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成为拥有独特刚柔并重特质的人

最近,电影《Barbie芭比》成为城中热话之一,很多人都观看了这出电影。在他们当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时期拥有过一个或多个芭比娃娃。谁不想成为那个生活于完美世界中拥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电影中Barbie生活于芭比乐园,它是一个母系社会,当中由女性佔据主导地位并担当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于突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现了一些变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现实世界寻找她的主人。当Ken了解过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制度后,他回到芭比乐园对其他Ken进行了相关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输顺从角色的观念,接管了这个乐园。最终,当Barbie重新获得掌控权后,她意识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对于一众Ken不公平,并为自己对Ken的忽视而道歉。Ken亦意识到自己缺乏身份认同,一生中只懂依赖Barbie。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留意到人们依靠母系或父系观念来获得对异性的控制和权力。譬如,一位女士为了拥有完美的身材,以及在企业阶梯中获得最高职位而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少关注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她也从不尝试接触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悲伤、遗憾或羞耻等。这位女士在家庭中倾向担任主导的角色,并认为丈夫处于从属地位。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同时掌控家庭的一切,期望他的太太成为一个顺从的家庭主妇。他不曾倾听太太和孩子的内心感受,亦没有意识到太太因被他忽视而感到抑郁。此外,他很少与自己的情绪建立联系,并倾向在面临巨大压力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事实上,这些人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因为两者都依靠自己的刚阳的特质来生活,习惯以竞争性、支配性、控制性和成就来作为标准。

根据荣格心理学所指,每位男性都有女性的元素,而每位女性也有男性的元素,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觉察到自己的异性元素。然而,这些异性元素往往存放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经常被我们投射到重要他人的异性身上。例如,上述的男子可能将自己的女性元素投射到他的太太身上,认为表现得有感情和关心是太女性化了。他甚至可能以一种极度男性化的方式行事,借此夸大他的男性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意识到他将女性元素投射到太太的身上。由于这位男士过于依赖这种投射,他在不知不觉中以此作为整体来生活,实际上他是非常依恋他的太太。对他来说,放弃这种投射是非常困难,导致促成一种男性在父权观念下刻板的行为模式。

在电影《Barbie芭比》的结尾,Barbie意识到她倾向依赖自己刚阳的男性特质,渴望追求完美、获得成就和佔据主导的地位。她还鼓励Ken开展属于他自己的旅程,寻找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真实自我。只有当Barbie和Ken认识到自己的异性特质时,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独特性。另外,当他们能够学会有时候凭直觉来作出判断和促进培育,以及尝试与自己的内在情绪建立联系,他们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更有机会变得更为健康和丰盛。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到刻板固定的标准所束缚,只以典型的女性或男性的方式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当你感到停滞不前时,学习倾听你内在小孩的声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时候,人们会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为来年制定计划。假如能够把过去一年总结形容为成果丰硕,相信定必令人觉得满足。对于那些能够完成计划的人来说,今年的表现实际上会为进一步制定来年计划打下一枝「强心针」。然而,由于存在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很多人可能无法实现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标。有些人可能还会因此感到被困并非常迷失,甚至认为自己与他人脱节。对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计划并不容易,他们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无能为力、不配被爱或异常孤独。

我是谁? 我是否根据外部现实来定义自己?

通过社会化,我们学会根据外部现实来定义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会因为自己与婆婆关系不佳而自称为「坏媳妇」。自她嫁给丈夫以来婆婆一直对她不好,让她无法与婆婆正常地相处。事实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满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会对她作出无理的批评。在农历新年期间,我的求助人拜访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于她认为衣着得体是对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所以选择了一件色彩缤纷的连身裙参加家庭聚会。此外,她亦认为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选取色彩鲜艳的亡着也意味着好运气。然而,当她的婆婆看到她时,便马上批评她穿着得过于花俏和浮夸。她的婆婆表现出蔑视的态度,并评论她五颜绿色的穿搭实在显得太自负了。受到婆婆严厉的批评让她感到极度羞耻,她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自恋」的人,因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会穿着色彩缤纷的衣服。当然,这个例子或许有点极端。事实上,这表明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们来为自我作出定义。让我们再想一想,我们是否需要以外部现实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在生活中经历痛苦是在所难免,但苦楚或许是可以避免的

看完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后,我和朋友们讨论如果我们是奥本海默,会否决定领导「曼哈顿计划」,因为我们有机会因此而参与政治动态,并为在历史上取得巨大成功和促成破坏性的行动而陷入强烈的矛盾中。鑑于在战争最终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模糊不清,奥本海默和科学家团队需要拥抱在整个过程中的复杂情绪。根据哈佛大学科学史研究教授Franklin Lewis Ford所指,奥本海默对于该项计划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是矛盾的。如果没有能力拥抱担任领导者的复杂情绪和「痛苦」,他就不可能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