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健康界限

部份調查指出,一個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大約為三個小時。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在任何地方下都會滑手機,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餐廳、診所或購物中心等。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注或追蹤我們所認識的人是一種常見的做法,我們一方面希望藉此與這些人建立聯繫,因為我們或許無法經常與他們碰面。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不想看到某些與我們連絡人有關的東西。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同事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政治評論,使他感到煩擾。然而,他並不想取消關注這位同事,因為他擔心被對方發現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關係。

除了控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內容外,考慮自己分享的內容也是很重要。也許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有一系列明確的界限,但至少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不希望分享什麼。尤其是當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與工作伙伴建立關係或擁有一個專業帳戶與潛在客戶聯繫時,考慮設定適當的界限將更有機會避免帶來麻煩或遭受不必要的干擾。例如,我的一位求助人從未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過有關她家庭的任何資訊,另一位求助人則沒有分享過她自己和家人的照片。設立明確的界線並貫徹地遵循這些界限對於我們使用社交媒體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以防止我們對自己的隱私失去控制。

我們如何在使用社交媒體時設定健康的界限?對於那些覺得部分聯絡人所分享的資訊惹人煩厭卻不願取消關注對方的人來說,在不取消關注的情況下把通知調較至靜音或隱藏他們的個人資料是完全可以的。有時候,如果在社交平台上調較至靜音模式或隱藏別人的個人資料,我們可能會擔心自己在社交圈子中脫節,並因為不知道那些朋友在生活中發生什麼事情而感到不安。然而,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自己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偶爾亦要坦然接受這些脫離社交圈子的感覺。事實上,當我們想了解特定聯繫人的近況時,我們還是可以取消靜音或取消隱藏他們個人資料。如果我們經常「機不離手」,就更加容易看到那些不希望看到的訊息並覺得自己沒有選擇。當我們採取靜音或隱藏的策略,就可以花時間參與生活其他領域的活動,這可能是我們減少使用手機的第一步。

對於那些擁有專業帳戶的人來說,考慮限制於當中分享個人生活也是很重要,把自己的個人生活記錄在私人賬戶中相對較為合適。對於那些從事思想領導力創作的人而言,在轉發和表揚時設立界線亦是必須的。在某些情況下,當出現具批判性或貶低性的評論時,我們可以考慮隱藏或刪除它們。此外,我們可以選擇在帳戶中回覆什麼問題或短訊,這都是有益的。

對於那些平均每天使用手機超過四個小時的人來說,嘗試將使用時間減少至平均或低於平均水平可能會更加健康。通過限制所關注的帳戶數量或限制每次使用的時間來減少使用時間亦是明智之舉。例如,我們可以在工作期間把手機收起來,每隔一至兩個小時才查看一次手機。在使用手機時,我們可以為自己設立界限,如只在指定時間查看社交媒體更為健康,而不是每次一拿起手機就按進社交媒體應用程式。

社交媒體和流動通訊器材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和樂趣,我們每天都使用它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鑑於每個人的偏好都不一樣,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健康地使用它們,並於當中建立適當的界限。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