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

我感到十分好奇,假如這名越南難民的兒子真的來到香港,發現父親是曾經入獄,並且是一位吸毒者和無家者,會有什麼感受呢?他會為父親的生活感到難過嗎?這位兒子是一名挪威的建築師,他會因為自己比父親富裕而感到內疚嗎?他會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年邁的父親嗎?還是他會因為父親在他童年時期沒有好好地照顧他,以及未能盡好父親的責任而生氣呢?重逢之後,這個兒子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反應。也許他可能會嘗試在經濟上照顧他,確保他有安穩的居住地方,也有機會定期從挪威回來探望他。相反,他亦有可能給父親一大筆錢,然後離開,決心不再與父親有任何聯繫。如果你是這名兒子,你可能也無法想像經歷這次重逢的複雜情緒,而這些情緒也有機會像他父親的羞恥和內疚一樣難以承受。事實上,當看這齣電影時,作為觀眾的你可能也會經歷複雜的情緒,讓你感到不知所措。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和修復需要修復的東西,去愛那個真正的自己呢?

根據書本Trusting the Gold的作者Tara Brach的說法,我們需要培養對內在情緒的覺察,特別是在面對痛苦時所經歷的傷害。只有懷著一顆開放的心,我們才能願意接受痛苦帶來不舒服的感覺。例如,如果這位越南老人嘗試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那些強烈的內疚和羞恥感,那麼他便可以接觸失去妻子和兒子的舊傷口。當有了這種覺察,他或許能夠不帶批判和清晰地體驗痛苦,明白到負面情緒是真實的,而不是個人的問題。這種試圖接觸自己的內在情緒比迴避的態度可能令他覺得這一切並非難以承受。漸漸地,他可以把自己經歷的內疚和羞恥轉化成悲傷和關懷。這樣,他有機會開闢一個新的方式,以愛和奉獻精神與兒子重新建立聯繫。儘管父子之間的情況極端,可能會在重新建立關係時遇到不少的困難。但是,如果能夠對自己經歷痛苦的表現培養自我慈悲,加深對情緒的覺察,便更願意以一顆慈悲的心投入與對方的聯繫中。

正如Tara Brach所寫言,如果你希望真正了解自己是誰和其他人的身份,請避免與他人作出比較。你無需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誰比較好或壞、誰比你優秀或笨拙。如果你的大腦內已經建立了一個等級制度,請不要相信它!每當你想作出比較、批判或是以等級制度來定義事物,我們需要覺醒人是一體的,人的生命是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能夠不斷轉化和蛻變。

在這個貧富懸殊的世界,當遇到對立的群體時,我們都無可避免地經歷複雜的情緒。只要我們願意以開放的態度來體驗自己的情緒,才能轉化自己的情緒,放下對其他群體的比較和批判。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學會以一體來看待不同人和事物,能夠對自己和他人更加富有同情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當我們被困在現時的工作,在未能作出巨大的改變時,如何提升幸福感?

在社交的聚會上,經常都會聽到自己的朋友訴說工作十分無聊,但卻不願意承受辭職帶來的風險。疫情大流行對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無疑是增加了人們擔心失去工作的原因之一。結果,即使很多人完全不享受現時的日常工作,仍然會寧願繼續留在現時的崗位,避免作出轉變。任職超級市場的收銀員或是客戶服務中心的接線生每天的工作都十分刻板,他們有機會好好享受工作嗎?當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複地執行相近的任務時(例如外科醫生每天都要做手術或是音樂家在常規表演中演奏樂器),如何能夠避免工作倦怠?

成為「社交蝴蝶」是積極發展人際網絡的唯一途徑嗎?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都會欣賞那些非常擅於交際、有魅力和屬於不同社會群體的人,因為他們看似擁有強大的社會資源。那些人可能在LinkedIn上擁有幾萬個聯繫人,或在Facebook 上擁有幾千個朋友,在網絡上都會不時看到他們與不同人士參與聚會。在社會上,那些人脈廣闊和社交能力強的人常常被高度讚揚,人們都普遍認為他們更成功和更具影響力。事實上,這些人在不同的社交場合都是最受歡迎的人。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內向或擁有與他們不相同的社交模式,是否意味你的社交能力不足或是不擅於建立人際網絡?你需要學習成為一隻「社交蝴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