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先介绍一下「自动化」这个概念。「自动化」是指一种潜意识的过程,当中没有一些有意识的觉察和意向。例如,学习驾驶是一个重复而有意识的行为。当一个人经过多次重复的练习,便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能够作出自动导航驾驶。

还有另外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并不需要有意识的重复练习和初始意向。例如,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判断有机会因我们的感官经验而改变。当向一对情侣提供热饮时,他们对自己的感情满意度会比被提供冷饮的情侣高。但现实中他们两组的感情满意度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某一些高功能的认知过程,例如道德批判和认知的偏见,会在我们的觉察和认知以外被启动。

事实上,依附模式、抑郁性的认知谬误、与焦虑有关的注意力偏误是一些在我们意识以外的自动化。心理治疗可以启动我们的意识,但需要长时间反复练习才会有效超越自动化过程。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潜意识的负面认知,可能是与他重复的儿童创伤经历有关。正因为这些扭曲了的认知是自动化,任何有意识的认知心力想去监察这些扭曲的想法,可能会促发自动化。当人愈想监察这些不想要的认知谬误时,便有可能增加了被困于这些想法的风险。因此,要改变我们扭曲了的思想模式,我们需要长时间而又专注的努力,因为这个改变过程是相当困难和费时的。

对我们来说,很多时候听到别人意识到自己对其他人的偏见,但好像控制不了自己作出负面评价,都是一些很常见的情况。这样表示我们即使知道自己扭曲了的想法,亦很难推翻它们。对于我那位求助者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对于某些心理问题,治疗是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进行才能改变自动化的行为和认知谬误。事实上,要有意识地觉察并处理自动化的过程,必需依靠重复地练习,直到这种有意识的处理成为自动化,或至少与潜意识的认知谬误与行为模式并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