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依附伴侣的模式与社交大脑网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适逢今年西方情人节和元宵节于同一个星期,本星期其中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亲密关系。在疫情下,不少情侣仍然会以特别的方式来庆祝这两个情人节。有些人可能会发现另一半非常热衷透过赠送礼物或鲜花来为自己制造惊喜。有些人则可能发现自己的伴侣在这两个特别的日子都很冷漠,感觉自己被对方忽视。对于那些正在考虑与暧昧对象发展成情侣的人,当中部分人可能认为对方非常热情,有些人则发现对方开始疏远和回避自己。以上的例子都指出了一个人对他人的反应都与我们社交大脑中的网路相关,到底当中的网路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根据以提出发展依附关系理论而闻名的英国心理学家John Bowlby所说,我们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会影响在大脑中发展依附关系的基模。这些基模包含我们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互动的内隐记忆,当中可能是安全的经历,也有可能是危险的经历。如果我们在童年时期与主要照顾者重复的互动是安全并具有一致性,那么就会形成安全的依附模式。我们会倾向寻求与他人亲近来获得安全感,而且更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事实上,一个拥有安全型依附模式的孩子能够内化母亲满满的爱心和关怀,作为获得安全感的来源,好让他或她安全地探索四周的环境和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果你的另一半是拥有安全型的依附关系,他或她对你的爱和关怀的行为会非常一致,而你亦可以观察到对方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长期被主要照顾者忽略和拒绝,那么这个人可能会在社交大脑中发展出回避型依附模式。他或她似乎不会期望照顾者会为自己提供爱和安全感的来源。在成年后,这个人可能会倾向避免建立亲密的关系或习惯疏远自己的另一半,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可能会为自己与伴侣的关系感到焦虑,经常担心对方会对自己不忠,他或她在亲密关系中缺乏安全感与其害怕被抛弃的强烈恐惧感有关。具有这种焦虑型依附模式的伴侣很有可能在童年时期无法获得主要照顾者一致的关爱和照顾,而其照顾者也无法适当地协助他或她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承受莫大的压力和痛苦。

有时候,一名伴侣可能会表现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依附模式的行为。这个类型的伴侣的表现和行为非常不稳定,甚至有机会在遇到情绪困扰时作出伤害自己的行为。他们可能有还未处理与主要照顾者相关的创伤经历,导致出现不一致或无法预测的行为。当一个人的主要照顾者行为杂乱无章和欠缺连贯性时,他或她便很大可能发展出不稳定的依附模式。

我们在童年时期的经历与我们发展社交大脑息息相关,并影响了我们如何发展依附模式。尽管我们可以拥有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依附模式,但是仍然有机会重塑自己的社交大脑。心理治疗或在成年后与一位拥有安全型依附模式的伴侣交往都可能有助我们重构社交大脑中的网路,享受一段充满关爱和支持的亲密关系。事实上,无论您是哪一类型的依附模式,您都值得拥有丰盛和有意义的关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