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

另一邊廂,一個社交媒體用戶可能甚少發怖與有關自己的成就和正面的生活。這個人也許不是沒有時間發佈貼文,亦不是否認社交媒體的功能。這類型的用戶可能有強烈的自卑感,認為其他人不會認同自己的正向特質。事實上,這類型的用戶並不罕見,他們可能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專業人士、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義工、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可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後,他們依然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另外,他們有機會遭受不同的困擾,例如社交焦慮、演出焦慮或持續地懷疑自我。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抓住永續存在自我的例子,但這次是比他人遜色的自我。

抓住永續存在自我的幻象有機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來支持「自我」。例如,一個長期自卑的人有機會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懷疑,這樣可能會增加他或她的焦慮,影響他或她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結果,這個人或會因無法妥善管理工作項目而受到上司的批評,支持了他或她對自我感到自卑的錯覺。事實上,在我們的存在中,難免會面對失落、痛苦或令人感到透不過氣的困難。這些損失或困難可能會為我們在渴望確定性或永久性中帶來不少挑戰。正正因為這種無常,我們傾向抓緊自己或其他事業的恆常性,希望擺脫無常的現實。例如,當一個人看到自己在特定情況下對另一個人不友善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為人們一向認為他或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可能沒有看到人類實際上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如果我們渴望擺脫自我比他人優秀或遜色的幻象,我們需要明白「自我」是無常的,並且依賴於身處的環境條件。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會有不同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積極和消極的方面,亦有優點和缺點。因此,沒有人會比他人優秀或遜色。透過接受這一點,我們可以學會走出抓住永續存在的自我的牢籠,嘗試放棄以固定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假如我們能夠放下「自我」和活在當下,不過分在意「自我」,或許能夠更清晰地認識現實和自己。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便能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更充分地恢復生活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