自我,并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的「自我」可以被看作成天空,而我们的思想和感受就是云朵,在天空中不停移动。无论外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这个「自我」也是不变的。例如,即使我们犯下错误,并产生「我们不够好」的想法,自我意识亦会保持不变。这样,我们观察到我们有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想法。但事实上,我们能够注意到这只是一个想法,并不能定义我们。 对很多人来说,制定新年计划的过程中怀疑自我并不罕见。当我们无法以旁观者的角度或立场来注意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质疑只是想法,以及觉得自己不足只是个人感觉时,往往就会阻碍自己执行计划。在2023年,就让我们学会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成事实,勇敢地探索自己的环境并迈出追求愿望的第一步。

当你感到停滞不前时,学习倾听你内在小孩的声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时候,人们会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为来年制定计划。假如能够把过去一年总结形容为成果丰硕,相信定必令人觉得满足。对于那些能够完成计划的人来说,今年的表现实际上会为进一步制定来年计划打下一枝「强心针」。然而,由于存在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很多人可能无法实现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标。有些人可能还会因此感到被困并非常迷失,甚至认为自己与他人脱节。对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计划并不容易,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无能为力、不配被爱或异常孤独。

在社交场合越控制越焦虑

随着因疫情的社交距离限制措施逐步放宽,人们倾向在十二月享受更多的社交聚会和派对,很多我的求助人都对圣诞节和新年期间收到不少聚会邀请而感到焦虑。对于我那些患有社交焦虑症的求助人而言,由于在过去三年没有参与太多的社交活动,现在很大机会因需要再次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交聚会和派对而引发焦虑。部分我的求助人认为他们需要在朋友或熟人面前表现得非常机智和聪明,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他们非常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受到他人负面的评价。鑑于担心于聚会或派对上暴露自己的焦虑,他们希望学习有用的实际策略来控制它们。他们倾向相信如果朋友或熟人注意到他们的不安和焦虑就会就此作出批评或耻笑他们,甚至最终会被对方抛弃。然而,当一个人倾向在社交场合中比他人更容易感到焦虑,他或她真的能够控制自己的焦虑吗?

如何避免在与不成熟父母相处时作出过度反应?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经对我说: 「我对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有所怀疑,真的所有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并在情感上提供足够的支援吗?」这位求助人的母亲具备不少自恋型人格特质,而父亲则拥有边缘型人格的倾向。在她整个童年成长阶段,她都未曾获得父母足够的身心照顾。事实上,她从小是由祖父母照顾,大部分的时间父母都不在她的身旁,甚少受到他们的爱和关怀。对她来说,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二人未能满足她对情感上和渴望被爱的需求。结果,她对他们感到非常不满,在成年后难以好好地与他们相处。然而,当看着父母日渐变老,她又会因为自己无法与他们好好地相处而感到内疚。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她经历不少的痛苦和折磨,并令她不断地作出自我批评,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女儿。面对不成熟父母的局限性,这位求助人如何能够避免在受到挑衅或刺激下作出过度的反应?

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无法停止反刍思考?

面对生活上不同的困难、挑战或危机时,大多数人都会进行反刍式思考,这是非常常见。例如,当面临突然被解僱、需要与一个经常挑衅别人的人会面或挚亲突然离世的时候,我们可能难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复思考相关的事情。事实上,这种思考有助我们制定策略、计划如何应对挑战和接受自己的损失,亦是让我们增强对事情的理解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式。然而,如果我们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未能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目标,便有机会因过度反刍思考而无法摆脱纠缠于问题或事件的恶性循环。

为抑郁而郁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工作压力辞职后感到异常沮丧,并失去动力进行所有休閒活动。他告诉我说:「即使现时我不需要工作,但是我也没有动力去锻炼身体和照顾自己,这让我感到非常无能为力。」事实上,他在上一份工作的时候承受巨大的压力,被诊断患上适应性障碍,受到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所影响。结果,他决定先辞掉工作稍作休息。对于辞职后的生活,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计划每天到健身中心锻炼身体,以及实行更健康的饮食计划来减肥。此外,他亦计划参加一些网上的商业分析遥距课程来增值自己。当过了最后工作天后,他发现自己仍然十分沮丧,更缺乏动力执行自己所订下的计划。他批评自己非常懒惰,把自己贬低到一文不值。与还未辞掉工作的时候相比,他看起来更为抑郁。

如何以觉察和那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相处?

