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你的某些朋友傾向迴避社交場合?

在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不難發現一些傾向迴避社交場合的人,導致這些傾向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害怕被別人拒絕。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一直被朋友視為害羞和被動的,因為他甚少主動發起舉行社交聚會或聯誼。事實上,如果被邀請參加社交聚會,他還是會非常珍惜與朋友建立聯繫的機會。當我問他既然他那麼喜歡和朋友聊天和交流,為什麼不曾主動邀約他們一起相聚?他回答:「我經常擔心朋友們不喜歡我,因為我知道自己在社交場合中常常表現得很怪異。如果我嘗試主動邀請他們,恐怕他們只會拒絕我的邀約。」為什麼我這位求助人一方面非常渴望與朋友建立聯繫,一方面又對被拒絕懷有如此強烈的恐懼?

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傾向的人可能在整個童年時期都經歷過被父母狠狠地拒絕,結果導致發展相關的特質。以上提及的那位求助人實際上在童年時期不時主動與父親建立聯繫,但是他的父親都會一一拒絕他,只顧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他記得限時候向父親展示自己的畫作時,父親不但沒有花時間看它一眼,甚至沒有作出任何回應。此外,他的父親忽略年紀小小的他早已展露獨特的藝術天賦,並沒有悉心栽培他。除了父母的拒絕外,那些傾向於迴避社交場合的人有機會在學校經常遇到被他人拒絕的經歷,或是同伴欺凌的對象,常常遭受同伴的批評和孤立。結果,這些人對被他人拒絕變得非常敏感,並會盡力限制自己的社交環境。鑑於他們限制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其社交能力被削弱,對人際關係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能力不足或失敗的社交經驗可能會引起他人對其作出嘲諷或羞辱,進一步加劇他們迴避社交場合的傾向。

由於具備迴避型人格特質的人深信自己擁有不少內在缺陷和社交能力不足,他們亦會對社交拒絕保持高度警惕。上述的那位求助人傾向把朋友在社交場合中的評論誤解為戲弄、批評或拒絕。事實上,他會反覆思考那些自己創造被朋友嘲笑的痛苦情景。當他不斷思考自己經歷社會排斥的感覺時,便會推論自己不會被朋友接受。那些童年時期被拒絕的經歷,以及在成年後於社交場合中自己創造的痛苦經歷,讓他逐漸建立自己是不足而且有缺陷的這種信念。除此之外,他還認為身邊的人會肆意對他作出嚴厲或刻薄的批評,並且對他的事情毫不感興趣。事實上,他傾向認為所有的社交拒絕也是與自己內在的缺陷和不足相關。

除了嚴重受到認為自己是不足的信念所影響之外,這些人在一生中對自己產生正面積極看法的能力也比較弱。他們習慣忽略社交場合中正向的體驗或朋友的認可,甚至傾向誤解朋友中立和正面的評論,認為全部也是負面的。這種偏見令他們無法形成對自我抱有更健康的看法,並增加他們的社交迴避的傾向。

有了以上的理解,希望我們能對自己社交圈子中那些傾向迴避社交場合的人培養更多的同理心。我們或許可以透過舉辦更具正面氣氛的小型聚會,從而幫助有這種迴避傾向的人體驗更正向的社交活動。如果我們能夠鼓勵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這也是對他們有益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