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生活中经历痛苦是在所难免,但苦楚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看完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后,我和朋友们讨论如果我们是奥本海默,会否决定领导「曼哈顿计划」,因为我们有机会因此而参与政治动态,并为在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功和促成破坏性的行动而陷入强烈的矛盾中。鑑于在战争最终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模糊不清,奥本海默和科学家团队需要拥抱在整个过程中的复杂情绪。根据哈佛大学科学史研究教授Franklin Lewis Ford所指,奥本海默对于该项计划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如果没有能力拥抱担任领导者的复杂情绪和「痛苦」,他就不可能创造历史。

如果我们留意自己对不同情况所产生的反应,或许会注意到避免于生活中感到痛苦而作出反应是我们的本性。例如,假如我们预视在工作中有机会遇上困难,我们可能会试图拒绝相关的邀请或委讬其他人帮忙进行,以逃避接下这项任务。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非常努力去控制一个工作计划或项目,从而避免经历失败或犯错。这是因为挫败或错误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执着于给他那位不合作的同事撰写完美无瑕的电子邮件,他每次需要透过电邮要求对方帮助他完成一些工作任务时,他都会检查自己的电子邮件十多次,以确保所有资讯准确无误。他担心这位同事会指出他的错误,继而借此拒绝替他完成任务。结果,我的这位求助人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甚至在早上不愿意去上班。

综合以上所说,我们可能反思到,若果我们要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甚至是克服挑战,就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生活中的痛苦。然而,我们可以透过面对痛苦来避免经历苦楚。根据佛教内观运动的导师及作家Jack Kornfield所言,苦楚是我们对那些不能避免的痛苦的反应。譬如,如果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上司把一项非常艰钜的任务交给他,他就难以避免需要面对进行如此具挑战性的工作时的痛苦,并面临那些有机会出现的失败情况。但是,假如他能够接受和拥抱这种必要的痛苦,例如是对成功或失败所得到的讚扬和责备,他就可以通过减少对这种痛苦的反应来避免更多的苦楚。这些反应可能包括焦虑、恐惧、嫉妒或沮丧,它们都有机会与我们的执着或贪婪有关。事实上,当我们越想去控制或佔有,就会感到越痛苦。如果这位求助人为了避免受到指责而试图尽力控制这项工作任务中的所有变数,他就会异常焦虑。在另一个情况下,如果他发现他的另一位同事在该项工作中得到更多的信任,他为此感到非常嫉妒,亦有可能遭受更多的痛苦。

无论我们面对的是如「曼哈顿计划」般特别或非凡的项目,抑或是日常工作中的艰钜挑战,我们都有机会需要经历无可避免的痛苦。在每个人类圈子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人际动态,这些动态也会带来痛苦和挑战。只有当我们愿意面对这些痛苦并拥抱与其相关的不舒服感觉和负面情绪,我们才能在这些困难的任务中获取成功。透过接受必要的痛苦并放弃控制和佔有的倾向,我们才更有机会避免因经历这种痛苦而承受苦楚。「没有付出和努力,就没有收获 」,这句话永远是对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