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

对于她无法减少冲动购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她对自己只有一个想法,也就是说,她认定自己在整体上是一个购物狂和存在缺陷的失败者。结果,她决定透过限制自己的生活来摆脱购物狂的倾向,以及尝试停止购物的行为。然而,当她越企图利用一些具体的策略来阻止疯狂购物的行为,她的冲动购买却愈频繁。也许她在短时间内阻止自己冲动购物,可是这种强迫行为会反复出现。最后,她放弃尝试限制自己,认为自己彻底地失败了。

如果这位求助人尝试与自己的内心世界取得联系,可能会发现她内心还有其他部分是不渴望冲动购买,甚至想为她的未来储蓄更多金钱。事实上,她的购物狂倾向可能是以适应不良的方式来应对一些更深层的问题的表现。经过彻底的探索,这位求助人可能会觉察到自己疯狂购物的行为可能由于自己与家人和朋友缺乏联系所导致。在她的童年和青春期,她从未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在高中的时候,她亦被同学欺负和排斥。事实上,她的内在小孩对于被认可、被爱和社交联系的需求并没有在她的一生中得到满足。由于她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她便开始沉迷于购买衣服、手袋和鞋,希望透过投资于自己的外表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这个意义上,购物狂是她内在小孩的一部分,努力满足自己从小都未被满足的需求。

透过静观和自我慈悲,这位求助人需要与她的内在小孩保持联系。当她试图面对自己的这一部分,她需要以一种充满爱和关怀的态度来看待自己。通过不苛刻禁止自己购物,以及避免对自我作出批判,她便能以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她学会了在生活中与其他人重新建立联系,照顾这一部分的内在小孩,例如,她可以参与不同的社交聚会与朋友和家人重新建立联系,接受心理治疗,处理那些在过去童年和青春期的创伤。当她逐渐地接受自己内在小孩和购物狂的部分,将更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冲动购买.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觉察和照顾的内在小孩,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问题,才可以更有效地处理那些更深层和核心问题。这样,我们才可以更有能力拥抱真实的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在实践新年计划和抱负时,你会质疑自己吗?

新年快乐! 首先祝愿大家能够在2023年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已经制定好新年计划并且按照它们来行事。然而,由于缺乏自信心或持续地质疑自我,部分人可能仍对追求自己的愿望犹豫不定。对很多我的求助人来说,长时间思考自己的目标但无法开始执行相关的计划是非常常见。此外,另一些求助人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目标或希望作充分的准备,但他们未曾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来实现它们。他们身边的人常常认为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来计划和准备,却从没有真正作出任何行动。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并离开她父亲的公司,她一直觉得在父亲公司的工作毫无意义,令自己在职业发展中停滞不前。鑑于公司中的办公室的政治问题,她所提出的行销策略建议一直没有被资深的管理高层所采纳。尽管拥有丰富的管理和营销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学历,但是她还是经常被分配进行简单和低水平的工作。有见及此,她对离开父亲的公司另谋高就的决定思考了很久,她知道自己需要在事业发展中变得更为独立。可是,她一直怀疑自己的决定,并征求了不少长辈的意见,如家中的叔叔和阿姨。她所获得的意见全都是认为她最好留在父亲的公司工作,因为他们都认为她难以在外面的商业世界生存。另外,她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新工作亦有不少带有质疑的想法。譬如,她会想:「我从来没有什么成就或耀眼的工作经验,没有人会僱用我的。」正因为不断地自我质疑,她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去求职。 我们很多时候都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而且更会倾向视它们等同事实。当我们的想法与自我定义相关时,我们难以控制自己完全地相信这些定义我们是谁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怀疑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而对追求自己的目标迟疑不决。事实上,上述例子中的求助人已经推迟了离开父亲的公司计划一年,并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停滞不前感到非常无奈。她真的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和是不足的,难以在父亲公司以外的商业世界中生存。她怎样才能摆脱这些自我质疑的想法,勇敢地探索她的环境和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 根据创立接受与承诺疗法的Steven C. Hayes的说法,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对我们来说攸关重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自我」视为观察自我和注意自我,并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的「自我」可以被看作成天空,而我们的思想和感受就是云朵,在天空中不停移动。无论外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这个「自我」也是不变的。例如,即使我们犯下错误,并产生「我们不够好」的想法,自我意识亦会保持不变。这样,我们观察到我们有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想法。但事实上,我们能够注意到这只是一个想法,并不能定义我们。 对很多人来说,制定新年计划的过程中怀疑自我并不罕见。当我们无法以旁观者的角度或立场来注意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质疑只是想法,以及觉得自己不足只是个人感觉时,往往就会阻碍自己执行计划。在2023年,就让我们学会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成事实,勇敢地探索自己的环境并迈出追求愿望的第一步。

什么是解离?解离经历罕见吗?

你有没有尝试过在看电影时被它深深地吸引,感觉像迷失于其中似的?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坐在你身旁的人正在哭泣或在使用手机。你可曾在听到一些悲伤的消息(如亲人的离世)后立刻感到麻木?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处于高压水平,只是在压力源消失并病倒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曾有过类近的经历,那么你可能有时会出现轻微解离的情况。事实上,不少研究人员表示解离体验可按照不同程度分布于频谱中。对于很多没有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来说,偶尔经历轻微的解离体验是很常见。另一方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例如是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他们不时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但他们无法意识这种情况。这种极端的解离体验并不常见,可以被描述为有问题的精神状态。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缺乏关注

人们常常会说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是难以理解。我其中一位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求助人对她的丈夫大发脾气,原因是他没有及时回复她要求他陪伴她看医生的简讯。在她和丈夫的对话中,她说:「你是故意不回复我的讯息,我知道你并不想陪我去看医生,因为你觉得我非常麻烦!」丈夫委屈地回应:「我刚才正在开会,所以无法回复你的简讯。我想无论如何我也会陪你去看医生的。」我的求助人坚持己见说:「你不用有太多的借口,我就知道你并不关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