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

2022年剛開始了不久,很多人都會在生活各方面訂立目標,例如鍛煉計劃、飲食計劃或財務目標。在這些目標背後,包含了我們對健康、美麗或財富的渴望。一個人努力地追求健康的身體、具體吸引力的外貌或累積很多的財富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好好地照顧自己和滿足自己的慾望才是我們的責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也是人類的自然傾向。生之為人,我們是無法完全消除自己所有的慾望,而且根據自己的慾望來制定目標並沒有錯。然而,當我們過度捉緊或追求滿足自己的慾望,便有可能因此而被困。也說是說,我們有機會因為自己的過分拚命而受苦。當人們過於努力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以及極端地抓住自己的慾望時,很大機會會導致成癮的問題,或經歷焦慮和抑鬱。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無盡,永遠無法完全被滿足。當我們愈是執著於滿足自己的慾望,將難以感受到真正的快樂和滿足。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沒有慾望,也可能對我們沒有益處。近年,很多年青人開始過著失去動力的生活模式,也就是網路上常常看到的「躺平」態度。這些人採取一種完全不努力和完全放鬆的生活方式,他們並不會工作或學習,只是試圖在生活中什麼都不做。事實上,從長遠來看,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會為他們帶來痛苦,例如是貧困、不良的健康狀況或與社會脫節。這種什麼都不做的極端態度也會衍生不同的問題,當人生沒有目標,是不可能獲得真正的滿足感和幸福。

在2022年的新開始,我們如何能夠制定目標而不極端地追求滿足自己的慾望?我們需要學習對自己的慾望保持靜觀覺察,以及對於自己作出行動和實行計劃保持臨在。透過練習靜觀,我們需要學會不以自己的慾望來定義自己。例如,我們可以訂立一些目標來管理自己的健康、外貌和財富。重點是,我們要避免過分地追求成為一個非常漂亮或非常富有的人。當我們能夠專注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採取行動時,便能夠適時地調節自己的行為,避免沉迷於滿足自己的慾望。此外,若果我們試圖放鬆或放棄拚命地滿足自己的慾望時,要覺醒地避免抱著「躺平」這種極端的心態來生活。

對於上述所提及的例子,那位在餐廳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背後可能有著不同的原因令她處於這個狀況,而這些因素也有機會不是在她掌控範圍之內。我對她獲得真正的滿足感而作出反思,明白到她因應自己身處的位置仍然能夠為生活設定了一些可以實現的目標。我可以想像到如果她渴望在自己工作的餐廳享受一頓豐富的晚餐,她只會持續地感到不滿足和不愉快。當我們為2022年制訂目標時,不妨嘗試留意自己的慾望和考慮身處的外在環境。對我們而言,在沉迷於努力滿足慾望和完全放鬆之間尋求平衡是非常重要。讓我們在考慮自己的慾望和訂立一些可以實現的目標的同時,亦多加留意自己在為實現這些目標而採取的行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