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

另一邊廂,一個社交媒體用戶可能甚少發怖與有關自己的成就和正面的生活。這個人也許不是沒有時間發佈貼文,亦不是否認社交媒體的功能。這類型的用戶可能有強烈的自卑感,認為其他人不會認同自己的正向特質。事實上,這類型的用戶並不罕見,他們可能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專業人士、一位富有同情心的義工、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可是,在取得成就的背後,他們依然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另外,他們有機會遭受不同的困擾,例如社交焦慮、演出焦慮或持續地懷疑自我。這也是其中的一個抓住永續存在自我的例子,但這次是比他人遜色的自我。

抓住永續存在自我的幻象有機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來支持「自我」。例如,一個長期自卑的人有機會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有所懷疑,這樣可能會增加他或她的焦慮,影響他或她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結果,這個人或會因無法妥善管理工作項目而受到上司的批評,支持了他或她對自我感到自卑的錯覺。事實上,在我們的存在中,難免會面對失落、痛苦或令人感到透不過氣的困難。這些損失或困難可能會為我們在渴望確定性或永久性中帶來不少挑戰。正正因為這種無常,我們傾向抓緊自己或其他事業的恆常性,希望擺脫無常的現實。例如,當一個人看到自己在特定情況下對另一個人不友善時,可能會感到困惑,因為人們一向認為他或她是一個善良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可能沒有看到人類實際上會根據不同的情況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

如果我們渴望擺脫自我比他人優秀或遜色的幻象,我們需要明白「自我」是無常的,並且依賴於身處的環境條件。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會有不同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積極和消極的方面,亦有優點和缺點。因此,沒有人會比他人優秀或遜色。透過接受這一點,我們可以學會走出抓住永續存在的自我的牢籠,嘗試放棄以固定的方式來看待自己。假如我們能夠放下「自我」和活在當下,不過分在意「自我」,或許能夠更清晰地認識現實和自己。通過這種方式,我們便能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性,更充分地恢復生活的自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Simone Biles的退賽告訴我們「有問題也沒關係」

美國體操運動員、四枚奧運金牌得主Simone Biles 在 7 月 27 日宣佈退出東京奧運會體操團體賽決賽項目。她解釋退出比賽的決定是希望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不再只顧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望。她承認自己原先想假裝沒有受壓力的影響,讓自己繼續比賽。然而,在面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她最後決定把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放在首位。事實上,Simone Biles對於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抱持開放的態度,並沒有選擇逃避。在Simone Biles的童年時期,因為母親有吸毒和酗酒的習慣,以及多次被監禁,令她在經歷不少創傷。由於體操訓練會使她的身形變得臃腫,因此她在學校受到不少同學的欺負和嘲笑。此外,她也是一名專注力失調多動症(ADHD)的患者,需要透過服用藥物來處理相關的問題。對於她退出比賽,你會如何評價她的決定?到底在奧運會上贏得金牌比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嗎?

從電影《梅艷芳》反思我們的追憶與生活的無常

最近,不少人都談論傳記電影《梅艷芳》,很多看過這齣電影的人都不禁回想起梅艷芳在事業上獲得成功時期那個充滿活力的香港。作為香港人,我們會因梅艷芳的恆毅力、多樣性、勇氣和樂善好施的精神而稱她為「香港女兒」。雖然梅艷芳出身卑微、與父親失聯,以及經歷愛情的失敗,即使她「傷痕纍纍」仍努力為生命拼搏。看過這齣電影的人除了為香港這位傳奇人物感到悲痛外,也許同時追憶自己過去的人生。除了我們和梅艷芳的精神,我們還可以肯定一件事,就是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我們無可避免地面對種種無常,並需要學習接受生活中所有的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