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我們獨自一人時,也能感覺良好嗎?

毫無疑問,對我們很多人來說,與家人和朋友相聚交流是一種既快樂又充實的經歷。此外,社會提倡擁有龐大的人際網絡與成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有些人可能因某些特別原因而導致社交聯繫較少或被迫經常獨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突然和他的妻子離婚了,而他所有密友也是和妻子的共同朋友,在同一個社交圈子裡。結果,在他們離婚後,他的好朋友都離他而去,只選擇和他的前妻來往。由於缺乏社交支援和經歷強烈的孤獨感,他在離婚後患上抑鬱症。他亦反映自己以往在與家人和朋友相處的期間都顯得非常包容,但當他開始變得更加果斷和向他們說「不」時,他們就開始疏遠他。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他告訴我他將來或許希望建立一些有意義的友誼。目前,他只想學習自己該如何獨處,並且不會感到沮喪。他認為在擁有豐碩的關係前,能夠自給自足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當他獨自一人時,可以怎樣感覺良好?

根據研究獨處的心理學家Rae André所指,我們進行社交活動是為了獲得反饋,從而感受到被愛、被認可、被欣賞和感到聯繫。在社交聯繫中,我們會持續學習有關他人和環境的事物,以便適應生活的需求。事實上,我們對於社交反饋的需求是自然的,因為它對我們的生存攸關重要。André認為我們在獨處時所經歷的孤獨感,是基於對社交反饋的期望與缺乏它之間的差距所造成。譬如,我那位求助人在婚姻中曾經有過太太的陪伴,以往每天起床都會和對方聊天,詢問她對他上班的衣著打扮的看法。他們還會一起煮早餐,並且對新購入的咖啡豆作出評價。離婚後,他下班回家沒有人和他說話。在晚飯的時候,他無法向妻子分享他對同事的感受和想法。這種社交反饋的落差使他感到無比孤獨和無助。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待孤獨。如果我們能夠在獨處時為自己填補社交反饋的空白,就能夠在生活中更為滿足和享受。長遠來看,我們可以學習成為一個能夠依靠自我的人,以具創意的方式獨自從事不同的活動。為了實現這一點,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讓自己感到放鬆和自由的環境。在這個的環境下,我們可以選擇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探索自己的外在和內在世界。例如,我的求助人可以花一點精力和時間去佈置家居,好讓他下班回家能夠感到放鬆和自由。這樣,他就有機會培養更積極的態度,如透過選擇進食健康的食物、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恆常進行身體鍛煉來滋養自己。漸漸地,他可以通過獨處或與他人在一起時進行自我探索。與此同時,他能夠學習增強對自己的觀察, 更加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另外,他還可以從心靈和藝術領域來探索自己的關係。通過這些做法,我們就可以學習填補反饋循環中的空白,並在獨處時獲得滿足,逐漸於社交生活中改善人際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