如果我们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备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或许很难避免遭受到他们操控。事实上,他们往往因对自恋的饥渴而透过吹嘘和欺凌的策略来控制他人,容易令身边的人掉进他们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满足那位在游乐会中所认识的朋友的自恋需求,对方不论在社交媒体或是聊天群组都是一名活跃分子,不停地吹嘘自己,而她总是不假思索频繁地给予对方讚好或回应。她的回应和讚扬为对方带来了积极的鼓励,强化了对方相应的行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则倾向逃离某个社交群组,因为她不愿意再受当中一个拥有自恋特质的朋友所欺负。每当她受到欺凌时,她都会礼貌地作出回应,并且不让对方知道自己实际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气。有见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认为她接受在群体中被他欺负和控制。假如我们倾向被困于他人的自恋策略,可能会持续地感到渺小和无助。此外,我们的自我形象也有机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正常交往。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应对具有自恋型人格特质的人所使用的这些策略?

你是一个喜欢取悦他人的人吗?如何能够设定适当的人际界限并使双方联系更为真实?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与她具有自恋型人格倾向的父亲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她自小需要长期取悦父亲和满足他那些不切实际的标准。在童年时期,她讨好父亲的倾向与其在家庭中的生存有关,亦是一种寻求得到父亲认可和爱护的方式。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实际上从未获得父亲无条件的爱,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她自恋的父亲与她建立浅薄的情感关系,并塑造了一个需要通过获得成就来寻求外部认可的行为模式。结果,我的求助人接受了父亲这种寻求认可的模式,极力争取在事业上获取成功和更高的社会地位。此外,她亦倾向建立很多肤浅的关系,目的只是为了扩阔自己的人脉网路。事实上,她承认自己经常感到非常空虚,没有一段真正的友谊能够让她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由于她需要透过庞大的人际网路来确保自己在工作上的成功和地位,因此她往往都会表现得非常讨人喜欢,并且在与他人联系时没有设定任何界限。实际上,她一直以来因为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说「不」而感到不知所措,对所有的合作邀请和请求帮助都采取来者不拒的态度。你会像我这位求助人一样喜欢取悦他人吗?我们如何能够打破因过度取悦他人而无所适从的僵局? 首先,在与人交往时,我们需要识别自己是否拥有讨好别人的倾向。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如朋友圈子、工作网路或家庭关系),你需要观察自己是否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以及习惯牺牲自己的需要来满足他人。譬如,如果你的其中一位朋友在社交聚会中一直追问有关你私人生活的事情并没有尊重的界限,你可以多加留意自己的回应方式。也就是说,你需要考虑自己是否压抑了自己需要设立界限来保护私隐的需求,抑或过于顺从地回应朋友提出的任何要求。你还可以在作出回应后留意自己的情绪,例如告诉朋友自己因为不想让对方自己的私事时感到不安全和不舒服。 当你更加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偏好时,可能会开始寻求与他人建立明确和健康的界限。当然,你需要在订立界线和满足他人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因为与他人断绝连系或设立过于严格的界限也是不健康的。只有认清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你才更有机会在情况允许下更真实地与他人交往。有时候,学会说「不」对于和他人建立界限尤其重要。当你对别人说「不」或拒绝他人的要求时,亦需要保持冷静和尊重对方。例如,在社交场合上你可以拒绝回应朋友询问有关你私生活的问题,平静地回应:「我不想谈这些,我们可以换个话题吗?」   假如你是一个倾向长期讨人喜欢的人,在你尝试开始与他人设定界线时,你的朋友或家人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惑,甚至会就你突然的转变和断然拒绝而迁怒于你。无可避免的是,部分人可能会因为再也无法从你那里得到期望的东西而疏远你。有时候,为了与这些人重新建立「联系」,我们可能会选择轻易地放松自己的界限。但是,当你了解到这些关系不是建基于相互关系时,便需要在设立适当的人际边界时保持坚定。你或可以透过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并在建立关系的初期时学习如何订立健康的界限,这也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和益处。 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与他人建立健康的界限永远不会太晚。只有设定健康的人际界线,我们才能够建立更有意义和富有成果的人际关系。

