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你在独处的时刻感到自在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对于挚友突然离世而感到相当悲痛,正在经历哀悼的过程。由于这位密友是她生意上其中一位的合作夥伴,她与这位密友的亲戚或朋友没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她只是从其他的生意夥伴的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更无法参与这位好友的葬礼来与对方道别。这位求助人只能自我哀悼,她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对这位挚友突然离世的感受。由于普遍的价值观都认为人不应为自己的得失而有太大的情绪起伏,甚至需要时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这位求助人像平常一样准时上班,表现得没有因这件事情而经历任何负面情绪。她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更出席很多不同的社交聚会和活动。她认为这种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策略是让自己渡过悲伤时刻的最佳方法。然而,在她的好友过世的两年后,她前来进行心理治疗。当谈到这一位好友时,她仍然无法阻止眼泪不停流下来,在会面的期间放声痛哭。事实上,这位求助人的防御策略实际上阻止了自己经历哀伤的过程,并有机会因此延长了自己的丧亲之痛。

有时候,我们需要透过独处来哀悼自己的损失。对我的求助人而言,她与这位挚友有着如此亲密的个人关系,当中的交流都难以与他人分享。因此,哀伤的过程必然是要独自一人去经历悲痛的心路历程,悼念过去美好的日子和时光。在独处的过程中,透过回忆和反思,一个人能够逐渐从自己的损失看到更多不同的观点。或许我的求助人可能往后不会再与她的业务夥伴建立密切的亲密关系,她也可能会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亲密的关系。除了建立亲密的联系,她可能逐渐找到其他人生的意义。此外,她亦有机会因此而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来珍惜与其他人的关系。

当一个人经历丧亲之痛时,继续不断从事日常的社交活动或生活模式有机会妨碍自己在改变的过程追忆和反思。譬如,不少人在亲人离世后会选择独自出外去旅游,以摆脱日常生活的常规。独游的过程有助我们从失去挚亲中得到启发,事实上,当我们远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能够增强对自我的理解,并促进自我探索的过程。当然,一个人亦需要在寻求独处的时间和建立社交网路之间取得平衡。在经历丧亲的期间,一个人可能需要为自己安排独处和社交的活动,并且交替进行,借此能够在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时,同时获得足够的社交支援。

独处的需求都是因人而异,取决于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有些人可以长期独处,例如是静修一个月。相反,有些人可能最多只能在一天内忍受半小时孤独的时间。每个人所需要的独处时间都不一样,事实上是没有一个标准。对于那些正在经历丧亲之痛的人来说,独处可能是有助他们渡过哀悼过程的选择之一。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