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面對香港「百年一遇」暴雨的韌性

上星期五,香港出現了所謂「百年一遇」的暴雨情況,導致整個城市受到嚴重影響,造成大量損失及人命傷亡。鑑於這場出乎預料的暴雨,很多人的生活都面臨一定程度的不便和干擾。對於那些生活於受較嚴重影響地區的人士來說,這種無法預測的混亂有機會引發不同的負面情緒,如憤怒、沮喪或焦慮等。與此同時,這也可能為那些即將開始新學年或暑假後恢復繁忙工作生活的人增添不少壓力。我們怎樣能夠以韌性來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不便或干擾,並以冷靜和具適應性的策略來恢復正常生活?

當人們在面臨危機時經歷負面情緒,其中一項常見的應對策略是避免承認自己的內在情緒和負面認知。可以理解的是,在面對危機時保持冷靜是很重要,這讓我們能夠盡快處理或解決迫切的問題。然而,部分人可能認為如果承認自己在這些情況下感到焦慮或沮喪是軟弱的表現。有時候,人們或許會強迫自己只從積極正面的角度思考,沒有充分考慮當前情況的其他角度。譬如,一位老師因擔心暴雨後的工作安排存在不確定性而感到極度焦慮,不理會時間是否合適,不停地向同事傳送短訊詢問暴雨後的緊急安排。事實上,她在不知不覺間試圖透過這個方法以獲取更具體安排的資訊,希望藉此讓自己冷靜下來。但是,由於沒有人能夠給她一個明確的答案,使她在黑色暴雨懸掛的期間變得更加焦慮。

我們需要接受這樣的一個事實——生而為人,我們在危機面前經歷負面情緒是正常的。更具適應性的策略是承認我們因負面情緒所遭受的痛苦,譬如是與憤怒、沮喪、焦慮或內疚相關的情感痛苦。我們需要學習通過靜觀輕輕地轉向這些痛苦,容讓自己和這些內在感受、想法和身體感覺保持接觸,以便能夠處理它們。例如,上述的老師可以承認自己因暴雨對工作安排所帶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焦慮,並嘗試接觸她的擔憂和身體感覺。這樣,她或許明白到自己的擔心源自於無法預測的情況會令她無法制定教學計劃和作充分準備,從而有機會影響她的教學質素和聲譽。矛盾的是,當試圖接觸與焦慮相關的身體感覺時,她的焦慮可能會逐漸消退。在這種情況下,她也許能夠想出一些具創意性的應急計劃,以便應對日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改變。

當負面情緒被承認及開始逐步消退後,我們就更有機會審視與危機相關的負面認知或認知扭曲。舉例來說,例子中的老師可能會因為早前接觸過其他國家的學校因洪水而停課的新聞,從而災難化她所教的學校也可能需要面臨長期停課的可能性。當她先以擁抱情緒來處理她的焦慮,就能逐漸認識到自己傾向誇大未來發生災難的可能性的認知扭曲。這樣,她就更有機會如實地感知現時的情況。

無疑,上星期的黑色暴雨和極端情況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場防不勝防的危機。透過採取適應性策略來處理相關的情緒反應,我們就能更靈活地以韌性去應對這次突發危機所帶來那些無法預計的影響。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在2022年的開始,根據自己的慾望設定目標是否上策?

在聖誕假期的其中一天,我和我的丈夫到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午餐。當我到達餐廳的時候,我先去了一趟洗手間。當我正在洗手時,洗手間內的清潔女工問我吃過午飯沒有。我禮貌地作出回應,她向我報以微笑。然後,我看到她拿出自己的飯盒,在洗手間內吃得開懷。在我用餐前與這位清潔女工的簡單互動讓我反思一個事實,就是即使我在一間不錯的餐廳內用膳,也可能不會像她一樣感到這麼滿足和快樂。快樂和滿足感似乎與我們在生活中無限的慾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在訂立目標的時候是否需要完全消除所有的慾望?假如我們沒有慾望,又如何制定目標?

在第五波疫情暫時放緩後,您準備好追求新生活嗎?

鑑於最近各項社交距離措施的限制有所放寬,學生開始回復面授的課堂、企業逐漸暫停員工在家工作的安排、大家亦可以出外吃晚飯,各種日常活動逐漸恢復正常。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只需要稍作調整便能夠在放寬長期的限制後輕鬆回復正常生活。然而,因限制措施而受到嚴重影響的人士,有機會在看到其他人迅速再次投入正常生活而感到沮喪。事實上,由於就業市場可能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升溫,這些人可能無法即時找到新的工作。另一個例子是某些行業的客戶有機會因為疫情爆發而大幅減少,即使放寬社交距離限制後也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讓業務重上軌道。對於那些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來說,朋友邀請他們參加聚會可能令他們面對不少的挑戰和煩惱,甚至因為放寬實行多時的社交距離措施而對需要再與朋友見面感到非常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在與久未聯絡的朋友重逢後感到驚訝?

自疫情爆發以來,很多人可能已經很久沒有與部分朋友見面。最近的數個月,社交距離措施的放寬讓不少人能夠恢復舉行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然而,部分我的求助人在與朋友再次相聚後,他們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對我的求助人的預期與實際再次會面的經歷有所落差。他們還可能因我的求助人在這幾年間的變化而感到困惑,因為眼前的人與過往的認識的他或她並不一致。譬如,當他們留意到我的求助人減少在社交平台發佈帖文或照片的次數時,會認定我的求助人正在生活中遇上一些困難。事實上,他們習慣根據自己以前與他人的經歷來感知那些在社交媒體中看到或沒有看到的內容。但是,我的求助人沒有在社交媒體上發佈太多內容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價位觀產生內在變化,或是他正忙於參與生活中其他更有意義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