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现今医学昌明,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随着人类的平均寿命增加,中年被重新定义,介乎于40 至 65 岁的人会被界定成中年人。处于这个人生阶段的人,他们的子女可能已经长大成人,自己亦有机会成为祖父母。这些人或者开始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并思考自己馀生该做些什么事情。对于一众中年的上班族,他们亦开始想着如何通过教学和传承为他人带来改变。这个年龄层的人的人际关系也许会被重新考虑,因为他们可能会开始感到无聊,或认为自己所拥有的关系逐渐变得陈旧。中年人士如何应对中年危机及其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犯错时会认定自己是失败者,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倾向认为自己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犯错时,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某次的面谈中,他对我说:「我不应该让我的同事知道自己因为团队士气低落而失去工作的动力。我这样做真的太傻了!我真是一个失败者!」当他告诉我团队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他同事在他背后说他不是的想法时,他似乎完全相信自己这些念头。事实上,他并没有意识到实际的情况有机会与他的感知不相同。换句话说,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完全得知事情发展的真相和他的同事在他背后说三道四的内容。

创造力可能是应对丧亲之痛的方法之一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丈夫突然离世而经历丧亲之痛,面对突如其来的损失,她感到不知所措,并似乎会在哀伤阶段中郁闷一段很长的时间。事实上,她的爸爸在她年轻的时候因绝症而过世,让她从小失去父亲角色的榜样,影响了她一生的安全感和自我形象。结果,她嫁给一位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男子。某程度上,她把这位男子当作成自己的父亲。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时刻感到软弱和很重的无能感。尽管我这位求助人是一名专业人士,以及拥有一份高薪厚职的工作,但是她在情感上极度依赖于她的丈夫。她每天都需要丈夫的陪伴,并倾向把自己的所有问题和情绪困扰一一告知对方。正因她对丈夫的依恋很深,对方的突然离世为她带来莫大的打击,并让她发现自己在经历痛苦时再没有可以求助和依赖的对象,感到非常惶恐不安。

「好好先生」在人际关系中被角色强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他在一段三人友谊中经常被另外两位朋友孤立。事实上,这个人是一个被公认的「超级好人」,从不会拒绝他人的请求和对朋友非常体贴。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位求助人在他的职业生涯发展得越来越成功。尽管他的日程每天都被填得满满的,但他还是不会在朋友邀约时说「不」。然而,他最近开始留意到他的朋友经常联手取笑他并孤立他。有一次,他其中一位朋友取笑他没有主动相约他们聚会。听这位朋友说话的语气,他似乎责怪我的求助人没有主动发起任何聚会,亦没有表现出对其忙碌的日程表示理解。另一次,另外的那位朋友扬言会在将来邀请一位更加成功的人来参加他们的聚会,乘机讽刺我的求助人的能力。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一直坚持以「三人行」的模式相聚。然而,这个相处模式逐渐起了变化,我的求助人的那两位朋友只会在通讯程序中即时回复对方的简讯。但是,当我的那位求助人作出回应时,往往都会被他们无视数天。

你和伴侣在一起时能带给你安全感吗?

在我的求助人当中,很多人对与伴侣的亲密关系感到不安全,经常担心自己会被对方背叛或抛弃。由于他们部分人曾经在童年时期受到虐待或忽视,因此他们可能较大机会发展出不安全的依恋风格,例如是矛盾型或回避型的依附模式。他们能否学习更加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我们可以在安全型的亲密关系中找到什么典型的特质?

担忧太多其实可能是一种逃避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往往在进行演讲前会有很多担忧,譬如他会担心自己在演讲期间脑海突然一片空白,或在演讲期间犯下不必要的错误。除此之外,他还担心观众会对他的表现作出负面的回应。尽管他已经为演讲的题目作好充分的准备,但是他仍然非常担心自己在演讲结束时的问答环节无法回答观众所提出的问题。在演讲前的数个小时,他一直反复地思考自己的担忧,亦会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而感到苦恼。通常,当他正式进行演讲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表现得非常优秀。然而,随着时间的过去,他在每次发表演讲前的焦虑情绪变得越来越高。每一次需要为工作发表演讲之前,他都被自己的焦虑和忧虑压得喘不过气。

什么是强迫性人格障碍?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DSM-V) 指出强迫性人格障碍 (OCPD) 是最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事实上,我们不时会留意到自己的某些亲戚或朋友的极端完美主义、过度控制和认知僵化,而这些特征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影响生活质素。而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文本修订)》(DSM-V TR) 所提到,强迫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持续的行为及思想模式,患者专注于秩序、完美主义,亦会在精神上和人际关系中不断作出控制,牺牲了灵活性、开放性和效率。这种模式在人们的成年早期开始发展,并有可能出现在不同的环境中。

