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面对香港「百年一遇」暴雨的韧性

上星期五,香港出现了所谓「百年一遇」的暴雨情况,导致整个城市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大量损失及人命伤亡。鑑于这场出乎预料的暴雨,很多人的生活都面临一定程度的不便和干扰。对于那些生活于受较严重影响地区的人士来说,这种无法预测的混乱有机会引发不同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沮丧或焦虑等。与此同时,这也可能为那些即将开始新学年或暑假后恢复繁忙工作生活的人增添不少压力。我们怎样能够以韧性来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不便或干扰,并以冷静和具适应性的策略来恢复正常生活?

当人们在面临危机时经历负面情绪,其中一项常见的应对策略是避免承认自己的内在情绪和负面认知。可以理解的是,在面对危机时保持冷静是很重要,这让我们能够尽快处理或解决迫切的问题。然而,部分人可能认为如果承认自己在这些情况下感到焦虑或沮丧是软弱的表现。有时候,人们或许会强迫自己只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思考,没有充分考虑当前情况的其他角度。譬如,一位老师因担心暴雨后的工作安排存在不确定性而感到极度焦虑,不理会时间是否合适,不停地向同事传送简讯询问暴雨后的紧急安排。事实上,她在不知不觉间试图透过这个方法以获取更具体安排的资讯,希望借此让自己冷静下来。但是,由于没有人能够给她一个明确的答案,使她在黑色暴雨悬挂的期间变得更加焦虑。

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生而为人,我们在危机面前经历负面情绪是正常的。更具适应性的策略是承认我们因负面情绪所遭受的痛苦,譬如是与愤怒、沮丧、焦虑或内疚相关的情感痛苦。我们需要学习通过静观轻轻地转向这些痛苦,容让自己和这些内在感受、想法和身体感觉保持接触,以便能够处理它们。例如,上述的老师可以承认自己因暴雨对工作安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并尝试接触她的担忧和身体感觉。这样,她或许明白到自己的担心源自于无法预测的情况会令她无法制定教学计划和作充分准备,从而有机会影响她的教学质素和声誉。矛盾的是,当试图接触与焦虑相关的身体感觉时,她的焦虑可能会逐渐消退。在这种情况下,她也许能够想出一些具创意性的应急计划,以便应对日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改变。

当负面情绪被承认及开始逐步消退后,我们就更有机会审视与危机相关的负面认知或认知扭曲。举例来说,例子中的老师可能会因为早前接触过其他国家的学校因洪水而停课的新闻,从而灾难化她所教的学校也可能需要面临长期停课的可能性。当她先以拥抱情绪来处理她的焦虑,就能逐渐认识到自己倾向夸大未来发生灾难的可能性的认知扭曲。这样,她就更有机会如实地感知现时的情况。

无疑,上星期的黑色暴雨和极端情况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场防不胜防的危机。透过采取适应性策略来处理相关的情绪反应,我们就能更灵活地以韧性去应对这次突发危机所带来那些无法预计的影响。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