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留意疫情中生活的小確幸

今年的復活節是一個特別的假期,因為我們仍然受疫情的影響而面臨各種的社交距離限制。事實上,我們可能正期待著復活節假期後社交距離措施的放寬,並為恢復正常的社交聚會或其他日常活動作好準備,例如是到健身中心進行訓練或到按摩院按摩放鬆。對於那些曾因疫情爆發而經歷重大的挑戰或困難的人來說,他們可能難以就自己仍然擁有的東西而心存感激。對某些人來說,最近連續數天的好天氣可能已經激發他們的感恩之情,因為在社交距離的限制下仍然可以出外進行戶外活動。面對生活中的逆境和挑戰,為什麼我們會為培養感恩而感到掙扎?在動盪的時期,培養感恩會為我們帶來什麼益處?

面對第五波疫情所帶來的逆境或挑戰,我們可能會習慣性地關注負面的因素和面臨的威脅。事實上,人類的天性傾向於先關注事情的負面的一方,並且重視消極方面多於積極方面。這是與我們的進化和發展有關,當人類面對凶猛的野獸的威脅時,並不會無動於衷和無視自己的生命。因此,人們會對環境中任何輕微跡象的威脅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另一邊廂,我們會適應生活中所發生的正面事件,甚至因為認定它們沒有為我們帶來威脅而忘記它們的存在。無可否認,我們在擔心疫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很容易對春天天朗氣清的日子習以為常。

身處於不穩定的時期,譬如是在第五波疫情下面臨被裁員的危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有助我們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挑戰和培養正面的情緒狀態,給予我們更大的力量去克服當前的困難。這樣,我們可能會更積極地尋找新的工作,以及與那些可能為我們提供就業機會或面試的人聯繫。事實上,研究指出感恩能夠促進利社會行為,並改善我們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聯繫。例如,當我們感謝朋友在疫情期間向我們傳送表達關懷的訊息時,有機會促使我們舉辦更多的社交聚會,以互惠的方式來關心對方的福祉。結果,我們的感恩和向他人表達感激的行為加強了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社交聯繫。

根據專門研究正向心理學的心理學家 Tayyab Rashid的說法,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一些微小的行為來培養感恩。例如,我們可以每天在生活中選擇一件微細而重要的事情,並在將來的日子多觀察和留意這件小事。當我正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留意到自己身穿的開襟外衣上那些特殊的編織。我很感恩自己擁有這件精心縫製的衣服,並準備在未來的日子更加欣賞它。另一種能夠表達感激之情的方法是以更具體的方式來表示我們的感謝。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單單向他人說出「謝謝你」或在短訊中輸入「感謝」。當我們向他人表達感激時,可以嘗試以更具體和更具描述性的方法。例如,在參加座談會後,我們可以透過向講者描述自己如何欣賞對方的演講來向他或她表達對邀請我們參加活動的「感謝」,如對方所提出的案例或詳細描述理論等。此外,我們也可能在進食的期間想起所有與製作這些食物過程有關的人和事。透過恆常地這樣做,無論食物多麼簡單,在進食的期間我們都會經歷感恩。

儘管在面對第五波疫情的逆境和挑戰要培養感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這樣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係有正面的影響,就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即將到來的復活節假期和往後的日子培養感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