与不成熟的父母关系疏离

对于那些从小成长于完整家庭,父母会为自己提供足够基本需要(如食物、住所和教育)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很难告诉别人自己实际上对亲子关系感到不满。当这些人向朋友谈及有关与父母欠缺联系及他们对自己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时,朋友总是叫他们不要抱怨。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的朋友可能会淡化这些人在童年时期所承受的痛苦所带来严重性,因为他们会认为父母无论如何都会爱护自己的孩子。然而,随着更深入的交谈和理解,这些人可能发现父母的其中一方或双方并不成熟,似乎无法在沟通的过程中尝试理解自己的观点,更似乎没有兴趣关注自己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难。我的其中一位成年求助人告诉我,当他向年迈的父母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社交焦虑时,他的父亲回应说:「你怎可能会有社交焦虑?你小时候看起来很正常,常常都很快乐!」事实上,这位求助人因在学校受到同学长期的欺凌,整个童年时期也受焦虑和抑郁情绪所困扰。

从电影《孩子转运站》探讨人类的复杂性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非黑即白思维

《孩子转运站》是一出由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韩国电影,是一部关于遗弃和贩卖婴儿的电影,而该电影的的男主角宋康昊亦荣获今届康城影展的最佳男主角的殊荣。从传统的角度来看,产后遗弃婴儿和贩卖婴儿均被视作不道德和违法的行为。在现今的社会中,人们不时在社交平台分享参与丰富家庭活动的照片和影片,呈现自己与健康的孩子的幸福家庭生活。这些人非常努力创建有关家庭生活的帖子,渴望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拥有如此幸福的家庭。当我们认真地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时,可能会反思到底这些贴文是否真的反映了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气氛?

边缘型人格障碍──缺乏对自我的感知和内在稳定性

我的其中一位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求助人最近感到非常困扰,原因是她的男朋友因为工作繁忙而未能一如以往地常常见面。当她的男朋友要求在下班后需要多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后,她的情绪被触动并变得极为波动,甚至作出割伤手臂的自残行为。事实上,她无法觉察自己的行为可能是源自对被另一半抛弃的强烈恐惧。每当她独自在家的时候,她会因为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看到男友而感到非常空虚。当一个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任何真实或想像的抛弃所触发时,他或她会有什么的想法和行为?

电影《壮志凌云: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激励我们要学习拥抱勇气这种性格强项

很多人看过《壮志凌云:独行侠》这出电影后,都为电影角色呈现的勇敢和坚持的力量而动容。美国海军飞行员Pete Maverick Mitchell接下了一个接近不可能和极度危险的任务,就是训练新一批精英飞行员来轰炸外国未经批准的浓缩铀厂。在电影里,由于Maverick所采取的策略极具危险性,以及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官Iceman的死亡,他被免去训练员的职务。但是,他仍然勇敢地冒险,进行未经授权的飞行以测试自己的策略并取得了成功。这样,海空军司令再不情愿也重新任命他领导队员进行这次任务。最终,任务得以成功之馀,Maverick亦拯救自己最好朋友的儿子兼亲自选择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之一Rooster的生命。这出电影启发我们反思一种不太被人关注的性格强项,就是勇敢。

自恋型人格的光与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婚姻关系的问题而与丈夫一同前来寻求协助,透过对深入了解这对夫妇的关系和他们个别的情况,我发现那位丈夫是一个与他人缺乏连系、只顾自己的利益、缺乏同理心和情感疏离的人,可能拥有不少自恋型人格的特质。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妻子感到非常孤独,因为她的丈夫经常表现得非常自私,而且对于了解太太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感兴趣。此外,他还经常看不起自己的妻子并贬低她。在日常生活中,这位丈夫为家人订下不同严格的规则,如果有人不遵守他的规定,他便会迁怒于对方。事实上,正正因为他持续只是高度地关注自我和缺乏留意身边的人的意识,令这段婚姻关系日渐恶化。这些就是自恋者的阴暗面,其高度的自我关注妨碍他们与别人建立真正和亲密的联系。结果,夫妻二人都是孤独的人。

与不成熟的父母欠缺界限,有可能令人难以培养健康的成人关系

在我的临床治疗中,很多求助人都向我报告他们的父母一点也不成熟,无法为自己提供情感支援和指导。那些求助人可能未曾想过自己的父母是不成熟,因为父母在他们童年时期为自己提供了安稳的住所、足够的食物和教育。然而,随着他们日渐成长,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自信心非常低,以及自我形象非常差。此外,他们还会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无法令人满意,甚至是一种负担。

