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購買了一件漂亮的新襯衫並穿著它上班時,當同事都表示新襯衫十分漂亮和適合我們,我們會因此而感到快樂。同樣地,我們的獎勵系統因受到他人的讚美而啟動,在大腦中釋放更多的多巴胺。於是,我們便傾向不停地去購買漂亮的襯衫,希望增加被稱讚的機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

假如以上的兩個例子在生活中不停重覆地發生,我們有機會逐漸地發展對自我的看法。我們對於自我的看法會變得更加固定,例如「我很漂亮」、「我很聰明」、「我比別人優越」等等。當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不斷地被啟動,我們對自己的觀點會變得更加穩定,有機會透過這種基於獎勵的學習來塑造出自我。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自我意識可能會因此而存在偏見,令我們無法看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相似的地方這個現實,即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也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果我們沉迷於提升自我的行為,有機會對「自我」產生主觀性的偏見。正如我們在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的帖文所獲得的正面強化,可能會導致我們陷入於上癮的模式,令我們變得迷失及不自知地對自我構成依賴。

當我們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發佈帖文或穿著新襯衫上班獲得正面的評價或「讚好」時,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覺察自己的內在反應。每當我們獲得別人讚好或是受到他人表揚的那刻,我們有什麼感受?我們的內心是否感到興奮和溫暖?我們是否傾向在發帖後經常查看讚好或正面評論的數目?只要我們覺察到自己對於獎勵行為的內在反應,我們才有機會考慮退後一步,停止透過獎勵系統來塑造自我。我們需要逐漸地學會多覺察自己對自我的偏見,甚至挑戰對自己的看法。我們亦需要學習不時客觀地指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樣才能樂於接受他人的批評和以謙虛的心來接受讚美。

靜觀覺察是指我們專注當下的經驗,不帶任何批判性和依賴性。我們需要學習觀察自己在接受讚美和正面評價時的「興奮」感覺,避免過分依賴它們。透過靜觀自己的興奮,我們會覺察到自我膨脹。通過努力練習和培養靜觀,我們能夠擺脫這些自我的膨脹,以更客觀的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中庸之道的方式來看待自己。需要學習從自我依附中迅速恢復過來,以及嘗試減少在依賴下繼續發展自我。這樣做的話,可以防止我們在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批評時作出過度的反應,避免自己把事情看得過分個人化。事實上,要獲得自由,某程度上就是我們不過份地依賴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創傷倖存者,你和治療師之間的關係是否有利於療癒傷痛?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都曾經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創傷。受追求成就和完美主義的文化影響,於童年遭受父母的批評和被要求達到高標準是很常見。由於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陰暗面,因此無可避免地面臨一些不易察覺或激烈的欺淩。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可能還記得自己曾經欺負過某人。如果是這樣,心理治療師是否有可能沒有任何童年創傷和相關的心理問題?若然答案是「否」,只關注接受服務一方的心理創傷和精神障礙的症狀或許不是最佳的選擇。然而,人們普遍認為治療師比求助人更為權威和了解得更多,並且只負責解決求助人的疾病和問題。事實上,治療師也有機會未能注意到他或她的個人性格特質和盲點。因此,創傷倖存者在心理治療中感到被誤解並不罕見。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