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如何避免在與不成熟父母相處時作出過度反應?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經對我說: 「我對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有所懷疑,真的所有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並在情感上提供足夠的支援嗎?」這位求助人的母親具備不少自戀型人格特質,而父親則擁有邊緣型人格的傾向。在她整個童年成長階段,她都未曾獲得父母足夠的身心照顧。事實上,她從小是由祖父母照顧,大部分的時間父母都不在她的身旁,甚少受到他們的愛和關懷。對她來說,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二人未能滿足她對情感上和渴望被愛的需求。結果,她對他們感到非常不滿,在成年後難以好好地與他們相處。然而,當看著父母日漸變老,她又會因為自己無法與他們好好地相處而感到內疚。這種矛盾的心理讓她經歷不少的痛苦和折磨,並令她不斷地作出自我批評,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女兒。面對不成熟父母的局限性,這位求助人如何能夠避免在受到挑釁或刺激下作出過度的反應?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認為所有父母會愛護他們的孩子,並且無論如何也會提供情感上的支援。有見及此,我的求助人在成年後仍然對父母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例如,每當和他們一起吃飯時,她總會因為他們未能換位思考和理解她在生活中的艱辛和困難而感到非常憤怒。另外,她有時甚至會因為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主導對話的傾向感到極為不安。實際上,她大部分時間都覺得自己被他們利用,從沒有覺得被愛。她說:「對我來說,每次與他們共進晚餐都是一種折磨。」

我這位求助人在與父母共進晚餐時感到非常痛苦的根本原因是,她仍然幻想父母終有一天會改變,並可以給予她所需要的愛和情感上的支持。事實上,他們一家人每次的相聚只是為她帶來失望。為了與不成熟父母相處,她首先需要放下自己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透過放棄對獲得父母的愛和情感支持的任何期望,我的求助人可能更有機會在聚會中透過抽離和採取旁觀者的立場來展開一種新的方式來和父母相處。

對我這位求助人來說,每當與父母碰面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以靜觀安定心神來進行觀察。她需要觀察他們的行為和反應,而不是被他們控制著自己的情緒。這樣,當他們說了一些令人憤怒或受傷的話時,她或許更能避免對他們作出更激烈的反應。例如,在晚飯時,她可以嘗試留意父母的面部表情、交流時的肢體語言,以及表情背後的訊息。有了這個觀察平台,她便能夠更加抽離並減少因父母作出傷害性的評論或操控性的表達而作出過度的反應。透過這種方式,我的求助人亦可以評估父母的成熟程度,並了解他們可能無法提供她在現實中需要的東西。

不成熟的父母惹怒和傷害他們的孩子是很常見的。因此,我的求助人在面對被父母激怒或傷害的情況下,需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和穩定自己。在與父母相處時,她可以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內在反應,例如是身體感覺或情緒感覺。每當感受到自己被惹怒或傷害,她能夠透過擁抱這些內部反應來讓自己逐步冷靜下來,並停止對父母作出任何過度反應。

對於那些渴望與不成熟父母保持中立關係的而言,保持抽離和觀察力是非常重要。如果不執著於希望獲得父母的愛和情感支持等不切實際的期望,一個人就將更有機會擺脫成為無助的孩子,不再不停地感到憤怒和受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