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如何在第五波疫情下与他人保持紧密的联系?

鑑于第五波疫情的恶化,越来越多人留在家中工作和学习以保持社交距离。因应各种限制社交距离的措施,我们不太可能会与家人或朋友见面和聚会。尽管透过视讯通话或传送简讯与挚亲联系非常方便,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彼此的连系是有所不同的。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在家工作的安排下,整天都与很多同事和客户进行线上会议,但是他仍然感到非常孤单。他形容自己虽然可以以先进的科技透过社交媒体、简讯或视讯通话与人交流,但是独自呆在家中没有与他人作出真正面对面的交谈,这种依赖电讯科技的沟通好像被限制于地底的防空洞中与他人联络一样。为什么即使能够与他人透过网路交流,他仍然感到如此孤独?当我们需要留在家中保持社交距离或进行隔离时,如何透过线上的渠道来改善与他人的联系?

毫无疑问,面对面的交流比起线上的交流更让人感受到紧密的联系。可是,我们也有可能无法从面对面的聚会中感受到与人的连系。其中一个能够促成我们与他人联系的感觉的因素是在对话中双方之间互相协调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在交谈中与他人协调,便会觉察到自己的身心状态,同时亦能觉察对方的身心状态。这种协调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当下的状态时,并能同时留意到对方在言语、非言语、情感和节奏当中的表达。能够在对话中与他人互相协调需要透过静观、临在、移情倾听和认知上的理解,综合以上的元素就如交响乐一样,让我们能够在对话中与对方保持同步。

当我们尝试在对话的过程中专注于自己的内在和外在环境时,可以在与对方的联系培养协调性。由于在传送简讯和电子邮件、通电话或进行视讯通话限制了我们与对方的身心状态互相调节,所以在培养协调会变得更加困难和效果欠佳。事实上,我们可能在透过传送简讯或电子邮件时,常常出现误解对方的情况。在与家人、朋友和同事通电话或进行视讯会面时,我们仍然可以有限度地透过外部线索来尝试觉察对方的情绪状态和想法。

例如,当我们的朋友在视像会面时告知他或她因疫情相关的经济不景气而面临被解僱的危机时,我们可以尝试感受他或她的焦虑。当我们与这位朋友交谈时,可能会留意到他或她的语气、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这种互动中,我们也有机会感到焦虑,担心自己在疫情大流行下的就业状况。事实上,有如此的经历也是完全正常的,因为我们可能会在对话中保持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觉察。如果我们能够在倾听朋友的同时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便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透过这种方式,尽管我们与朋友谈论的话题能够引起双方的焦虑,但是仍然可以与对方保持联系。

当我们能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互相协调时,便会感到彼此之间的连结更为紧密。这种协调正正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愉快和充实。透过培养静观和移情倾听,我们仍然可以在保持社交距离或进行隔离期间与他人在通电话和进行视讯通话来保持协调和建立联系。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第五波疫情过后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再次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建立联系。就让我们于这个时期练习「协调」,在不久的将来更能享受与他人同步的乐趣。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