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父母需要提供足夠照顧的環境來培育孩子,包括照顧和滿足孩子的不同需求。此外,父母還需要與孩子建立足夠和富有意義的對話,當中包含表揚和積極的反饋。他或她亦需要聆聽孩子提出所有的問題並且願意回答、以及教授孩子言語上溝通的技能,為其語言發展提供資源。在生理方面,父母要教導孩子養成打扮、保持紀律和培養責任感的習慣。例如,父母需要幫助孩子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訂立適當的睡眠時間表。在情緒方面,父母則需要重視孩子表達的情緒和作出回應,協助孩子塑造一種具備適應性的情緒表達方式。他或她需要對孩子提供足夠的愛、溫暖和同理心。此外,父母需要向孩子反饋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基本善良和內在價值也十分重要,從而培育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有被父母虐待的成年人來說,他們或許會意識到自己對於擁有培育自己的父母的渴望永遠也無法被滿足(特別是在接受心理治療後)。當這些成年人覺察自己這種失去後選擇繼續前進,需要經歷哀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因為童年時遭受的恐嚇、虐待和忽視而對父母產生憤怒,甚至仇恨。事實上,如果一個成年人將憤怒指向內在父母,而內在父母很多時候會成為內心的批判者,這樣對於治療是有一定的效用。除了憤怒,悲傷也是哀傷過程中常見的其中一種情緒,大多會透過哭泣表現出來。悲傷的經歷實際上有助人們就缺乏父母足夠的照顧而哀悼,並啟動了我們自我同情的系統。

對於那些遭受童年創傷的成年人來說,在經歷哀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情感體驗保持開放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一個人可能需要接納與擁抱憤怒或悲傷的痛苦,盡力不作出批判或抵抗。靜觀和自我慈悲的練習能夠幫助人們對自己內在體驗抱持開放的態度。而對於那些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他們可以透過言語上的交流來釋放與情感體驗相關的緊張情緒。尋求臨床心理學家的專業協助是其中一個適當的渠道來作出這些言語上的交流。假如你是那些渴望保持更高私隱度的人,也許你可以嘗試寫下那些與哀傷過程有關的想法和內心感受,也有利治療。

對於那些擁有童年創傷的人,他們會經歷哀傷的過程大多都是出現在復原的後期階段。而那些仍然因童年創傷經歷而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的人,需要在經歷悲痛的過程前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