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當我們嘗試回答「我是誰」這條問題時,很容易會陷入二分法的思考陷阱,例如我們可能會以性別來標籤自己,把自己區分為男性或是女性。另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把自己形容為內向或是外向的人。這種分類的需求是一種本能,人們會傾向把事物進行分類或以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因為這樣做就能減少不確定性以及將可預測性最大化。透過分類的方式來對自我作出定義可能讓事情變得更加簡單,但是如果只是用這種方式定義自己,就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來判斷的思想陷阱。例如,一個人覺得如果自己不能在今年年底之前獲得晉升的機會,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

儘管為自己訂立明確目標或是以二分法的思維來定義自己時存在缺點,我們有時候亦需要擁有具體的目標。例如,我們在青少年時期就需要訂立目標,以便參加公開考試時能夠達到銜接首選大學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過於認真對待這個具體目標,或是嘗試就能否達成目標來定義自己時,很有可能會受到情緒困擾。如果我們無法實現所訂立的目標,難免會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倘若希望實現的目標與自己所達成的目標之間存在差異,我們便會傾向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失敗者。

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另外一個方法是採取相反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指我們嘗試不把自己定義在具體的類別中,認為沒有明確的「我」。我們只是一直探索和體驗生活,並嘗試享受當中的過程。這樣,當我們在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時,便能放開利用把事物進行分類的傾向,減輕憂慮。就好像一位年輕的成年人嘗試放下獲得理想工作的期望,以享受和活在當下的心態來應對小組面試的過程。但是,如果他選擇採取極端的做法,不把面試當作一回事,便可能沒有任何具體計劃來準備如此重要的面試。他亦有可能不打算為獲得理想工作而制定任何具體目標。事實上,除非我們是古代大師,否則有時候亦不能不具體地定義自己,因此我們仍然需要在生活中確立一些具體的人生目標。

也許我們還未能實現某些目標,或是在生活上遇到不少的困難和挑戰,但仍能從中獲得智慧和自我洞見。實際上,具體分類和定義自己的傾向有時會促進自我的發展和成長。正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人生中的困難,我們才能學習和進步,苦難讓我們演變成新版本的自己。

「我是誰?」的確沒有明確的答案,而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亦因人而異。要回答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所指的是讓我們充分體驗生活,而不過分認真地對待自己期望和預定的目標。同時,我們亦需要採取積極主動立場預早計劃,為自己訂立具體的目標。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分類的方式來定義自己,但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放棄這些分類。事實上,無論選擇哪種方法,亦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內在的自己,細心留意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或許會得到一點啟示。也許我們可以一輩子不停地問自己到底是誰,而事實上真正的「我」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因為我們都一直在進化。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靜觀對話中的開放性和同理心

作為一間商店的常客,我在購物經驗中經常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售貨員。在這個星期,我到了這間店舖打算購買那件想買一段時間的商品。可是,當我一進店時,其中一位售貨員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銷一件我沒有打算購買的東西。她不斷地告訴我那件商品的好處,以及店舖現時舉行的促銷活動。她一直不停地說話,我過了一段時間才終於有機會告訴她我打算買什麼。然而,她仍然鍥而不捨地向我推銷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並沒有向我推薦我想購買的那件商品。最後,由於我與售貨員之間缺乏聯繫,在沒有足夠的資訊和信心下,我最終什麼也沒有購買。這就是在與他人對話時缺乏靜觀覺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