我们依附伴侣的模式与社交大脑网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适逢今年西方情人节和元宵节于同一个星期,本星期其中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亲密关系。在疫情下,不少情侣仍然会以特别的方式来庆祝这两个情人节。有些人可能会发现另一半非常热衷透过赠送礼物或鲜花来为自己制造惊喜。有些人则可能发现自己的伴侣在这两个特别的日子都很冷漠,感觉自己被对方忽视。对于那些正在考虑与暧昧对象发展成情侣的人,当中部分人可能认为对方非常热情,有些人则发现对方开始疏远和回避自己。以上的例子都指出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反应都与我们社交大脑中的网路相关,到底当中的网路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心理治疗与辅导有什么分别?

近年,鑑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寻求心理服务的人愈来愈多。当人们寻求协助时,他们可能会难以区分心理治疗和辅导服务。有些人会因此而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应该是寻求辅导员还是临床心理学家的帮助。事实上,辅导和心理治疗并不能以非黑即白来区分,因为两者的专业能力是有重叠的地方。有时候,心理治疗与辅导这两个术语甚至可以互通使用。

从电影《梅艳芳》反思我们的追忆与生活的无常

最近,不少人都谈论传记电影《梅艳芳》,很多看过这出电影的人都不禁回想起梅艳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时期那个充满活力的香港。作为香港人,我们会因梅艳芳的恒毅力、多样性、勇气和乐善好施的精神而称她为「香港女儿」。虽然梅艳芳出身卑微、与父亲失联,以及经历爱情的失败,即使她「伤痕累累」仍努力为生命拼搏。看过这出电影的人除了为香港这位传奇人物感到悲痛外,也许同时追忆自己过去的人生。除了我们和梅艳芳的精神,我们还可以肯定一件事,就是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无可避免地面对种种无常,并需要学习接受生活中所有的无常。

你目前所受的痛苦,也许反映了你与最深层价值观的疏离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长期的工作压力而感到抑或和焦虑,然而,他因为丰厚的薪金和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而不愿意辞掉工作。除此之外,他也因为上司的管理问题和公司混乱的系统而感到非常苦恼,繁重的工作和复杂的办公室政治问题让他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鑑于他不愿意作出改变,对于自己被困在当前的情况感到非常痛苦。事实上,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他承认自己最深刻的价值观是以有意义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和有足够的时间与家人联系。透过反思,这位求助人意识自己实际上并不太重视物质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痛苦反映最深层的价值观缺乏连结的一个例子。

什么是成人专注力不足及过动症(Adult ADHD)?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他的公司已经工作了十五年,一直以来,他都与同事相处融洽,而且工作表现亦不过不失。然而,当他晋升到中层的管理职位后,便遇到不少与组织和管理相关的工作问题。此外,他亦难以完成上司交讬给他的任务及管理好下属。他的上司对他的表现极为不满意,最近更给予他警告。他因此而承受沉重的压力,担心自己如果再找不到提升工作表现的策略,很大机会会失去工作。到底我这位求助人实际上遇到了什么问题?经过全面的评估后,得出的结论是他患有成人专注力不足及过动症。对于自己有这个问题,他感到十分惊讶,原因是他指出自己在周末的时间都能够长时间地专注玩电子游戏。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什么是成人专注力不足及过动症?

我是谁? 我是一个患病的人吗? 我能够以自己的职业定义自己吗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

当你在一个社交场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时,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自己?如果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你可能会告诉这些陌生人你的职业和工作内容。如果是一个由你的朋友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你可能会向其他人谈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绍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亲或妻子)。你也可能会向他们提及自己是从哪一所大学毕业,并发现陌生人当中有人和你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告诉对方一些与自己的身分认同相关的资讯,包括我们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场合担当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有机会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种的精神病患)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并可能因此而感到羞耻。

人格障碍与不忠的关系

我们不时会在戏剧或电影里看到有关对伴侣不忠或出轨的情节,事实上,这些情况可能比你想像的普遍得多。根据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的其中一篇文章所指出,超过一半的男性和女性都承认自己曾经在亲密关系中出现不忠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比自己想像中更容易受到不忠的影响。不同因素会影响一个人出轨的可能性,而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与人格障碍或某些人格障碍的特征有关。实际上,患有某些人格障碍的人更有可能在关系中出轨或作出对伴侣不忠的行为。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

