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患上抑鬱症的人無法停止反芻思考?

面對生活上不同的困難、挑戰或危機時,大多數人都會進行反芻式思考,這是非常常見。例如,當面臨突然被解僱、需要與一個經常挑釁別人的人會面或摯親突然離世的時候,我們可能難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覆思考相關的事情。事實上,這種思考有助我們制定策略、計劃如何應對挑戰和接受自己的損失,亦是讓我們增強對事情的理解或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一種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未能放棄那些無法實現的目標,便有機會因過度反芻思考而無法擺脫糾纏於問題或事件的惡性循環。

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持續受到慢性的輕度抑鬱情緒所困擾,傾向反芻思考自己開始寫論文的拖延問題。她習慣不停地批評自己的拖延行為,並反覆地思考如果她未能寫出完美的論文的後果,如遭受他人的恥辱。她一直對自己的學業成績抱有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她告訴我:「我想在班中獲得一級榮譽的同學當中排第一。」由於她就讀於世界排名很高的大學,她的目標是很難實現。她對失敗的恐懼導致她出現嚴重的拖延行為,並經常反覆思考自己的自我批評和可能會發生的災難性後果。此外,她亦沒有考慮過放棄自己那些不切實際的崇高目標。結果,她的反覆思考變成了一種逃避去應對的方法,藉此避免面對因沒有考上排名第一而需要面對實際的風險。她越是不放棄自己的目標,就越是不斷地思考所有可能的後果,像是被同學羞辱未能考獲全班第一。

這個例子說明了反芻思考可以是一種迴避的方式。對於那些以反覆思考來尋求具體和解決問題的方式的人來說,這種做法可能不會被視為迴避,因為它有機會促使他們進一步進行規劃和作出行動。相反,那些以抽象和具評估性的思維來進行反覆思考的人,他們的做法是不具適應性和欠缺生產力。以上述那位求助人反覆思考自己有機會面對的羞辱為例,她認為自己如果未能考獲第一名,便是一個失敗者。她更有可能因為陷入這種思考中而無法提出具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行動計劃來開始撰寫她的論文。鑑於她習慣反芻思考,很有可能會陷入慢性輕度抑鬱情緒。當她思考得越多,開始寫作的可能性就越低,導致她陷入抑鬱情緒和拖延模式的惡性循環。

迴避只是抑鬱症患者持續反芻的潛在功能之一,如果你認識的人似乎因迴避而陷入反覆思考,那麼他或她嘗試反思那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和不願放棄的取態是有益的。例如,這個人可以嘗試問問自己:「我所制定的標準是否高得離譜?」或「我的目標不切實際嗎?」等。如果答案是「是」的話,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問自己這些反芻思想能否促進實行有用的決定或計劃。如果不能,我們或許需要嘗試放下它們,並制定一些具體的計劃和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學習面對現實,放棄那些對自己不切實際的高期望。

要走出自己持續反覆思考的循環,的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對於那些難以擺脫這種思考模式的人來說,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是恆常地進行靜觀練習。事實上,靜觀的不帶批判和全然接受的態度亦有助人們放棄無法實現的目標和不切實際的期望。如果你或你的親人一直無法擺脫反芻思考,尋求專業幫助可能會有所幫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