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

我感到十分好奇,假如這名越南難民的兒子真的來到香港,發現父親是曾經入獄,並且是一位吸毒者和無家者,會有什麼感受呢?他會為父親的生活感到難過嗎?這位兒子是一名挪威的建築師,他會因為自己比父親富裕而感到內疚嗎?他會覺得自己有責任照顧年邁的父親嗎?還是他會因為父親在他童年時期沒有好好地照顧他,以及未能盡好父親的責任而生氣呢?重逢之後,這個兒子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反應。也許他可能會嘗試在經濟上照顧他,確保他有安穩的居住地方,也有機會定期從挪威回來探望他。相反,他亦有可能給父親一大筆錢,然後離開,決心不再與父親有任何聯繫。如果你是這名兒子,你可能也無法想像經歷這次重逢的複雜情緒,而這些情緒也有機會像他父親的羞恥和內疚一樣難以承受。事實上,當看這齣電影時,作為觀眾的你可能也會經歷複雜的情緒,讓你感到不知所措。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和修復需要修復的東西,去愛那個真正的自己呢?

根據書本Trusting the Gold的作者Tara Brach的說法,我們需要培養對內在情緒的覺察,特別是在面對痛苦時所經歷的傷害。只有懷著一顆開放的心,我們才能願意接受痛苦帶來不舒服的感覺。例如,如果這位越南老人嘗試以開放的態度來接受那些強烈的內疚和羞恥感,那麼他便可以接觸失去妻子和兒子的舊傷口。當有了這種覺察,他或許能夠不帶批判和清晰地體驗痛苦,明白到負面情緒是真實的,而不是個人的問題。這種試圖接觸自己的內在情緒比迴避的態度可能令他覺得這一切並非難以承受。漸漸地,他可以把自己經歷的內疚和羞恥轉化成悲傷和關懷。這樣,他有機會開闢一個新的方式,以愛和奉獻精神與兒子重新建立聯繫。儘管父子之間的情況極端,可能會在重新建立關係時遇到不少的困難。但是,如果能夠對自己經歷痛苦的表現培養自我慈悲,加深對情緒的覺察,便更願意以一顆慈悲的心投入與對方的聯繫中。

正如Tara Brach所寫言,如果你希望真正了解自己是誰和其他人的身份,請避免與他人作出比較。你無需比較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誰比較好或壞、誰比你優秀或笨拙。如果你的大腦內已經建立了一個等級制度,請不要相信它!每當你想作出比較、批判或是以等級制度來定義事物,我們需要覺醒人是一體的,人的生命是充滿無限的可能性,能夠不斷轉化和蛻變。

在這個貧富懸殊的世界,當遇到對立的群體時,我們都無可避免地經歷複雜的情緒。只要我們願意以開放的態度來體驗自己的情緒,才能轉化自己的情緒,放下對其他群體的比較和批判。透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夠學會以一體來看待不同人和事物,能夠對自己和他人更加富有同情心。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如何在職場上增強對人際界限被侵犯的覺察並建立健康的界線?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逢星期日的晚上都會感到非常煩躁,但卻不知道箇中原因。從表面來看,他在處理工作方面做得很好,而他的上司亦很滿意他的表現。經過詳細的討論後發現,我的求助人並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上屢次被他人侵犯界限,並未能在職場上與別人定立適當的界線。例如,他常常被要求參與自己所屬團隊以外的工作計劃和專案。每當同事要求他幫忙做一些不屬於他工作範圍內的事情時,他都會同意在辦公時間以外為他們工作。結果,他不但承擔著超過三個人的工作量,而且沒有獲得任何額外的補償。除此之外,他的性格較為內向,不太願意在下班後參與同事之間的聯誼活動。他的同事們喜歡下班後喝酒閒聊放鬆一下,但實際上他覺得討論八卦令人感到不舒服。在喝酒的時候,同事們也會詢問他的個人生活。然而,他擔心如果他拒絕赴約就會被同事們排斥或孤立,所以從不拒絕出席任何下班後的聚會邀請。每次聚會結束後,他都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回到家後,他總是感到很累,除了呆坐放空之外什麼都做不了。他如何能夠增強覺察力識別職場上被跨越界限的違規行為,以及學習更有效的策略來設定健康的界線?

努力追求慾望及捨棄所有慾望的二分法思維

極簡主義在那些崇尚自由與平靜的人中越來越流行,我們可能經常看到以這種態度生活的人會放棄生命中的慾望和想要的東西。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開始奉行以最少的物質來過活,並捨棄所有不必要的物品。極端的是,他毅然辭去收入豐厚的工作,決定成為一位兼職補習老師,以自己的積蓄支持生活。他認為這樣就能得到他一直以來所嚮往的自由與平靜。經過深入和討論後,我們發現在他立志成為一位極簡主義者前,他失去了一次晉升的工作機會,以至於他覺得自己當前的職位毫無意義。事實上,他的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自己能夠升職。對於未能獲得這個機會,他亦很擔心自己作為公司資深管理人員的地位會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他對升職的願望是有問題的,因為它源自於對失去地位的恐懼。你認為獲得晉升的願望本身有問題嗎?我們是否應該放棄任何爭取成就的慾望來換取自由與平靜?

我們迴避面對因改變而感到恐懼的傾向

2024年已經過了接近一半,你是否因為沒有作出自己想要的改變而覺得原地踏步?你會否對於一些與改變相關的危機或不舒服的感覺而感到恐懼?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接獲上司的通知,公司將會於數個月後裁員,她正面臨失業的威脅。然而,她對於尋找新工作一拖再拖,亦缺乏動力規劃自己的未來。 當我問她為什麼遲遲仍不去尋找新的工作時,畢竟這對她來說是一件緊急的事,她告訴我她擔心自己的技能已經過時,並且害怕在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