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也能感覺良好嗎?

毫無疑問,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與家人和朋友相聚交流是一種既快樂又充實的經歷。此外,社會提倡擁有龐大的人際網絡與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有些人可能因某些特別原因而導致社交聯繫較少或被迫經常獨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突然和他的妻子離婚了,而他所有密友也是和妻子的共同朋友,在同一個社交圈子裡。結果,在他們離婚後,他的好朋友都離他而去,只選擇和他的前妻來往。由於缺乏社交支援和經歷強烈的孤獨感,他在離婚後患上抑鬱症。他亦反映自己以往在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期間都顯得非常包容,但當他開始變得更加果斷和向他們說「不」時,他們就開始疏遠他。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將來或許希望建立一些有意義的友誼。目前,他只想學習自己該如何獨處,並且不會感到沮喪。他認為在擁有豐碩的關係前,能夠自給自足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他獨自一人時,可以怎樣感覺良好?

根據研究獨處的心理學家Rae André所指,我們進行社交活動是為了獲得反饋,從而感受到被愛、被認可、被欣賞和感到聯繫。在社交聯繫中,我們會持續學習有關他人和環境的事物,以便適應生活的需求。事實上,我們對於社交反饋的需求是自然的,因為它對我們的生存攸關重要。André認為我們在獨處時所經歷的孤獨感,是基於對社交反饋的期望與缺乏它之間的差距所造成。譬如,我那位求助人在婚姻中曾經有過太太的陪伴,以往每天起床都會和對方聊天,詢問她對他上班的衣著打扮的看法。他們還會一起煮早餐,並且對新購入的咖啡豆作出評價。離婚後,他下班回家沒有人和他說話。在晚飯的時候,他無法向妻子分享他對同事的感受和想法。這種社交反饋的落差使他感到無比孤獨和無助。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待孤獨。如果我們能夠在獨處時為自己填補社交反饋的空白,就能夠在生活中更為滿足和享受。長遠來看,我們可以學習成為一個能夠依靠自我的人,以具創意的方式獨自從事不同的活動。為了實現這一點,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自由的環境。在這個的環境下,我們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探索自己的外在和內在世界。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花一點精力和時間去佈置家居,好讓他下班回家能夠感到放鬆和自由。這樣,他就有機會培養更積極的態度,如透過選擇進食健康的食物、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恆常進行身體鍛煉來滋養自己。漸漸地,他可以通過獨處或與他人在一起時進行自我探索。與此同時,他能夠學習增強對自己的觀察, 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另外,他還可以從心靈和藝術領域來探索自己的關係。通過這些做法,我們就可以學習填補反饋循環中的空白,並在獨處時獲得滿足,逐漸於社交生活中改善人際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