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是谁? 我是一个患病的人吗? 我能够以自己的职业定义自己吗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担当的角色?

当你在一个社交场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时,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自己?如果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活动,你可能会告诉这些陌生人你的职业和工作内容。如果是一个由你的朋友所举办的社交聚会,你可能会向其他人谈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绍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亲或妻子)。你也可能会向他们提及自己是从哪一所大学毕业,并发现陌生人当中有人和你毕业于同一所大学。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告诉对方一些与自己的身分认同相关的资讯,包括我们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场合担当的角色。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有机会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种的精神病患)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并可能因此而感到羞耻。

我们常常会因为自我意识而建立了一套对自我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会利用「我」(I)、「我」(me)、「我的」(mine)来将自己某些经验来为自我作出定义或身份认同。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可能会以一位母亲、一名抑郁症患者和一位建筑师来定义自己。而另一位求助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身形来定义自己为一个肥胖的人。我们对自我的形象是取决于自己在身份认同上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那位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抑郁症患者的求助人可能会因此已感到非常羞耻,而那位认为自己是一个胖子的求助人亦会因为自己完美主义倾向而觉得自己有缺陷。

另一种的自我意识是我们会把自己拿来与他人比较。当我们在脑海中不断地将自己与其他人作出比较,便可能会产生一种自我感觉,即是我们更加聪明、更加富有或更加漂亮。对于那些倾向对自我形象抱有负面感觉的人来说,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丑陋、更加贫穷和更加愚蠢。在其他情况下,我们也会认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创造的自我感觉。譬如,如果一位青少年觉得妈妈比较喜欢自己的哥哥,他便倾向认为自己比起哥哥不是那么可爱或不是那么有能力。事实上,这位年青人的行为表现也可能受到妈妈对待他的方式所影响。如果他的妈妈对待他的方式不如对哥哥般那么慈悲,他可能会更加不尊重他的妈妈。

然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到底我们真的是那个被自己作出定义的人吗?事实上,当我们越倾向认同这些定义,便会以有限和狭窄的经验来看待自我,变得越来越僵化和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认为专业的建筑师是需要保持正面积极、快乐和有能力的。因此,当她因为抑郁而变得负面、悲伤和能力不足的时候,便会感到非常沮丧。为了令生活更为自由和平静,我们需要健康地释放自己因应过往经验而建立的身份认同。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需要意识自己的身份是具有试验性和流动性的。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可以持续地变化,正如我们可能在生活中面临困难或达到某些成就时,我们的自信心会不时产生变化。此外,作为人类,我们亦需要明白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和独特性。然而,我们需要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避免认为自我意识是固定或局限于某种定义。

为了能够健康地释放自己的身份认同,我们可能透过培养静观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这样,我们便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我意识就如流动的河水一样,而我们就是能见证这流动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