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與他人保持緊密的聯繫?

鑑於第五波疫情的惡化,越來越多人留在家中工作和學習以保持社交距離。因應各種限制社交距離的措施,我們不太可能會與家人或朋友見面和聚會。儘管透過視訊通話或傳送短訊與摯親聯繫非常方便,但是很多人可能會發現彼此的連繫是有所不同的。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在家工作的安排下,整天都與很多同事和客戶進行線上會議,但是他仍然感到非常孤單。他形容自己雖然可以以先進的科技透過社交媒體、短訊或視訊通話與人交流,但是獨自呆在家中沒有與他人作出真正面對面的交談,這種依賴電訊科技的溝通好像被限制於地底的防空洞中與他人聯絡一樣。為什麼即使能夠與他人透過網路交流,他仍然感到如此孤獨?當我們需要留在家中保持社交距離或進行隔離時,如何透過線上的渠道來改善與他人的聯繫?

毫無疑問,面對面的交流比起線上的交流更讓人感受到緊密的聯繫。可是,我們也有可能無法從面對面的聚會中感受到與人的連繫。其中一個能夠促成我們與他人聯繫的感覺的因素是在對話中雙方之間互相協調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在交談中與他人協調,便會覺察到自己的身心狀態,同時亦能覺察對方的身心狀態。這種協調是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當下的狀態時,並能同時留意到對方在言語、非言語、情感和節奏當中的表達。能夠在對話中與他人互相協調需要透過靜觀、臨在、移情傾聽和認知上的理解,綜合以上的元素就如交響樂一樣,讓我們能夠在對話中與對方保持同步。

當我們嘗試在對話的過程中專注於自己的內在和外在環境時,可以在與對方的聯繫培養協調性。由於在傳送短訊和電子郵件、通電話或進行視訊通話限制了我們與對方的身心狀態互相調節,所以在培養協調會變得更加困難和效果欠佳。事實上,我們可能在透過傳送短訊或電子郵件時,常常出現誤解對方的情況。在與家人、朋友和同事通電話或進行視訊會面時,我們仍然可以有限度地透過外部線索來嘗試覺察對方的情緒狀態和想法。

例如,當我們的朋友在視像會面時告知他或她因疫情相關的經濟不景氣而面臨被解僱的危機時,我們可以嘗試感受他或她的焦慮。當我們與這位朋友交談時,可能會留意到他或她的語氣、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在這種互動中,我們也有機會感到焦慮,擔心自己在疫情大流行下的就業狀況。事實上,有如此的經歷也是完全正常的,因為我們可能會在對話中保持對自己的情緒狀態的覺察。如果我們能夠在傾聽朋友的同時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便可以調節自己的情緒狀態。透過這種方式,儘管我們與朋友談論的話題能夠引起雙方的焦慮,但是仍然可以與對方保持聯繫。

當我們能夠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互相協調時,便會感到彼此之間的連結更為緊密。這種協調正正令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愉快和充實。透過培養靜觀和移情傾聽,我們仍然可以在保持社交距離或進行隔離期間與他人在通電話和進行視訊通話來保持協調和建立聯繫。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第五波疫情過後與家人、朋友和同事再次面對面地進行交流和建立聯繫。就讓我們於這個時期練習「協調」,在不久的將來更能享受與他人同步的樂趣。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