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是否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

通過社會化,我們學會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會因為自己與婆婆關係不佳而自稱為「壞媳婦」。自她嫁給丈夫以來婆婆一直對她不好,讓她無法與婆婆正常地相處。事實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滿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會對她作出無理的批評。在農曆新年期間,我的求助人拜訪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於她認為衣著得體是對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所以選擇了一件色彩繽紛的連身裙參加家庭聚會。此外,她亦認為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選取色彩鮮艷的亡著也意味著好運氣。然而,當她的婆婆看到她時,便馬上批評她穿著得過於花俏和浮誇。她的婆婆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並評論她五顏綠色的穿搭實在顯得太自負了。受到婆婆嚴厲的批評讓她感到極度羞恥,她更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自戀」的人,因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會穿著色彩繽紛的衣服。當然,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事實上,這表明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為自我作出定義。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是否需要以外部現實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當被問及「我是誰?」時,我們很多時候會根據我們的背景來定義自己。譬如,我們可能傾向以自己的家庭來作出定義。其中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出身於卑微的家庭,會較容易感到自卑或認為自己的無能的。有時候,我們會把別人為我們貼上的標籤來定義自己。我們亦會傾向於認同父母、老師或同輩的歸因和期望。例如,一名女同性戀女孩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因為她的性取向在天主教學校是不被允許的,而且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在另一些情況下,我們也有機會按照自己所屬的類別來認同自我的身份,就好像某人會以自己是律師的職業來作定位,傾向採用特定的思維來實踐自己的律師生活。但問題是,這些外部的現實能夠回答「我是誰?」嗎?

對於上述的問題,答案都是「否」。事實上,我們需要透過探索和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通過審視自己活著的經歷,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當然,我們仍能參考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但關鍵是這些外部現實取決於我們的內部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對「我是誰」的答案或解釋,是經由我們內在處理和與我們的價值觀有關。例如,上述的女同性戀者有機會因面對父母對她造成的創傷和以往在學校被欺凌的經歷而傾向把老師的批評當作事實,並認定自己有重大的缺陷。相反,如果這位女孩是內自一個充滿關懷及能夠獲得家人認可的家庭,以及有一位能夠培養她活出真正自己並不對她施加任何外在期望的母親,她或許會視老師的批評為宗教信仰的偏見。這樣,她將更有機會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值得被尊重的人。

從這個層面來看,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探索和感受我們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意思即是,我們在看待自我時要包含所有好的和壞的經歷,當中也許有些是我們希望極力否認的,但我們都需要擁抱它們,譬如是我們的失敗或錯誤等。我們需要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體驗此時此地的自我。這樣,對於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因為我們的個人成長和內心變化而每秒鐘也不斷修改,我們亦只能從內部找到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