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多个面向

如果你遇到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 (BPD) 的人,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变幻莫测。他们在情绪和行为方面经常迅速地起变化,你会觉得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这种情绪、思想和行为上的突然转换导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出现不同面向。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和她的男朋友在坐公车的期间突然放声大哭。当她的男朋友问她为什么突然哭了,她回答说因为当天他没有主动请客,让她感到非常难过。她认为男朋友不够爱她之馀,亦会因为对方在工作中拥有很多女性朋友而随时离开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求助者以非黑即白的模式思考,突然变成孩子般的状态。她感到非常孤独,认为每个人都会虐待和抛弃她。

要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为什么如此难以预测,我们可以尝试了解他们的不同面向。一般来说,我的那位求助人不论在工作环境和社交场合都表现得很冷静和成熟。她总能够依时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且对朋友的情感需求有足够的敏锐度和善解人意。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会在他人面前压抑自己的感受或慾望,借着取悦他人来避免危机的发生。这种做法也有机会是他们为免遭受他人抛弃的其中一种方式。除此之外,他们还担心如果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会受到他人的羞辱或惩罚。结果,他们会非常努力地不做真实的自己。

有时候,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会转变成极为愤怒和冲动的状态。由于他们经常试图取悦他人和不知道如何与他人建立健康的界线,因此会在自己包容别人后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而对对方产生愤怒。譬如,我的求助人经常在与男朋友约会时主动提出请客,她的男朋友担心不让她付钱会惹她生气,所以往往都会按照她的意愿来对待自己。可是,我的求助人觉得男朋友对她不公平,因为他从来没有主动说要请客。结果,她在乘车的时候辱骂对方,说他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不知道如何照顾女性。

另一方面,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变得悲伤和绝望。他们会因为担心自己被遗弃而感到非常孤独,并在世界上得不到任何人的关心。处于这种状态下,他们会倾向从他们的重要他人寻求安慰,并相信自己没有能力独处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波动。每当我的求助人与男朋友发生争执或冲突后情绪爆发时,经常要求与我进行紧急的电话交谈。如果在她情绪爆发的关键时刻无法立即解决问题,她会一直给我打电话,直到获得关注为止。在这种状态下,她的表现就如小孩一样,拼命地寻求即时的关注和照顾。

当没有达到自己不切实际的期望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经常批评自我也是很常见。事实上,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好,并应该因为不符合标准而受到惩罚。在这种情况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有时间会透过不允许自己享受愉快的活动或伤害自己来作出自我惩罚。例如,我的求助人在坐车回家后,会为自己对男朋友的情绪爆发和辱骂感到非常羞耻。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结果,她用刀割伤自己的手臂来惩罚自己。

鑑于患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拥有不同面向,他们如此无法预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他们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学习培养自己内在的健康状态。在这种健康的状态下,他们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线。这样,他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变化,从而更加注意选择自己的行为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透过进行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有望发展这种内在的健康状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很多从事航空业工作的人士,包括飞机师、空中服务员都因疫情而失业。当中有不少人能够跳出原来的框框,透过积极的态度和创造力开展新的事业。其中一个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飞机师在失业后考获公车驾驶执照,并成功转行成为公车司机。他的灵活性启发了我们无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内束缚自己。好消息是当任职了几个月公车司机后,他又重新获得飞行员的工作。人类很容易运用左脑来进行标记和分类,以便我们可以更具体地了解自己。但问题是,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种幻象吗? 你能读懂以下这句句子吗? “It is siltl unerctian taht wehn the pdnameic wlil be stetled” 相信大多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阅读这句句子,因为大脑能够协助我们的感知进行强大的模式识别。在很多情况下,大脑令我们看到实际上不存在的图案或模式,并创建了自己的故事。就好像当我在上班的途中碰到一位朋友并向她挥手,但她没有向我作出回应,假如我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我可能便会开始反复思考,认为自己上个月传送的讯息惹她生气,对方很有可能想和我绝交。由于我的大脑擅长识别不同的模式,因此我会自动化地尝试寻找自己与这位朋友在相处上是否存在任何模式。事实上,这种模式可能从未存在。我的那位朋友可能只是忙着思考当天早上的会议而没有看到我与她打招呼。结果,这种强大的模式识别有机会让我们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例如焦虑和沮丧。 从许多东方思想学派的角度,「自我」很有可能是一种幻象,或是根据我们自己的推论而得出的。人们倾向根据自己的感知和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功能来创建自己的图像。譬如,当我们在大部分的情况下都对他人友善,便会看到自己的性格模式,把自己视为友善的人。但是,当我们对某个人不友善时,可能会认为自己固定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胁。结果,我们会因为自己不友善的态度和行为而感到羞耻,甚至严厉地作出自我批判。事实上,这个人可能做了一些事情引起我们反感,如果我们仍然善待他或她,也许是不合理的。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倾向依据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来定义自己,好像是我们比别人更聪明和更成功或别人比我们更聪明和更成功。这样的话,我们很大可能陷入一个陷阱,就是不断地与他人进行比较,并持续对自己感到不满。我们被困在自己创造的「自我」中,却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摆脱这种「自我」的幻象呢? 我们需要学习减少运用自己的思想或对自己的看法来看待自己,尝试把模式识别的倾向视为大脑中的事件,而非事实。透过这种方式,我们所看到的「自我」便不会是固定的。以上述的例子为例,我们需要明白自己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变得友善或不友善。当没有刻板的自我形象,我们将会更灵活地看待自己,从而在生活中创造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绝对有一个「自我」,而且是确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固定的「自我」。在面对疫情和生活中所有不确定的因素下,我们可以运用对自我形象的灵活性来增强心理韧性,为自己创造更多新的机会。

对童年缺乏父母的爱与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电影《尚气》中,其中一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气与父亲文武之间的关系。由于尚气在年幼时丧母,因此父亲对他的教养非常严厉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对父亲的感情也十分复杂。事实上,在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尚志甚至为了拯救母亲的家乡,可能需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对于那些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培育的人来说,他们在成年后的生活遇到各种的困难是很常见的。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榜样而难以与别人保持丰盛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无法与他人交往。实际上,孩子在童年的时期需要透过父母提供不同种类的培育方式来发展。

在2022年的开始,根据自己的慾望设定目标是否上策?

在圣诞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厅享用一顿丰盛的午餐。当我到达餐厅的时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间。当我正在洗手时,洗手间内的清洁女工问我吃过午饭没有。我礼貌地作出回应,她向我报以微笑。然后,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饭盒,在洗手间内吃得开怀。在我用餐前与这位清洁女工的简单互动让我反思一个事实,就是即使我在一间不错的餐厅内用膳,也可能不会像她一样感到这么满足和快乐。快乐和满足感似乎与我们在生活中无限的慾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订立目标的时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们没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