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可以肯定那位朋友真的不喜歡我嗎?

在我的臨床治療中,不少求助人認為自己對家人或朋友的看法是準確無誤。譬如,我的求助人堅持認定自己的其中一位朋友不喜歡自己,因為對方在社交聚會中表現出一些模糊的肢體語言。鑑於這種想法,他在聚會中往往會以不太友善的方式來對待這位朋友。長遠來說,這樣的行為逐漸令彼此的關係惡化。事實上,對於我們所有人而言,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況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的覺察,便能更容易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然而,我們真的能夠確認自己是擁有「讀心術」,並且能夠準確地了解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嗎?

讓我們一起看看以下這個例子。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對他人的小動作非常敏感,很容易斷定對方歧視或不尊重她。有一天,這位求助人與她的丈夫到餐廳用餐,侍應只是給丈夫的杯子倒水,而沒有為她倒水。在那一刻,她為此而感到非常憤怒,並馬上向餐廳經理投訴那名侍應的服務態度非常惡劣。當我探究她在這件事件中的想法時,她告訴我她認為那位侍應歧視她為女性,完全不尊重她。事實上,這名求助人在小時候受到父母「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因此她認定那位侍應也是一樣,不尊重她的性別並感到非常生氣。然而,當她向餐廳經理投訴後,那名侍應來到她的餐桌前向她解釋,指出自己在為她的丈夫倒水後水瓶已經沒有水了,於是她去拿另一個水瓶給我的求助人倒水。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的求助人誤解了那名侍應的行為是不尊重和歧視她,好像自己真的能夠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想法。相反,我的求助人的丈夫得到了一個線索,知道自己的太太可能認為那位侍應對她作出性別歧視,但同時他亦知道太太不想他與對方對質。因為當那名侍應向餐廳經理解釋自己的行為後,我的求助人已經表現得非常尷尬。結果,他向太太表示理解她的感受,以及身處在一家傳統的中餐館經歷這樣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他也嘗試問太太這是否可能與她感到被歧視有關。他接受了自己可能誤解了太太潛在的想法,所以沒有直接以自己的推論來面對太太。

我的求助人的丈夫在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方面顯然表現得更加成熟,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對於太太的行為的感受,並且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他知道自己的太太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的潛在想法,同時對自己的闡釋保持中立,這對我們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尤其重要。我們需要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但也需要對自己的推論保持中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明白,如果對方沒有真正坦率地告訴我們他們的真實想法或感受,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他們正在想些什麼或經歷什麼的情緒。有時候,甚至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自己實際的心理狀態。

要回答這篇文章的題目所提出的疑問,實際上,如果我們的朋友沒有刻意表現或直接告訴我們,我們是無法得知對方是否不喜歡我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