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購買了一件漂亮的新襯衫並穿著它上班時,當同事都表示新襯衫十分漂亮和適合我們,我們會因此而感到快樂。同樣地,我們的獎勵系統因受到他人的讚美而啟動,在大腦中釋放更多的多巴胺。於是,我們便傾向不停地去購買漂亮的襯衫,希望增加被稱讚的機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

假如以上的兩個例子在生活中不停重覆地發生,我們有機會逐漸地發展對自我的看法。我們對於自我的看法會變得更加固定,例如「我很漂亮」、「我很聰明」、「我比別人優越」等等。當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不斷地被啟動,我們對自己的觀點會變得更加穩定,有機會透過這種基於獎勵的學習來塑造出自我。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自我意識可能會因此而存在偏見,令我們無法看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相似的地方這個現實,即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也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果我們沉迷於提升自我的行為,有機會對「自我」產生主觀性的偏見。正如我們在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的帖文所獲得的正面強化,可能會導致我們陷入於上癮的模式,令我們變得迷失及不自知地對自我構成依賴。

當我們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發佈帖文或穿著新襯衫上班獲得正面的評價或「讚好」時,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覺察自己的內在反應。每當我們獲得別人讚好或是受到他人表揚的那刻,我們有什麼感受?我們的內心是否感到興奮和溫暖?我們是否傾向在發帖後經常查看讚好或正面評論的數目?只要我們覺察到自己對於獎勵行為的內在反應,我們才有機會考慮退後一步,停止透過獎勵系統來塑造自我。我們需要逐漸地學會多覺察自己對自我的偏見,甚至挑戰對自己的看法。我們亦需要學習不時客觀地指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樣才能樂於接受他人的批評和以謙虛的心來接受讚美。

靜觀覺察是指我們專注當下的經驗,不帶任何批判性和依賴性。我們需要學習觀察自己在接受讚美和正面評價時的「興奮」感覺,避免過分依賴它們。透過靜觀自己的興奮,我們會覺察到自我膨脹。通過努力練習和培養靜觀,我們能夠擺脫這些自我的膨脹,以更客觀的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中庸之道的方式來看待自己。需要學習從自我依附中迅速恢復過來,以及嘗試減少在依賴下繼續發展自我。這樣做的話,可以防止我們在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批評時作出過度的反應,避免自己把事情看得過分個人化。事實上,要獲得自由,某程度上就是我們不過份地依賴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