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觀點取替和以整全角度的思考如何有助我們培養幸福感?

在人際關係中,人們都會普遍地把對方視為「好」或「壞」。對某些人來說,當發現自己的密友有缺點時,他們會認為這是無法接受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當著其他朋友面前說自己的不是。她認為這位朋友沒有把她當作最好的朋友,並且背叛了她。於是,她決定疏遠這位朋友,以及在那個共同的社交圈子中逐漸弧立自己。我的這位求助人無法從不同的角度和整全的模式來感知現實,事實上,她運用了二分法的思維,只能夠分析當前情況的其中一部份,沒有以整全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她的二分法思維和原子分析令她難以培養上豐盛的人際關係和發展成功的事業。她如何能夠學習新的思考模式來增強生活中的幸福感?

首先,這位求助人需要明白在不同的場景或不同的人士,都是存在兩極性(polarity)。對她來說,她需要學習在同一個情況或同一個人身上,總有「好」與「壞」存在。例如,她最好的朋友可能在別人的面前說了她負面的評價,但這位朋友可能在其他的情況下也有機會對她作出正面的評價。事實上,在她最好的朋友的心目中,嫉妒或和欽佩的感覺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在某些情況下,她的朋友可能會為我的求助人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這位朋友可能會妒忌我的求助人獲得成功,便把一些負面特質歸因於我的求助人。

其次,我的這位求助人需要培養一種從整全角度看起來事物的心態,這對她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與其把事物獨立地看待,她需要了解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當她孤立地解釋那位好朋友的行為或反應是不完整的,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其他的因素。這種原子化的分析實際上阻礙了她看清事物的現況,以及扭曲了她對現實的看法。譬如,我的求助人可能在過去曾經不禮貌地對待那位最要好的朋友,才導致對方妒忌她。此外,她亦有機會在社交平台不停地自吹自擂自己的生活有多好,沒有考慮到這些行為有機會讓其他人感到嫉妒或不愉快。結果,她的好友與其他朋友在社交聚會中評論她的行為時,便作出了一些負面的評價。透過以整體的方式看待事物,我的求助人可以意識到她自己是如何促成好友的行為。

最後,我的求助人亦需要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是會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在任何的情況下或對於任何人來說,不同的因素時時刻刻都在產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在任何情況或個人中,她都不可能以穩定或僵化的性質來進行分析或闡釋。由於她只能夠看到部份的情況,在有限的角度下便難以分析整體的狀況。她需要明白任何事物或個人都會不斷變化的重要性。事實上,她和那位好友的關係也會因為不同的因素而不停變化,包括個人的心理健康或職業狀況等。

我們可能習慣以二分法或原子論的方式來分析或解釋當前的情況或身邊的人,假如我們渴望從生活中培養幸福感,便需要採取另一種的方式,以多角度和整全的模式來看待事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