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覺察與自我有關的成癮陷阱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擁有Facebook 或 Instagram 等的社交媒體帳戶,並會不時發怖與自己的休閒生活、成就、社交聚會或重要紀念日有關的帖文。當我們獲得別人的「讚好」或是正面的評論時,我們會有滿足的感覺。事實上,這些「讚好」和正面的評論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並釋放多巴胺,令我們有愉悅感。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手機應用程式彈出紅色圓圈的訊息提示,由於這是獎勵性的經驗,因此我們會更頻繁地發怖帖文,卻忽略了自己實際上是渴望大腦釋放出更多的多巴胺來尋求興奮的感覺。

另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購買了一件漂亮的新襯衫並穿著它上班時,當同事都表示新襯衫十分漂亮和適合我們,我們會因此而感到快樂。同樣地,我們的獎勵系統因受到他人的讚美而啟動,在大腦中釋放更多的多巴胺。於是,我們便傾向不停地去購買漂亮的襯衫,希望增加被稱讚的機會,刺激大腦中的獎勵系統。

假如以上的兩個例子在生活中不停重覆地發生,我們有機會逐漸地發展對自我的看法。我們對於自我的看法會變得更加固定,例如「我很漂亮」、「我很聰明」、「我比別人優越」等等。當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不斷地被啟動,我們對自己的觀點會變得更加穩定,有機會透過這種基於獎勵的學習來塑造出自我。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自我意識可能會因此而存在偏見,令我們無法看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相似的地方這個現實,即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也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如果我們沉迷於提升自我的行為,有機會對「自我」產生主觀性的偏見。正如我們在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的帖文所獲得的正面強化,可能會導致我們陷入於上癮的模式,令我們變得迷失及不自知地對自我構成依賴。

當我們在 Facebook 或 Instagram 上發佈帖文或穿著新襯衫上班獲得正面的評價或「讚好」時,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覺察自己的內在反應。每當我們獲得別人讚好或是受到他人表揚的那刻,我們有什麼感受?我們的內心是否感到興奮和溫暖?我們是否傾向在發帖後經常查看讚好或正面評論的數目?只要我們覺察到自己對於獎勵行為的內在反應,我們才有機會考慮退後一步,停止透過獎勵系統來塑造自我。我們需要逐漸地學會多覺察自己對自我的偏見,甚至挑戰對自己的看法。我們亦需要學習不時客觀地指出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這樣才能樂於接受他人的批評和以謙虛的心來接受讚美。

靜觀覺察是指我們專注當下的經驗,不帶任何批判性和依賴性。我們需要學習觀察自己在接受讚美和正面評價時的「興奮」感覺,避免過分依賴它們。透過靜觀自己的興奮,我們會覺察到自我膨脹。通過努力練習和培養靜觀,我們能夠擺脫這些自我的膨脹,以更客觀的方式看待自己。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中庸之道的方式來看待自己。需要學習從自我依附中迅速恢復過來,以及嘗試減少在依賴下繼續發展自我。這樣做的話,可以防止我們在面對一些出乎意料的批評時作出過度的反應,避免自己把事情看得過分個人化。事實上,要獲得自由,某程度上就是我們不過份地依賴自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