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處理關係問題時,把自信與慈悲結合起來是很重要的

我們常常會傾向運用二分法思維來思考,認為我們要麼明確並專注於與他人建立界線,要麼應該對別人的痛苦給予同情並更加包容。然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在展現慈悲的同時,又能表現得堅定自信?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答應了她的朋友的要求,邀請對方到她新買的房子作客。一直以來,她都認為這位朋友為她的搬遷而感到非常高興。直到到訪的當日,她的朋友一踏進她的新家就不停地拍照,讓她感到極為震驚。原本我的求助人想阻止她的好朋友並表達她對這些侵犯她隱私的行為的憤怒,但礙於她們二人關係親密,她最後選擇了接受好朋友的舉動,亦沒有作出任何對抗。後來,我的求助人發現她這位好朋友把所拍的照片分享了給另一位朋友看,二人更肆意地說三道四。我的求助人對她的好友的所作所為感到失望,並覺得自己被背叛了。這位求助人面臨兩難的抉擇,就是選擇與好朋友討論這個問題,還是逐漸淡忘它並與對方保持距離就此作罷。如果你是她,你會如何選擇?

如果我們想和好朋友保持親密關係,對他們坦誠和表現得堅定自信是很重要的。這是因為我們有權表達自己的需求,並與他們訂立適當的人際界線。要表現得自信和堅定,我們第一步需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事實上,對於我那位求助人來說,勇敢堅決地面對她的好友並指出她的不是,實際上是正確的事情。因為對方是在未經她許可的情況下拍照,這是不可接受的。當有人侵犯我們的界線時,我們可以透過計劃、邏輯性和價值觀來決定如何向對方傳達有關的訊息。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與她的好朋友談論有關她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的事情,亦可以向對方表達她的失望。無論她的好朋友是否接受,她都可以如實地忠於自己的內在指導。只有當我們專注於自己內在的核心價值觀,做那些我們認為對自己關係有益的事情時,才能擁有內心的平靜。

如果我的求助人的好友到最後還是否認並且最小化她所做的事情,那該怎麼辦?由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我們或許傾向否認別人對我們的對抗,更有機會在面對別人堅定的立場時採取防禦措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培養慈悲,以及在人際關係中建立一定的自信。我們需要對別人和我們自己慈悲。對於我的求助人來說,當她的朋友否認並且最小化她所作的行為時,她需要培養對自我的慈悲。她無可避免地因為被好友背叛而感到憤怒和受傷,她需要把自己照顧好,並可以透過與其他親密的人傾訴或參與表達藝術來抒發自己的情緒。她可以決定繼續與這位朋友保持這種親密關係,抑或是開始疏遠她。與此同時,我的求助人有機會對這位好朋友表示同情,或許對方是因為自己的不足而產生嫉妒,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多年來她一直在這段關係中背叛我的求助人。當我們培養慈悲,將能夠更平靜地面對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所有的因素和複雜性。

有了自信和同情心,我們就可以在面對關係問題時建立內心的平靜。現實是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答案或行動,因為這是一個與靈活性和接納相關的問題。我們需要接受一個事實,鑑於所有無法預測的因素和變數,我們無法完全控制與重要他人走怎樣的道路。最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並堅持自己內在的核心價值觀。當然,對於擁有充實又富有意義的真誠關係,我們仍可抱有希望。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