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電影《年少日記》中,重要的是要避免批判並接受一個現實:我們所有人都會受到多種生理和環境因素影響

電影《年少日記》喚起了我們就童年創傷對人們的心理結構和人生軌跡所造成的影響的認知。有時候,人們傾向批判那些患有抑鬱症並試圖自殺的人。這些人可能會認為患有抑鬱症的人意志力薄弱,應該要學習變得更加強大和堅強。除此之外,有些人傾向把自己與精神病患者區分開來,這是很常見的。他們認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有問題的,以及負面地與他們不一樣。有時候令人悲傷的是,這種情況甚至發生在一些從事心理健康服務的人士身上,他們在幫助精神病患者的時候扮演著權威的角色。根據Bruce D. Perry和Oprah Winfrey所寫的書提到,這些人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問題,是因為有些事情發生了在他們身上。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對人們生活所帶來的影響,而非對他們作出批判。

美國神經內分泌學家、史丹佛大學教授Robert M. Sapolsky在其新書《Determined: A Science of Life Without Free Will》中引用了一項研究,提到我們的神經元早在我們認為自己能夠自由地選擇作出決定前已被啟動。在其中一個實驗中,參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隨時按下一個能夠檢測到幾分之一秒時間的按鈕,並需要在決定按下按鈕時告知研究人員。同一時間,研究人員會收集參加者的大腦數據,準確地監測參加者的手指何時開始移動。這項研究的基本發現指出,參加者在移動手指大約200 毫秒前就向研究人員報告他們決定按下按鈕。然而,參加者的大腦在決定按下按鈕之前大約300毫秒,實際上已經作出移動手指的意向。Sapolsky教授認為,這表明了大腦在我們認為自己作出決定前已經做出了決定。

Sapolsky教授在他的書中亦提到,我們的意圖和行為其實是與先前的生理和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說,曾經經歷童年創傷、患有抑鬱症和企圖自殺的人在一生中都有機會受到他們的生理及環境因素影響。例如,近年不少研究都指出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創傷,如身體或性虐待、校園欺凌經歷等,會導致成年後罹患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傾向。考慮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在過往認為精神病患者是有缺陷的弱者,就是出於無知。對於那些在生活中曾經經歷過創傷的人,我們需要對他們更富同情心和培養更多的慈悲。

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治療進展緩慢或反覆復發歸咎於患上精神疾病的人士。儘管我們很難完全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但我們可以更加了解童年創傷和青少年創傷對他們的影響。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與發展時期創傷有關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有些是很成功的專業人士或商人,他們具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及能夠與其他人相處融洽。有些則是傾向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完全斷絕社交聯繫。表面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會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離自己,亦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他們傾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社交表現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在社交聚會後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後亦需要一段長時間休養。

電影《靈魂奇遇記》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嗎?

相信不少已經看過《靈魂奇遇記》這齣動畫的人都覺得它十分有啟發性及令人感動。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為爵士樂的表演者,當他在試鏡中被爵士樂傳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選中成為表演樂手後,因過度興奮而意外地掉進馬路的深坑。Joe的靈魂最終出現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裡遇到了22號,22號是一個對地球生活完全沒有渴望和沒有生命火花的靈魂。在22號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尋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與Dorothea Williams一起進行了演奏。可是,他卻發現原來實現了自己的長期願望後,並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相反,22號利用Joe的身體經歷了一趟短暫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間和經歷,激發了他對生活的慾望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

奧運會提醒我們與世上眾生的連繫

相信不少人近日都十分享受觀看奧運會各項的比賽項目,而東京奧運會亦在8月8 日順利閉幕。在閉幕禮上,各國的選手都在台上一起慶祝,提醒著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是相互依存的個體。在奧運會的十六天裡,我們都樂於支持代表自己國家或地區的選手。當我們觀看比賽和閱讀比賽舞台背後的感人故事時,透過欣賞人性、愛和希望,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彼此之間增強了連繫。除了慶祝自己國家或地區的獎牌得主獲得成功外,我們也對那些沒有在賽事中取得勝利的參加者表示同情和支持。這些選手即使沒有贏取比賽,但是在過去的五年付出了不少的努力,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來參加今次的奧運會。我們如何能夠繼續培養這種與世界上眾生和現實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