鑑于当前的经济情况,休假(sabbatical)对心理健康可能有益

近年,越来越多企业组织因经济情况而进行裁员,很多人被强制放无薪假期,甚至面临被裁员的情况。企业组织留住员工的其中一个可能方式是为员工提供休假(sabbatical)。休假是指一段长的时间暂停工作,可以是受薪的,也可以是无薪的。一般来说,休假的时间长短不一,从一个月至一年不等。有时候,如果一个人被裁员,他或她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待失业期,如从正常工作中休息一段长的时间。当然,这严格来说并非休假。但是,这个人仍然可以在这段期间进行一些休假人士会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个让人「充电」、反思和转变的好机会。

我们的现实大多是错觉,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很困难的

在一个假设的情景中,我向我的求助人推荐了两位心理学家。 从网站上显示的个人照片,一位是年约五十岁的中年男子,穿着正式上班服。 另一位是大约三十多岁较年轻的女士,照片中所穿的衣服配搭较为休闲。 很多人可能会猜想我的求助人会认为那位中年男子在心理治疗更具经验和能力。 事实上,上述提及的中年男子是一位刚从辅导学研究院毕业的成熟学生,而较年轻的女士则有超过十年的临床经验,并在心理学领域接受过很多专业训练。 鉴于这个事实,这位女士实际上更适合为我的求助人提供更深入的心理治疗服务。 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产生这种可能是错觉的主观认知?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得知现实?

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坏习惯」或「负面思想」?

我们对于拥有「坏习惯」觉得不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有时间亦无法避免讨厌自己变得消极或满脑子都是「负面思想」。事实上,很多「治疗」都倾向专注于消除我们的负面部分。举例来说,针对自我形象低落的心理治疗可能会致力于完全消除个人对自我的负面思法,例如「我是个坏人」或「我是个差劲的学生」等。然而,如果我们有这些想法时,真的代表我们有什么问题吗?

培养对创伤敏感(trauma-sensitive)的环境的重要性

从过往的研究发现,在不同国家中约有50-70%的人口曾至少经历过一次童年逆境经验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 ACE)。童年逆境经验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感虐待、父母忽视、父母或其中一方缺席、父母或其中一方患有精神疾病或遭受欺凌等。正因为童年逆境经验是这样普遍,可以理解的是很多成年人可能会因此而受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然而,由于缺乏对培养创伤敏感环境重要性的觉知,他们当中很多人会在人际关系、工作和其他领域中遇到问题。当缺乏这种觉察时,曾经经历童年逆境经验的成年人可能会因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同理心和信任,继而遭受进一步的创伤。对于组织或学校来说,如何创造一个对创伤具备敏感度的环境?

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 —— 看不见的创伤

在日常生活或我的心理治疗工作中,要识别那些曾在童年被忽视的成年人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在他们当中很多人可能表面上过着正常的生活,从事赚取丰厚薪金的职业、拥有稳定社交关系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他们可能给人一种能够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的感觉。有时候,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会不知不觉间掩盖了内心的不安全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每次会面时总是以完美的装扮来展现自己,她在职业生涯中非常成功,在个人生活中也是一位独当一面的女性。从表面来看,她似乎没有任何心理问题或困扰。然而,她告诉我她总是缺乏安全感,常常质疑自己的能力。当她的同事向她提出质疑时,她的内心都会感到很焦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无能。由于她对自我价值缺乏安全感,因此她对生活各个方面都抱着很高的期望。在治疗的过程中,她告诉我她想在性格上提升自己,不想对人过度苛刻或常常批评别人。除此之外,由于她的不安全感,她认为自己不值得寻求心理治疗。当我和她探讨她的童年经历时,她一直指出自己的童年生活很正常,因为父母和她同住,并为她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学习机会。我的这位求助人在童年时期缺失了什么?

静观有助巴黎奥运两位香港金牌得主改善对身体的觉察并提升比赛表现

对于江旻憓和张家朗在2024年巴黎奥运取得金牌,香港人都为此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尽管面对挑战和于比赛中落后,他们二人都能够充分展现永不放弃和坚韧不拔的香港精神,获得不少的讚赏。很多人认为,两位在比赛中都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除了拥有最佳的心理状态外,他们在剑击比赛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表现出极高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